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方今其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钜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                                  ——《汉书·贡禹》
              材料二 通邑大都酤(买卖)一岁千酿,……其帛絮细布千钧(《说文》:钧,三十斤也),文采千匹,苔布皮革千石。            ——《汉书·货殖列传》
              材料三 及汉通西域,中国的丝绸,大量地运到中亚乃至地中海沿岸一带,成为国际市场上最著名的商品。中国的商人,并因此而有“丝绸人”之称。 ——翦伯赞《秦汉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三服官”和“东西织室”的手工业类型,(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生产经营的特点。(4分)
              (2)据材料二、三,概括汉代纺织业繁荣与发展的表现。(3分)
              (3)有观点认为:女性是汉代纺织业的主要劳动力,但“女性的劳动成果却被想当然的排除在经济学家的价值计算之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5分)
            • 2.
              (36分)饮食的发展历程,展现了历史的变迁。
              盐自古被称为“食肴之将”

              春秋时期,管仲在齐国为相,为适应诸侯争霸需要,致力于富国强兵,规定盐资源属国家所有,民制之盐须交官府尽数收购,由官府运销。

              秦国商鞅变法,奖励耕战,百姓自由开采售卖食盐,官府从中征税。

              汉武帝时期鉴于诸侯王国以经营盐业自富,盐商富累巨万,改为产、运、销完全官营,于是国库充实,民不益(增加)赋而天下用饶。

              隋朝和唐朝初期,实行轻徭薄赋,通盐池、盐井之利与百姓共之,既不行官卖,又免征盐税。

              唐朝后期因安史之乱,财政陷入困境,对盐业进行改革,政府统一收购盐,就地在盐场征税后批发给盐商,任其自由销售。

              明朝实行纲运法,官府指定少数资本雄厚的商人,在向官府交纳盐款后,拥有收购和销售的特许专营权力。这对后来徽商的形成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清朝为打破徽商对盐业的垄断局面,于1832年实行“票盐制”,规定无论什么人,只要按章纳税,即可领票(经营食盐的凭证)经营。
              (1)请阅读上表,对盐业经营管理方式进行分类(写标号)并说明理由。并概括影响盐业政策变化的因素。(12分)
              意大利从14世纪开始,(宴会上出现了)主菜和甜点之间的中间菜。宾客们利用上菜的间隔,进行一些轻松的谈话,同时品尝菜单上没有的菜,这使得厨师有了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成为让宾客惊呼的一道风景。中间菜以量大和品种丰富著称,中间菜还把食品和不能吃的装饰混搭在一起,装饰是画家和雕刻家精心创作。有一些中间菜成为完全人为的场景设计,需要艺术家的本事和演员的配合。在著名的“锦鸡福宴”上,中间菜就是一出神秘剧,有演出和对话,取材伊阿宋的故事(古希腊神话)。而教会对中间菜一直持强烈的批评意见,认为大吃大喝和亚当夏娃的罪孽有关,并批评不该采用异教徒的题材。在某种意义上,中间菜是文艺复兴这段“插曲”的前奏。
              ——摘自《权力的餐桌》
              (2)概括中间菜的特点,并谈谈你对“中间菜是文艺复兴的前奏”这一观点的理解。(12分)
              鸦片战争后在上海等地出现了西餐馆,但是连“开眼看世界”的一批中国人都对其评价不高。国人认为西餐腥膻生冷,还有“野蛮之风”。郭嵩焘出使英国,曾携夫人“仿行西礼,宴请英国绅商士女”,国内攻击他“令内眷入席陪宴,有失体统”。到民国初年, 吃西餐开始成为一种时尚。很多人虽吃不惯却仍对其感兴趣, 这与中餐馆存在的问题有关……西餐让中国人耳目一新,《清稗类钞》(1916年徐珂所著)对此有详细描绘:“席之陈设,男女主人必坐于席之两端……及进酒,主人执杯起立(西俗先致颂词,而后主客碰杯起饮,我国颇少),客亦起执杯……进点后,可饮咖啡,食果物,吸烟(有妇女在席则不可)”。据说清华大学校长还对出国前的留美学生进行吃饭培训,包括如何保持优雅和安静。与此同时,一种既能像西餐一样显示格调和品味,又不违背华人口味的餐馆应运而生,其中以上海锦江川菜馆最为著名。
              ——摘自《近代西方饮食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和《西风东渐——衣食住行的近代变迁》
              (3)结合时代背景,解读材料所述的社会现象。(12分)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 3.
              (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历史上工匠的生产具有非常严格的传承制度。“城乡各种手工业者通常是父子相承,职业世袭”,民间工匠技术只传于家族内是比较普遍的现象,防止技术外传是普遍遵循的一个原则。宋代史书记载:亳州出轻纱,一州惟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像这样的记载,在史书上可谓数不胜数。我国历史上一些手工业技术失传的原因,其一是工匠还没有来得及传授技术便因身体等变故而使技术中断,其二是在男性为中心的社会,高超的技术对未成年女子是保密的,主要害怕一旦女子外嫁后技术会外传,从而对本家庭造成一定的竞争,当然还有的工匠家因没有符合传授家传技术的男性人选而导致技术失传。
              材料二  1808年纽约州议会以保护富尔顿的汽船专利为由,授予汽船的投资商利文斯顿和发明者富尔顿在纽约州水域30年的汽船航行垄断权。这引起其他州报复性的仿效,汽船航运垄断在沿海和沿河(密西西比河)各州形成敌对的气氛,各州各自为政、相互报复,不允许其他州的船只进入本州。……迫于压力,1815年奥格登从利文斯顿那里买下了从伊丽莎白城到纽约航线的为期10年的垄断经营权,而吉本斯因也经营这条航道的航运业务而违反了奥格登的特许权,被法院判侵权……吉本斯最后上诉到了联邦最高法院。1824年2月4日,最高法院开庭审理此案,判决结论是纽约州建立汽船垄断的法律与联邦法律相抵触,因此无效。从此水域开放,航线增多,航运业繁荣 马歇尔借机阐明了宪法中的最高条款:“纽约州的法律必须服从国会的法律……在任何情况下,国会的法律是至高无上的。”
              ——摘编自《吉本斯诉奥格登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对发明者专利权保护方面体现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其原因。(7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马歇尔的司法理念。结合所学知识评述该案判决结果对美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0分)
              (3)综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中西方在专利保护方式和目的方面有何差异。(8分)
            • 4.
              历史地图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阅读下列三幅地图,回答所提出的问题。(16分)


