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近代中国,环境污染除局部地区外,不如发达过家严重。但人口增长过快,农恳活动加剧,自然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北洋政府时期,宋教仁任农林总长期间,曾明定林政方针,严禁私伐。不久宋离职,而滥伐树林的现象仍然严重。张謇任农商总长(1913-1915 )期间,先后颁布了《森林法》、《狩猎法》、《造林奖励条例》.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制定的有关自然资源保护的法律有《森林法》、《渔业法》、《狩猎法》、《水利法》等。民国时期的环保法令占的分量不大,有些没有得到很好的貫彻实施,环境继续恶化。
              一摘编自石丽华《简论中国近现代环境保护政策的发展》
                 材料二 美国的自然环境在19世纪遭到进一步破坏。到进步时代(19世纪90年代到一战后),城市环保运动,资源保护运动和自然保护运动共同汇集成美境史上的第一次环保运动高潮。美国主要工生城市通过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城市运行机制的完善,加强了对垃圾、水和大气污染的治理。使城市环境有了一定的改善。与此同时,联邦政府相继采取一系列措施,对土地。森林、矿产和流域等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和保护,并进一步完善国家公园管理体系。罗斯福新政时期,在不到10年的时间内,政府通过推动议会在土地、森林、江河流城和野生生物资源等方面的立法,设立一系列保护机构,如民间资源保护队、田纳西流域管理局、鱼类与野生动物管理局,初步构建了美国自然资源保护的制度体系,进一步加强了联邦政府在自然资源管理和开发领域的组织、协调和监督作用。这期间国家公园和国家森林的扩展速度和面积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水利项目和防护林工程以及大平原地区的土地治理等取得了巨大进展。同时,罗斯福政府把生态环境建设与经济恢复和促进就业等社会经济目标紧密结合在一起,这为战后美国环保实践提供了思想基础。
              -摘编自徐再荣等《20世纪美国环保运动与环境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近代中美两国环境问题出现的背景及对策。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美两国环境保护政策效果不同的原因。
            • 2. 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七出”“三不去”是西周时期对于婚姻的解除所作的习惯性规定。正式归入律法,是从唐代开始。“七出”指的是:不顺父母、无子、淫、妒、有恶疾、多言、窃盗。特别要说明的是以下几点:无子,是就妻子过了五十岁以后来说;口多言,指拨弄是非、离间亲属;妒,更多是认为妻子对丈夫纳妾的忌嫉有害于家族的延续;恶疾是指耳聋、眼瞎、腿残疾等严重的疾病。丈夫可以根据七条中的理由之一休弃妻子。
              三不去包括:一、“有所取无所归”:指妻子无娘家可归;二、“与更三年丧”:指妻子曾替家翁姑服丧三年的;三、“前贫贱后富贵”:指丈夫娶妻时贫贱,但后来富贵的。“三不去”是作为“七出”规定的补充规范,但指出“恶疾及奸者不在此列”。也就是说,妻子若符合“七出”中的“有恶疾”及“淫”两项,则不在“三不去”的保障范围之内。
              依据材料指出上述规定的任两个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给予合理解释。(要求:明确指出特点,史论结合。)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时,秦朝的人口估计有3000万左右。至西汉末年增加到6000万,三国鼎立形成期间,人口损失估计达60%,仅存约2300万。 此后南北分裂,人口多次出现大幅度下降,直到隋朝重新统一后,才恢复到6000万左右。隋末的战乱,造成人口降幅超过50%,到唐初仅有2500万。至安史之乱前夕,又增至约9000万,达到新高峰。唐后期和五代的战乱导致人口锐减,北宋时期人口持续增长,大观四年(1100年)境内人口超过1亿,辽(金)、西夏、大理等政权的人口合计也在1000万以上。两宋之际的战乱使人口大幅度下降,元统一时实际人口约7000万。但到17世纪初,全国人口已突破2亿。明末的天灾人祸和清初的残酷战争,又使人口降幅达40%,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估计已降至1.2亿。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恢复至1.5亿,以后很快破2亿大关,到道光三十年(1850年),全国人口创造了4.3亿的新纪录。
              --据葛剑雄《从中国历史各朝代的人口数量变化看5000年中华民族历史沧桑》整理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人口变动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新中国人口发展变化曲线图。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人口发展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影响人口变化的因素。
              (3)你如何看待我国目前的人口现状?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洪亮吉(1746  1809年),乾隆55年进士,1793年在对黔地进行考察后写出了蕴含着人口论思想的《治平篇》,文中(他)指出,治平至百余年,可谓久矣。然言其户口,则视三十年以前增五培焉,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高、曾之时,隙地未尽辟或增三倍五倍而止矣,而户口则增至十倍二十倍,是田与屋之数常处其不足,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曰:天地有法乎?日: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日:君、相有法乎?日:移民开荒、轻徭薄赋、禁其浮靡、折其兼并、开仓赈民,如是而已。……此吾所以为治乎之民虑也。但在多子有福的传统观念下,其学说在当时及后世皆未尝有丝毫之影响,徒为今日历史上之资料而已。
              --摘编自张荫麟《素痴集》等
