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5分)纵观中国历代的经济政策均对当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西汉)贾谊《论积贮疏》
              (1)根据材料一,概括贾谊倡导的经济政策。(2分)结合材料一和所知识,指出贾谊提出这一主张的目的。(3分)
              材料二: 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农尽力,则田善收而谷有余矣。工尽巧,则器斯坚而用有余矣。商贾流通,则有无交而货有余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
              ——(宋)《司马光奏议》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司马光的观点。(2分)结合所知识,概述这一观点产生的背景。(3分)
              材料三:即如关税,洋人仅完厘半,而华人则勒索数成,盘查则洋船不敢谁何,华船则百般恫喝,以至华商人人气短,而不能自保之势矣。
              ——清·钟天纬《扩充商务十条》(1888年)
              (3)晚清政府对洋商和华商施以了不同的经济待遇。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现象的存在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6分)
              材料四:20世纪初,清政府先后发布上谕,提出“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 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急应加意讲求……先订商律,作为则例”。(1903年)制订和颁布了《钦定大清商律》等一系列经济法律、法规。
              ——马建波《〈钦定大清商律〉的立法研究》
              (4)根据材料一、四,指出“商业”地位的历史性变化。(2分)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推动20世纪初《钦定大清商律》出台的社会要求。(4分)
              材料五: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设立实业部,颁布保护工商业的规章,废除清代的一 些苛捐杂税,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各种实业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较著名的有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中华实业团等。海外华侨也竞相投资国内工商业。
              ——摘编自《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教版)
              (5)根据材料五,概述民国初年兴办实业高潮出现的具体表现及出现该局面的政策因素。(3分)
            • 2. 阅读下列材料:
              下表是某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课上,三个研究小组展示的材料和所得的结论。

              请回答:
              (1)上述三组结论,哪一组有明显错误?试阐述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余的两组结论,哪一组可以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哪一组不能从材料直接推导出来?请分别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学者认为“明清时期的中国社会处于资本主义的前夜”,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当时中国未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题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扬州)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
              材料二 宋诗云:“远闻叫声声,衣服两大堆,件件来回经。”“坊巷桥门及隐蔽去处,俱是铺席买卖。”“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1)从材料一、二中,你能得到唐宋时期哪些商业发展方面的信息?
              材料三 明清江南工业发展最主要的特点之一,是其重工业畸轻而轻工业畸重,从而形成一种“超轻结构”。规模庞大的轻工业加上规模同样庞大(甚至更为庞大)的农业,生活资料的生产占了社会生产的绝大比重,以重工业为主的生产资料生产在社会生产中所占比重十分微小。
              ——李伯重《英国模式:江南道路与资本主义萌芽》
              (2)根据捌料三,指出明清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材料四 马嘎尔尼访华并没有带来满意的结果。英国对代表翠性主义工业文明成果的高度自信,在乾隆朝中高级官员以及皇帝眼中的只有不屑。清政府对马嘎尔尼的所有请求概不答应.最后马嘎尔尼使团除了带着一堆乾隆帝赐予的无用赏赐经广州入海夕卜,一无所获。西方人心中关于中国形象最后一点崇高崩塌了。马嘎尔尼在其《纪事》中写道:“中国自满洲鞑靼占领以来,至少在过去一百五十年里没有进步,或者更确切的说反而倒退了。”
              (3)分析马嘎尔尼出使中国的深层次原因。清政府为什么拒绝马嘎尔尼的要求?
              (4)材料四中马嘎尔尼得出“至少在过去一百五十年里没有进步,或者更确切的说反而倒退了”的结论,客观上是符合当时中国社会现实的。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5)有人说:中国经济在明清时期落下了营养不良、先天不足的毛病,这一顽疾一直影响着近代经济的发展。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 4.
              【题文】材料一 明清时期耕地和人口的变化
              时期
              耕地面积
              人口
              明初
              8.5亿亩
              6600余万
              清前期
              10亿亩
              4.1亿
              材料二 (清前期)苏州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各无异议。
              摘自《永禁机匠叫歇碑》
              材料三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一的大帝国(清王朝),不顾时势,安于现状,人为地隔绝于世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珠死的决斗中被打垮……这真是任何诗人想也不敢想的一种奇异的对联式悲歌。
              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回答:
              (1)据材料一、二,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4分)
              (2)材料三中的“时势”是指什么?“安于现状”和“人为地隔绝于世”反映了当时清政府怎样的经济政策?(6分)
              (3)依据上述材料,指出经济发展对中西方关系的影响。(3分)
            • 5.
              【题文】历史学家黄仁宇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主体分为三个帝国时代:1、秦汉帝国,2、隋唐宋帝国,3、明清帝国。把握每一个时期社会的整体面貌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了解和认识历史,结合史实简要说明,明朝中后期和清朝前期(1368年—1840年)在经济、政治和维护祖国统一方面各有哪些共同特点?(9分)明清时期的文化具有怎样的时代特征?(2分)这种时代特征出现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1分)               
            • 6.
              【题文】阅读下列材料:
              我吴市民,罔藉田业,大户张机为主,小户趁织为活。每晨起,小户百数人嗷嗷相聚玄庙口,听大户呼织。日取分金为饕餮计。大户一日之机不织则束手,小户一日不就人织则腹枵,两者相资为生久矣。
              请回答:
              (1)“大户”和“小户”各指什么?
              (2)大户和小户之间存在着什么样的关系?
              (3)这反映了什么地区何种性质的社会经济形态?
            • 7.
              【题文】有的学者认为,明清时期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产生后,“除了技术不发展的情况以外,一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需要的物质条件都具备,”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封建社会已在发生“本质的变化”,生产进入到工场手工业阶段。请结合鸦片战争前的中国社会状况评价上述观点。
            • 8.
              【题文】(安徽省皖南八校2009届高三第2次联考40题)(20分)合肥市某中学为了丰富校园文化,学校共青团举办了一次中外文化展览活动。
              展览一 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之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1)苏格拉底和孔子作为各自文化的代表人物,他们在重建社会秩序方面各有何主   张?(4分)
              展览二 中外名画鉴赏