              (注:以上地图均根据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编辑室绘制的《中国古代史地图册》改编)
              比较图一、图二、图三,说明中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概况,并结合所学知识扼要分析其主要成因。(注意:说明概况时,要求能准确提取并反映出图中的信息)(16分)
            • 5.
              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实际上,就在普遍认为是中国屈辱史开端的1840年,中国仍然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制造业大国。当时中国GDP是世界的33%,比美国和欧洲的总和还要多。在这之前,茶叶行销于俄国,生丝及丝织品见爱于日本,中国之磁器、地毯、漆器、首饰,与家具使西欧各国首都表现着富丽堂皇。未漂白之棉织匹头称为“南京货”,初行于欧洲,后及于美洲。在工业革命前夕,中国乡镇工业产品仍保持着一种黄昏前的质量优势。
              材料二:中国制造在辉煌的“早熟”之后为何没有驶出前工业化的历史三峡,进入到以工业革命为标志的近代制造业阶段?在人口过剩导致劳力节约型技术付之阙如这一传统解释之外,小自耕农在有清一代的全面崛起提供了另外一个观察维度:在生产单位的细微化过程中,口粮的种植与商品作物的种植是结合在一起的,专门化的收入无法排挤掉其他农作物,中华农业帝国未能再进一步形成地区和国家层面的经济专门化和劳动分工的扩大……而那些适用于大规模生产组织的革新被搁置一旁。多达90%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在消费方面,农民是边缘人物,他们除了盐、酱油、火柴和小量食用油之外,与市场几乎绝缘。
              材料三:18世纪后期,英国率先开工业革命之先河。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到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国家,它大量出口工业制成品,进口大量原材料和农副产品。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经济中心。1851年,英国商船数量占全世界商船总数的一半,工业制成品占领了50%的世界市场,生铁产量占世界的53%,煤产量占世界的50%。
              阅后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制造业的基本特点。(3分)
              (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从制造业大国位置上衰落下来的原因。(6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英国制造业的地位。分析形成这种地位的原因。(4分)
            • 6.
              (25分)纵观中国历代的经济政策均对当时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
              ——(西汉)贾谊《论积贮疏》
              (1)根据材料一,概括贾谊倡导的经济政策。(2分)结合材料一和所知识,指出贾谊提出这一主张的目的。(3分)
              材料二: 夫农工商贾者,财之所自来也。农尽力,则田善收而谷有余矣。工尽巧,则器斯坚而用有余矣。商贾流通,则有无交而货有余矣。……农工商贾皆乐其业而安其富,则公家何求而不获乎?
              ——(宋)《司马光奏议》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司马光的观点。(2分)结合所知识,概述这一观点产生的背景。(3分)
              材料三:即如关税,洋人仅完厘半,而华人则勒索数成,盘查则洋船不敢谁何,华船则百般恫喝,以至华商人人气短,而不能自保之势矣。
              ——清·钟天纬《扩充商务十条》(1888年)
              (3)晚清政府对洋商和华商施以了不同的经济待遇。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现象的存在对中国经济产生的影响。(6分)
              材料四:20世纪初,清政府先后发布上谕,提出“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 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急应加意讲求……先订商律,作为则例”。(1903年)制订和颁布了《钦定大清商律》等一系列经济法律、法规。
              ——马建波《〈钦定大清商律〉的立法研究》
              (4)根据材料一、四,指出“商业”地位的历史性变化。(2分)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推动20世纪初《钦定大清商律》出台的社会要求。(4分)
              材料五: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设立实业部,颁布保护工商业的规章,废除清代的一 些苛捐杂税,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各种实业团体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较著名的有中华民国工业建设会、中华实业团等。海外华侨也竞相投资国内工商业。
              ——摘编自《高中历史必修二》(人教版)
              (5)根据材料五,概述民国初年兴办实业高潮出现的具体表现及出现该局面的政策因素。(3分)
            • 7.
              (13分)中国近代化,它发生在封建社会后期,贯穿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整个历史过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明神宗实录》卷三六一
              明嘉靖四年规定,凡是双海桅海船,统统扣留,即使不是贩卖番物(外国货物,也以番物论,俱发戍卫边,……。
              ——《中国古代经济通史》
              自绅富,下至委巷工贾胥吏之俦,赢十百金,莫不知在良田。    
              ——陶煦《租核》
              材料二  自明朝第五代皇帝……,中国的封建专制社会就处于一种封闭的稳态建构;可以想像,如果没有外来的冲击,就只能这样绵延下去了,顶多是改朝换代而已。鲁迅先生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也曾写道:“有人论中国说,倘使没有带着新鲜的血液的野蛮的侵入,真不知自身会腐败到如何!这当然是极刻毒的恶谑,但我们一翻历史,怕不免要有汗流浃背的时候罢。”
              ——解思忠《中国国民素质危机》
              材料三