              材料二  马尔萨斯(1766  1834年),英国教士、大学教授。产业革命之后,英国的人口与贫困问题日益突出。1789年,马尔萨斯出版《人口论》,指出:没有限制,人口是呈几何速率增长,而食物供应呈算术速率增长。当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的增长时,就会发生贫困和罪恶。……只有自然原因(衰老、战争、瘟疫及各类饥荒)和道德限制(包括杀婴、节育、晚婚)能够限制人口的过度增长。建议对劳动群众和贫困阶级采取措施,通过饥饿、繁重的劳动、限制结婚以及战争等手段来消灭社会“下层”,削弱这个规律的作用……马尔萨斯首次强调人口过剩问题的重要性,其理 论对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产生过影响,对这一理论的关注也引发了1801年英国全国第一次现代人口普查的实施,马尔萨斯人口论是近代人口学诞生的标志。
              --摘编自张柏然《英汉百科知识辞典》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洪亮吉、马尔萨斯人口论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洪亮吉、马尔萨斯人口论对当时中英社会产生的不同影响,并
              简要分析其原因。)
            •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王朝时是丝绸之路交往的繁荣鼎盛时期。大食、东罗马帝国也不断派使节到长安与中国相通。国际考古学界在埃及、两河流域、伊朗高原、中亚细亚等地,出土过大量丝绸织品的文物,有的至今仍保存完好。自那时期,能种桑饲蚕的地方,已开始大量注意引进中国的丝纺技术。在长安、洛阳和广州等地,出现了大量的胡商。他们从制售胡饼到珠宝、乐器,开了不少店铺,有的多年不归,把中国看成他们的第二故乡。唐代丝绸之路的畅通繁荣,也进一步促进了东西方思想文化交流,对以后相互的社会和民族意识形态发展,产生了很多积极、深远的影响,这种思想文化的交流,是与宗教密切相关的。
              --摘编自赵宏《“丝绸之路”的起源与发展》
                  材料二   15世纪奥斯曼土耳其人崛起后,加大了对丝路贸易苛捐杂税的征收,迫使利益受损的商人逐渐放弃丝路,欧洲在寻找新丝路通道中进入了大航海时代。近代技术工业的诞生和发展对传统的手工产业商品也产生了极大冲击。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封建传统国家,由于社会分工的制约以及生产力的低下,农民不可能生产更多的商品进入流通。当欧洲在中世纪后开始觉醒,工业革命浪潮席卷欧洲各国,中国传统商品再也难以与各种工业产品相竞争,逐渐被机械化生产的商品所替代。缺少了商品的交易和流动,作为商道的丝路便失去了传统的意义与价值,而遭到遗弃。
              --摘编自耿翔、贺小巍《丝绸之路的历史地理学解读》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唐朝时丝绸之路兴盛带来的积极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15世纪以后丝绸之路逐渐衰落的原因。
            • 6. 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说:“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纵观历史,我国悲惨近代史是从海洋开始,而当今棘手问题亦是海洋问题。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5世纪早期这段异乎寻常的历史中……正是制度结构上和向外推动力方面的根本差别,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重要转折关头,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业。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中国近代的有识之士逐步认识到“兴帮(邦)张海权”的道理,孙中山说:“海权兴,则国兴。”“海权操之在我则存,操之在人则亡”。
              --杨金森、范中义《中国海防史》
                  材料三: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一些海洋岛屿被侵占、海洋区域被分割、海洋资源被掠夺的严峻局面再次出现。但是,正如邓小平所说,今天的中国政府不是晚清政府,今天的中国领导人不是李鸿章。
              --刘中民、桑红《新中国海洋防卫思想史话之》
              (1)从材料一的“制度结构上和向外推动力方面”分析“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的原因。“西方的冒险事业”指什么?它与中国转向内部有何历史关联?
              (2)据材料二,简述孙中山的海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时期,中国海权得不到保障的原因。
              (3)简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振兴海权的有利条件。
            • 7. 妇女地位变化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尺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女诫》是东汉班昭所写的教导女性做人的私书,但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且其一直持续到清末民初。内称“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是谓妇德。择辞而说,不道恶语,时然后言,不厌于人,是谓妇言。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谓妇容。专心纺绩,不好戏笑,洁齐酒食,以奉宾客,是谓妇功。此四者,女人之大德,而不可乏之者也。”
              --转引自《儒礼经典选读》
              材料二  1907年《东方杂志》发表署名勇立的《兴女学议》一文,指出,“使女子有国家思想、公共观念,以为异日陶铸幼童之地者,固当今第一要务也”,因为“内则所载,女诫所言,固不可以稍背,而国家思想,公共观念,亦不可无。非欲其干预外事也。家庭教育,感化最大,若其母无国家之思想,公共之观念,则其子出而任事,必无裨益于国家而有碍于公众”。
              --转引自《近代中国女权运动史料(1842-1911)》
              材料三  在新中国,结束了缠足的习俗,妇女可以自由选择婚姻伴侣,可以当教师、护士、卡车司机以及可以从事各种劳动的工人,可以做农民,也可以造机关枪和碉堡。在极度危机的情况下,妇女可以作为战士在前线战斗。许多妇女因为在战斗中的英勇表现而获得表彰。一些妇女成为党的干部。
              --【美】迈克•亚当斯等《喧嚣时代:20世纪全球史》
              (1)概括材料一对妇女修养的要求,其影响为什么一直持续到清末?
