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011年1月11日,在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国家博物馆北广场,矗立起一座孔子雕像。就此事,某校甲、乙两个学生学习小组,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中展开讨论,形成了两种不同意见。以下是讨论中利用的两则材料。

              材料一 孔子的学说也不过只是一家之言……代表不了中华文明。……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什么“温良恭俭让”,什么“克己复礼”,只有一个字:“礼”。而他的“礼”的核心就是封建统治者的“礼”……我们不可以随意否定一个历史人物,也不可随意拔高一个历史人物。

              ——2012年10月14日新华网博客

              材料二 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历代当权者都推崇儒术,奉为治国方略。……“仁”与“礼”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对任何时代任何制度都是适用的。……当此之际,儒学再次引人关注:“养心莫善于寡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格言,耳熟能详又历久弥新,仿佛就是针对现实社会的某些弊端发出的。最近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在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方面汲取孔孟伦理原则,提出了更符合实际的建议:“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崔道怡《略谈孔子塑像》,2012年9月《人民政协报》

              请回答:

              (1)作为甲组同学,请你据材料一指出反对为孔子塑像的理由。(3分)你又将如何利用材料二从思想方面进一步说明自己的观点。( 3分)

              (2)作为乙组同学,请你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儒家思想的历史影响及现实意义方面,概括赞成为孔子塑像的理由。(8分)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3分)

               

            • 2.

               电视剧《传奇皇帝朱元璋》中有这样一个镜头:朱元璋对孟子异常仇视,命人将孟子的塑像拆掉,撤出圣人庙,并亲自将《孟子》一书删减大半。你认为被删减掉的部分最可能是(   )

              A.民贵君轻说
              B.人性本善说
              C.先义后利说
              D.浩然之气说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24分)

              材料一

              在早期儒家经典中,民本思想有较多的体现。《尚书》中说:“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孔子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孟子认为民贵君轻,又称:“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荀子》中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据《孟子》等

              材料二

              泰西之立国有三:一曰君主之国,一曰民主之国,一曰君民共主之国……为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达,君惠亦得以下逮……犹有中国三代以上之遗意焉……苟得君主于上,而民主于下,则上下之交固,君民之分亲矣,内可无以乱,外可无以侮……由此而扩充之,富强之效亦无不基于此矣。泰西诸国,以英为巨擘,而英国政治之美,实为泰西诸国所闻风向慕,则以君民上下互相联络之效也。                       ——摘编自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材料三

              孙中山认为,“中国古昔……有所谓‘民为贵,君为轻’,此不可谓无民权思想矣。然有思想而无其制度,故以民立国之制,不可不取资于欧美”。他强调“民国之国家,为全国国民所公有;民国之政治,为国民所共理;民国之权利,为国民所共享”。                            

              ——摘编自《孙中山全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先秦儒家民本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理想的政治。(8分)

              (2)根据材料二、三,概括指出王韬与孙中山民主思想的不同。(6分)

              (3)简析近代中国民主思想兴起的历史必然性。(6分)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代民本思想与近代中国民主思想的本质差异。(4分)

               

            • 4.

              (20分)材料一 、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北极星),居其所而众星拱(环绕)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孔子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患,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材料三、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

              材料四、 儒家学说中有下列名言警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民为邦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博施济众”、“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统谊也”、“养浩然之气”“舍生取义”、“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赋敛。” 

              请完成: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思想观点。(4分)

              (2)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主张。(4分)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理学的突出特点。(6分)

              (4)根据材料四,说明儒家思想在当代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6分)

               

            • 5.

              (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儒,最早章太炎认为是求雨的巫师,胡适在《说儒》里指出儒是从事“治丧相礼”的“殷民族的教士”,葛兆光先生根据马王堆汉墓帛书《易传》之《要》篇所引孔子言“吾与史巫同途而殊归也”。

              ——孟鸥、王峰《高中历史教科书的内容组织与学生认知》

              材料二 儒家文化的核心是按照天然的长幼以及男女将每个人编入一个等级组织中,然后,根据出生位置给他课以一辈子不变的责任与义务;不管是成年之前,还是之后,甚至儿女、弟弟都六七十岁了,每个人在这个层次秩序中的地位不变,永远是在长者说话时幼者只有听话的分,只能低一等或几等,永远没有自我。从儿女出生开始,通过《三字经》等经典将他们嵌入“孔家店”,扣上“三纲”包袱,让他们任何时候都会因不服长者的意愿而内疚得无地自容。