              (2)如果你是解说员,请简介《自由引导人民》和《墨竹》的艺术风格特征。(4分)
              展览三 中外文学荟萃
              (3)下表是展览中体现当时中西文明重要成果的两部著作的介绍,请参考已填充的文字,完成空白部分。(4分)
              书名
              项目
              清朝《红楼梦》
              意大利《十日谈》
              时代特征
               
              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宗教束缚
              主要思想
              描写了封建贵族大家庭的兴衰变化,对明清社会展开深入地揭露和批判。
               
              展览四 中西艺术巡礼
              (4)填写下表:(4分)
               


              地位
              京剧是中国戏剧的杰出代表,受到中国和世界人民的喜爱。
               
              启示
               
              贝多芬一生命运多舛,但他与命运不屈地抗争,追求崇高理想,是一位伟人。
              展览五  “奇迹天工——中国古代发明创造文物展”
              展览分为“锦绣华服”、“泱泱瓷国”2个专题。采自全国77家文博单位的271件(组)文物珍品,向中外观众集中展示我国在古代丝绸织染术、青铜铸造术、造纸印刷术和瓷器制作术等方面的重大科技发明。
              (5)明清时期,丝织业的发展进入鼎盛时期。请写出当时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其发   展有何特点?(4分)
            • 9.
              【题文】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

              图一 战国重要工商业中心分布图

              图二 战国时期各国货币图
              材料二 
                 
              图三  明代棉花图·收贩        图四 明代施复夫妇经营丝织业的机房
              材料三  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也极为苛重,全国又欠缺统一税率,以致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
              李人龙奏称,关税害商,在这样的苛刻税收下,商贾望见关津,若赴汤蹈火之苦。
              ──彭雨新《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四 (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李文治《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
              请回答:
              (1)图一和图二所反映的共同主题是什么?其具体表现有哪些?并简要分析该现象出现的积极意义?
              (2)据图三、图四和所学知识,指出明朝时期我国商品经济发展出现了什么新现象?并分析导致这些
              新现象产生的有利因素有哪些?
              (3)材料三和材料四揭示了清朝什么社会现象?这种现象对当时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4)结合所学知识和上述材料,谈谈应该如何看待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商品经济所起的作用?
            • 10.
              【题文】(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名官员在乾隆二十四年给皇帝的奏拆中说:“近年以来,南北丝货腾贵,价值较往岁增至数倍……民间商贩希图重利出卖,洋艘转运,多至盈千累万,以至丝价日昂。”乾隆皇帝谕旨宣布:“前因出洋丝斤过多,内地市价翔涌,是以申明限制,俾裕官民织衽。”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材料二 进入近代以来,特别是19世纪60年代以后,中西方交流出现了新的状况。中国的茶叶、生丝、棉花大量输往西方,以“英国制造”为代表的西方纺织品、金属制品、机械设备等也飘洋过海。洋人反客为主,得操丝市、茶市之权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厘毫不能主持。在某些地区,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乡出现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的状况。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政府的贸易政策,(2分)分析该政策带来的消极影响?(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中、西方交流出现的新状况(4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