              (2)依据材料二说明20世纪初,妇女教育出现哪些新动向?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说明新中国妇女社会地位及历史影响。
            • 8. 不同的时代出现过不同的国家观,这也体现了人类社会的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缺乏明确的国家观念,各王朝所持有的是天下观……,中原王朝并不认为天下有与自己平起平坐的对等国家,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一观念影响深远。 ------《论古代中国的国家观与天下观》
              (1)联系所学知识回答,材料一中的“天下观”形成的基本原因是什么?这一观念在近代为何走向终结?
              材料二 人人享有自由平等的权利而不论其出身。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中应该有“共同意志”,人人遵守。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整理
              材料三 1900年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说:“夫国也者,何物也?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于其土地之人民,而治其所居之土地之事,自制法律而自守之;有主权,有服从,人人皆主权者,人人皆服从者。夫如是,斯谓之完全成立之国。”-------李喜所《梁启超的国家学说和经济构想》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卢梭与梁启超“国家观”的相同点。依据相关背景知识,分析梁启超的这一思想在当时有何时代意义。
              (3)孙中山曾经说过“国家之本,在于人民”,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他是如何践行这一理念的?
              材料四 “几千年来,中国人所怀抱的观念是‘天下’,是‘家族’,近代西方的民族意识和国家观念,始终没有打入我们老百姓的骨髓里。直到现在,敌顽攻进来的巨炮和重弹,轰醒了我们的民族意识,南北数千里燃烧的战线,才激起了我们的全面抗御、同仇敌忾的精神,我们从亡国灭种的危机中,开始觉悟了中国民族的整个性和不可分性。生则同生,死则同死;存则同存,亡则同亡,这是民族自觉史的开端,是真正的新中国国家的序幕。”
              ----晏阳初《农民抗战的发动》(1937年10月)
              (4)材料四认为“真正的新中国国家”开始出现的前提是什么?近代中国战争不断,为什么在这场战争中会产生这一前提?
            • 9. 消费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消费的内容、方式和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朱柏庐《朱子家训》
              材料二:消费社会是指……生产和消费都超出了生存必需和生理需求的范围,消费成为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主导动力和目标的社会发展阶段。……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英国已经出现了消费社会。
              --李新宽《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英国消费社会的出现》
              材料三:(1920年代)由于普遍推广了分期付款的销售方式,大大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在这种繁荣下也潜伏着危机。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世界近代现代史》
              材料四:凡是为了满足你个人和你家庭的切实需要所必须做的,不论什么,都应当尽力去做……现在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勒紧裤带过日子,而是要……多买一些东西。   --凯恩斯《预言与劝说》(1931年初版于英国)
              材料五:城市和农村的粮食消费量(1952-1961)(人均公斤)

              --据费正清、罗德里克•麦克法考尔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朱柏庐的主张,简要分析这种主张形成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消费社会出现的原因。
              (3)材料三和材料四都与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有关。简要说明它们与经济危机的关系。这两种关系是否形成悖论,简要说明理由。
              (4)材料五中,1952-1957年和1957-1961年中国的粮食消费量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变化的原因。
            • 10. 古往今来,贫困问题一直是世界面临的最尖锐的社会问题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霜降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乾”。
              ----白居易《杜陵叟》
              “富强者兼并有余,贫弱者糊口不足”。
              -----《魏书•食货志》
              “今百姓贫困,冗官至多,授任既轻,政事不举”。
              -------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
              “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
              ------曹操《蒿里行》
              (1)根据材料一,归纳指出中国古代贫困问题出现的因素。
              材料二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初期英国工人生活费和工资指数(1850年=100)
              年份1759-17681779-17881789-17981799-18081809-1818
              名义工资818694114114
              生活费728597137159
              实际工资112101988372
              (2)根据材料二,概括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初英国工人阶级生活状况的变化,并分析其影响。
              材料三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前,美国政府一般对经济和社会生活持自由放任式的不干预态度,人们认为穷人应该对自己的贫困负责,政府没有义务为了帮助穷人们人为地改变市场竞争和淘汰法则。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后,美国人逐渐承认贫困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更多的是由社会原因造成的,政府该介入社会福利事业。-------牛文光《美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
              (3)据材料三分析,20世纪30年代前后哦美国政府对待贫困问题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为此罗斯福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材料四全球贫困人口数及变化表
              地区每天生活费不足1美元的人口(百万)
              19871993
              东亚和太平洋464416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91110
              南亚480515
              撒哈拉以南非洲180180
              欧洲和中亚215
              中东和北非1011
              全球12271316
              ------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
              (4)根据材料四,归纳全球贫困人口数及变化在地区分布上有何明显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