              材料三 一个典型中国人的一辈子实际上是不幸的;小时候你必须无条件地听父母亲的话;年轻时最能花钱但却没钱花;等到真正有钱的中年时候又不可能幸福,因为首先要四世同堂,没有个人的空间,也要负担父母的生活;老了以后也是很不幸的,如果只有一个孩子,那个孩子可能看着父母亲时会想:“他怎么还这么健康,我还要养他”。如果有两个孩子,他们看着年老的父母就会互相推诿。那么,做父母亲的就在想“我怎么还不死?我怎么要靠他们的施舍来给我生存的保证?”后代看到老年人感觉是负担,老年人看着后代又感觉要看很多面子,也处于一个更不幸福的状态。

              材料四 中国人和西方人都重视“家”,只是追求的“家”的境界不同。……在处于温饱与饥饿之间的农业社会里,生存是一个永恒的挑战,所以“家”的功能很难超出利益交易和保险互助,温情脉脉会过于奢侈,这种社会可能必须要有“刚性”的家庭结构,要阉割个性,否则“家”之内的经济交易就很难有确定性,这就是儒家以及任何传统农业言语化的共性。在近代西方社会生动上升,人们的收入超出温饱之后,“家”的经济功能逐渐由金融保险市场来胜任,这时的“家”文化没必要那么“刚性”,也不必约束个人的自由,因为感情的交融是逼不出的,只有基于个人权利、基于个人自由选择的“家”里,父母、兄弟姐妹之间的感情交流才是自愿真诚的,才不是出于“义务”责任感而为的。中国人和西方人的儿女都会照顾父母老人,只不过前者可能更多出于“义务”责任感,而后者是出自“爱”,差别即在此。

              ——材料二、三、四均摘编自陈志武:《金融的逻辑》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早期儒者的特征。(2分)

              (2)结合材料二、三分析儒家文化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四,概括传统中国家庭与西方近代以来的家庭的不同并分析其主要原因。(6分)

               

            • 6.

              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皇太子李建成,逼父皇李渊退位,李世民违反了

              ① 孔子的“礼”           ② 董仲舒的三纲五常  

              ③ 宗法制                 ④ 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 7.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子日:“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日:“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胆小怕事),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论语》

              材料二  战国时期的孟子在回答梁惠王关于强国之道的求问时,指出:“地方百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长上,可以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材料三  (董仲舒建议)《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四  人之是非,初无定质。……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也。若失却童真,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见:见识)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见尽长,女子见尽短,又岂可乎? ——李贽《焚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政治主张。(4分)根据材料二,说明孟子是如何继承并发展孔子学说的。

              (2)根据材料三,说明董仲舒对待孔子学说(儒学)的态度,(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的原因(4分)

              (3)据材料四,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6分)并指出李贽思想形成的经济背景。(2分)

               

            • 8.

              (13分)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遗产,主要由孔子的经过后代人修改和润色的教诲组成。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

              材料二  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孟子》

              材料三  唯天子受命干天,天下受命于天子……君为臣纲。

              ——《春秋繁露》

              材料四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文公文集》卷七十。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孔子和孟子对君臣关系的主张。(2分)

              (2)材料三的作者是谁?(1分)材料三、四分别是怎样“修改和润色”儒家学说中君臣关系的?(4分)

              (3)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汉、南宋以后儒学地位发生的主要变化。(2分)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变化的主要原因,并指出儒家思想影响了中国传统社会哪些方面。(4分)

               

            • 9.

              (17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漫画《思想家的话语》

              材料二  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进行教学的场所)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李贽《藏书》

              夫童心者,绝假纯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去真人……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见:见识)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间尽短,又岂可乎?

              ——  李贽《焚书》

              材料四  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们捧起来的。……凡有企图获得权势的人,就是希望做官的人,都是读‘四书’和‘五经’, ……孔子这人,其实是自从死了以后,也总是当着权势者们 的‘敲门砖’的差使的。

              ——鲁迅《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主张,人物A、人物B和人物C分别是谁?(3分)

              (2)据材料二,董仲舒提出了怎样的主张或措施?(2分)这一主张对我国后世思想领域的影响是什么?(2分)

              (3)据材料三,概括李贽的基本主张,指出这些主张产生的时代背景。(6分)

              (4)汉代以后中国出现了一切“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的现象,其原因何在?(2分)

              (5)在今天,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地对待以孔子思想为主的传统文化?(2分)

               

            • 10.

              (17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7分)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2分)

              材料三:唐代儒学较多地吸取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而盛行于唐代的佛教,既有本土发展起来的禅宗,也有从天竺引进的法相宗,还有中印合璧的天台宗等。唐代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形象,是印度的乾达婆、希腊天使和道教羽人等多元文化因素的混合物。唐代大型歌舞剧《羽衣霓裳舞曲》,则源于印度的婆罗门曲,并含有胡旋舞等中亚歌舞元素。

              ——张国刚《唐代开放与兴盛的当代思考》等

              (3)依据材料三概括唐代思想文化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6分)

              (4)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2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