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同答问题。
              材料一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摘白黄梅戏《天仙配》
              材料二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
                                                                                                                            --摘白北师大版《历史》
              材料三  2013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同答问题: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经济模式?这一模式有何弱点?是在什么情况下开始瓦解的?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什么经济政策?该政策对我国农村经济建设产生了什么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持续发展。
            • 2. 农业的产生为人类文明的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是世界农业起源地之一,古代中国的农耕文明领先世界。进入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变革,中国的农业经历了一个凤凰涅槃的重生过程。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重要阶段,请你分析发展的原因。
              (2)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小农经济受到了来自国外的冲击力,这种冲击力具体是什么?对小农经济有何影响?
              (3)从1956年到1978年,我国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这一过程给你最大的启示是什么?
              (4)综上所述,你认为影响农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 3. 每个时代的中国人都有自己的“中国梦”。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儿。”
              --百姓俗语
              材料二 1、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2、三年超英,五年赶美。
              3、一天等于20年,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4、你是英雄咱好汉,高炉旁边比比看,你能炼一吨,咱炼一吨半;
              --某历史时期的宣传口号
              材料三  命题的维度:中国梦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形象表达历史的维度:中国梦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夙愿和梦想本质的维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实践的维度:实现中国梦要坚持和遵循“三个必须”世界的维度: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
              --2014年07月14日《北京日报》曲青山《从五个维度把握中国梦的内涵和意义》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时期哪些人的梦想?与这一梦想相对应的是什么经济形态?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时期中国人的什么梦想?这一梦想的问题在哪里?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梦的内涵。不同时期,不同的中国梦说明了什么?
            •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一、图二)

              (1)图一、图二所示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方式开始出现于中国什么时期?它们的使用和推广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有什么意义?
              材料二  图三为“花机图”,史书记载:“通身度长一丈六尺,隆起花楼,中托衢盘,下垂衢脚,对花楼下堀坑二尺许,以藏衢脚,提花小厮坐立花楼架木上,机末以杠卷丝,中用叠助木两枝,直穿二木,约四尺长,其尖插于筘两头。”
              (2)图三出自哪本著作?当时能制造和使用结构如此复杂和精密的工具,却没有使生产进一步走向大机器生产。请指出导致这种现象的政策因素。
              材料三   安徽黄梅戏《天仙配》唱词:“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3)材料三中唱词反映的是什么经济模式?简述这种经济模式解体的标志和原因。
            • 5. 在中国古代,有很多因素影响着传统农业的发展,它们或起到促进作用,或起到阻碍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汉至明清甚至近代,中国传统的农业耕作虽处在进步中,但一直变化幅度不大。具体而言,犁和铧无论在形制、种类还是质地上改进都比较大,但就主要耕作形式而论,自汉到近代没有什么根本不同。
              --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1)指出材料一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形式”及其在汉代发展的表现,并概述这一耕作形式“自汉到近代没有什么根本不同”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土地被视为最受青睐的财富,大概不仅反映了人们所公认的真理,即土地可以永存不灭,而且还反映了一种实际需要。司马迁有一段详细的讨论,探讨了从事贸易活动的一般理论,他的基本思路就是强调粮食供求关系的重要,当时的人是将粮食视为基本商品的。……因此,对工商业发展所施加的遏制,不仅降低了非农业活动吸收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而且还驱使资本转而购买土地这一农业发展最基本的资源。
              --许倬云《汉代农业》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经济政策及其根本目的,并根据材料二分析该政策产生的影响。
              材料三  万历前后,潞王在湖广有田四万倾,福王在河南、山东、湖广等地有田二万顷,其他藩王都占有大量土地。官僚、地主占有土地也十分惊人。江南有的“豪家田至七万顷,粮至二万”。大官僚严嵩、徐阶各有田二十多万亩。其他万亩、千亩的地主,数不胜举。
              --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
              (3)针对材料三反映的现象,指出中国古代主要阶级力量所采取的措施及其结果。综合以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概括影响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因素。
            •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明万历苏民无积聚,多以丝织为生鼯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
              --《古今图书集成•职方典》卷六七六引《苏州府志》
              材料二  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业发展示意图

