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孟子提到“非其道,则一箪食不可受于人;如其道,则舜受尧之天下,不为泰。”两人观点共同体现了(  )
              A.先秦儒家清心寡欲
              B.体现了儒家的重义轻利思想
              C.先秦儒家要求人们求利有正道,求利不忘义
              D.认为人应当安于贫困,追求富贵安逸是可耻的
            • 2. 有研究表明,汉唐主流意识形态带有明显的“荀子思想色彩”。但在北宋熙宁七年,宋神宗却封孟轲为邹国公,令国子监及天下学庙皆塑其像;荀况仅被封为兰陵伯。自此,孔孟之道成为主流意识的核心内容和代名词。这反映了(  )
              A.荀子思想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B.伦理道德开始为统治者重视
              C.封建主流思想发生重大变化
              D.孟子在儒家的地位日渐提高
            • 3. “在孔子看来,人是什么并不反要,关键在于彼此的关系如何。”为此他提出了(  )
              A.尚贤尚同
              B.以德治国
              C.君轻民贵
              D.仁者爱人
            • 4. “孟母三迁“的故事流传至今,孟子后来成了大思想家。他的思想是(  )
              A.“兼爱非攻,互助互爱”
              B.“仁爱待民,以德服人”
              C.“天道自然,无为而治”
              D.“以法治国,中央集权”
            • 5. 著名哲学家李泽厚在《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说,“孔子释‘礼’为‘仁’,把这种外在的礼仪改造为文化--心理结构,使之成为人的自觉即自我意识,使人意识到他的个体的位置、价值和意义,就存在于与他人的一般交往之中即现实世间生活之中;在这种日常现实世间生活的人群关系之中,便可以达到社会理想的实现、个体人格的完成、心灵的满足或慰安。”据此对儒家思想分析正确的有(  )
              ①“礼”与“仁”两者相辅相成,要把外在形式的“礼”内化为人的精神自觉
              ②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持敬而远之的态度
              ③其主张贯穿讲求实际功利精神
              ④教导人不仅要具有独善其身的自我修养,还要兼济天下,有社会责任感。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 6. 孔子主张社会和谐,孟子主张“政在得民”,墨子主张“兼爱”“非攻”。这些主张产生的共同的社会背景是(  )
              A.百家争鸣趋于合流
              B.社会动荡矛盾尖锐
              C.奴隶制度全面崩溃
              D.封建制度逐步发展
            • 7. 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的主观看法,这被称为“春秋笔法”。对孔子这种做法认识正确的是(  )
              A.所作《春秋》不足为信
              B.孔子力图废除分封制度
              C.是对“礼崩乐坏”的反应
              D.制约了当时的诸侯争霸
            • 8. 孔子说:“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说:“君有大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易位。”孔子和孟子都强调(  )
              A.臣子必须绝对服从君主
              B.君臣要各安其位,各守其职
              C.臣子要为君主做出牺牲
              D.君臣的“离合伙以道是否相同为前提
            • 9. 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家是(  )
              A.墨子
              B.孟子
              C.荀子
              D.朱熹
            • 10. “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持这一观点的人物是(  )
              A.墨子
              B.孟子
              C.韩非子
              D.黄宗羲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