              第一辆出厂的解放牌汽车     1954年毛泽东给爱姆发动机试制成功的贺电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现象以及阻碍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3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作者关于中国近代化的主要观点,并结合相关史实对这一观点作简要评述。(4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初期工业化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近现代化的认识。(2分)
            • 8.

              (12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14-1835年,英国输往印度的棉布增加了62倍,同期印度输往英国的棉布减少了四分之三。1840年,英国下议院特别委员会询问英国商人麦尔维尔“英国工业是不是已经取代了印度的手工业”时,后者说:“是的,在很大程度。”“从什么时候开始?”“我想,基本上是从1814年起。”“英国工业排挤了印度工业是不是说印度现在的供应主要是依靠英国厂家的商品?”“我认为这样……我毫不怀疑,他们的重大灾难主要是由于英国工业打乱了印度的工业。”           

              ——摘编自汪熙《约翰公司——英国东印度公司》

              材料二  19世纪50年代英国人开始在印度兴办较大规模的工厂,印度人很快跟进,棉纺织业成为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部门,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全印度纺织厂增加到264个,绝大多数属于印资,印度工厂生产的棉布和进出口棉布在国内棉布消费总量中的比重,1901-1902年度分别为11.9%、62.7%,1911-1912年度分别为23.3%、54%,但是,这一时期印度工业的发展并没有改变印度作为英国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的性质。

              ——摘编自林承节《殖民主义史(南亚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上半期英国棉纺织业“取代”印度棉纺织业的主要原因。(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以后印度民族工业发展的特点。(6分)

               

            • 9.

              (1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考古资料证实,当时(西汉)铁工具的种类几乎应有尽有,仅铁农具就有十多个种类;以铁犁的使用来说,出土铁犁的地区已遍布鲁、豫、辽、陕、甘、苏、川、蒙、贵、闽、粤、桂等13个省区。

              ——赵毅、赵轶峰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公元31年)迁南阳太守,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成水排(鼓风冶铁用),铸为农器,用力少而建功多,百姓便之。

              ——《后汉书·杜诗传》

              材料三  长安市有九,各方;百六十六步,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凡四里为一市。 (王莽)遂于长安及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市长皆为五均司市师(主管五均的官,除负责征收工商税外,还负责掌握市场物价。)

              ——《汉书·食货志》

              材料四  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亡农夫之苦,有仟佰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汉书8226;食货志》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汉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情况。两者之间有何关系?(6分)

              (2)依据材料三,概述汉代商业发展的状况。(6分)

              (3)基于材料四反映的现象,统治者采取了怎样的经济政策?(2分)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价。(4分)

               

            • 10. 线性文化遗产指在拥有特殊文化资源集合的线形或带状区域内的物质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族群。江南地区是京杭大运河线性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扬州和运河同龄。它是盐运的起点,是长江和运河的交点,鉴真东渡的出发点,是徽班进京的始发点…… 
              材料二:下表引自《杭州地方志》           
               时间
              人口(户)
              人口(口)

              隋大业五年(609年)
              15 380
              不详

              贞观年间
              约30 500
              153 720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
              86 258
              585 963

              南宋初
              1 240 000

              材料三:南北主要省区历代状元籍贯地对比表(据胡兆量等编著的《中国文化地理概述》整理) 

              材料四:

               民国初年沪宁杭地区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
               晚清状元张謇(1853—1926),江苏南通人)

              (1)“扬州和运河同龄”是因为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了联结江淮的运河____________。在____________后期,扬州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城市。
              (2)材料二、三反映了江南地区历史发展的哪些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明清之际的思想界十分活跃。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的思想界在政治、经济和学术等方面出现了哪些新观点。这些观点出现的经济根源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材料四的地图中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地,在《马关条约》中被开放为通商口岸的是
              [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5)据材料四的地图指出,这一时期我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张謇是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所创办的企业大部分都在南运河地区。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