              材料三
              类别企业创办人时间地点
              军事工业安庆内军械所曾国藩1861年安庆
              江南制造总局李鸿章1865年上海
              民用工业开平矿务局李鸿章1878年唐山
              汉阳铁厂张之洞1890年汉阳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明清时期我国手工业领域出现的新变化。分析这一时期制约我国向工业文明转型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二概述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业发展的基本状况。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英国的工业革命,比较在工业化起步阶段中国和英国工业发展的主要差异。从洋务运动的结局看中国工业化的根本缺陷是什么?
            •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美两国的首次通商是从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开始的。那时,美国刚刚获得独立。担负这次通商的是一艘原在海军服役的帆船,改装后被命名为“中国皇后”号,含有对中国皇室尊重之意。早期对华贸易使美国迅速积累了经济建设所需的大量资金,帮助美国打破了英、法、西等国的封锁和半封锁。--百度百科“中国皇后号”
              (l)材料一反映出美国对中国开始贸易的特点有哪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历史背景。
              材料二 在大多数当代问题上,两国合作充分,它们缺少的是一个总体上的互动理念。冷战期间,共同的对手发挥了纽带作用。--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避免美中冷战》
              (2)材料二中所说中美两国“共同的对手”是谁?它对中美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  双方认为,21世纪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不断加深,对和平、发展与合作的需求增强。中关在事关全球稳定与繁荣的众多重大问题上,拥有更加广泛的合作基础,肩负更加重要的共同责任。两国应进一步加强协调与合作,共同应对挑战,为促进世界和平、安全、繁荣而努力。--((中关联合声明》(2009年1月17日)
              (3)中美两国面临哪些共同挑战?推动两国发展积极合作关系的原因有哪些?
            • 8. 环境史观认为,历史演变中人与自然、社会系统与自然系统的关系,是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它反对环境决定论,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总结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经验和历史教训,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协调发展。
                  环境史观认为,人类处理与自然关系的历史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人类对环境的简单适应和利用时代。第二阶段:人类对环境的征服时代。第三阶段:走向人与自然融合的生态中心时代。请回答:
              (1)在古代社会,人类如何适应和利用自然环境以维系自身的生存。
              参考: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从采集经济到种植经济,家畜饲养
              (2)列举中国古代论述人与自然关系(天人)问题的两个重要思想家及其主张。
              参考:老子:“天法道,道法自然”;荀子:“天行有常”董仲舒:“天人感应”
              (3)1952年伦敦大雾,造成2万多人死亡,引起了西方学者的集体反思。许多人认为这场灾祸源于18世纪以来的工业革命;但也有学者尖锐指出,这是“上帝对欧洲的惩罚”,灾祸源于14一16世纪以来的欧洲文化,西方有必要来一场真正意义的文化革命。你认同上面哪一种观点,请结合史实说明。(本小题lO分;认同第一种观点并言之成理者,得6分;认同第    二种观点并言之成理者,得lO分;只选一种)
              参考:灾祸源于18世纪以来的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带来环境污染:废气污水噪声、乱开采;“上帝对欧洲的惩罚”,灾祸源于14一16世纪以来的欧洲文化,西方有必要来一场真正意义的文化革命: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以及近代科技革命反对神权统治去思考
              (4)20世纪50、60年代是美国工业化取得最大成就的时期,也是环境公害最严重的时期,而现今的美国却走向人与自然融合的生态中心时代。为什么美国会出现如此巨大的变化?
              参考:20世纪50、60年代美国环境公害最严重的时期是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和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环境污染等。现今的美国却走向人与自然融合的生态中心时代:第三次科技革命;世界经济全球化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资源掠夺性开采并把利润高、污染重企业迁到发展中国家,甚至工业垃圾和有害物质向其他国家倾卸;美国民主制度的发展等。
            • 9.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家庭的结构与规模、观念与伦理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动。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
                  材料二:(1903年)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
              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1982年5月亚太地区老龄问题政府间预备会议上,大会秘书长柯里根说:“随着各国工业化和都市化,许多国家的家庭遭到破坏,对老年人产生可悲的后果。”
              --陈功《家庭革命》
                  材料四:
              (1)中国古代强调“父母在,不远游”,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
              (2)材料二中梁启超所说的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说明“老龄问题”产生的原因。
              (4)材料四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应如何处理“老龄问题”?
            • 10. 人与自然关系反映的是人类文明与自然演化的相互作用。人类的生存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也影响着自然的结构、功能与演化过程。

              图中的箭头和弧形虚线表示农耕活动扩展的方向和范围。地图摘自邹逸麟主编《中国历史人文地理》
              依据材料和图分析说明中国古代历史上沙尘暴发生的趋势以及造成这种趋势的原因。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