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8分)在中国历史上,孔子的形象历经嬗变,他所开创的儒家思想也在传承中被不断的改造和重塑。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也。”      

              ——《论语·为政》

              材料二: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数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董仲舒《春秋繁露》

              材料三:天理流行,触处皆是,暑往寒来,川流山峙,“父子有亲,君臣有义“之类,无非这理。                           ——《朱子语类》

              材料四: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下亦遂不敢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    

              ——黄宗羲《原君》

              材料五:

               

              回答:(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基本主张?(2分)

              (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的主张?其思想对儒家学说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12分)

              (3)理学被称为“新儒学”,据材料三说明“新”在何处?(2分)

              (4)材料四作者提出了哪些观点?这些观点形成的经济根源是什么?(6分)

              (5)材料五中两个人物对儒家思想的态度有何不同?(4分)

              (6)今天,我们应用怎样的态度对待儒家传统道德?(2分)

               

            • 2.

              (30分)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彼此交融,共同发展,在延续本身的传统、显示多元化和多样性特点的同时,推动着全人类文化的共同进步。请根据分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A组:孔子和董仲舒              B组: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

              C组:李鸿章和曾国藩            D组:梁启超和孙中山        

              E组:李大钊和陈独秀            F组: 毛泽东和邓小平

              (1)A组人物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有什么突出的贡献?(4分)

              (2)与A组人物相比,B组人物的思想发生了什么新变化?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源是什么?(4分)

              (3)指出C、D两组人物向西方学习的指导思想。(4分)他们的指导思想有何不同,为什么?(4分)

              (4)促使E组人物由向西方学习转变为向苏俄学习的因素有哪些?(4分)

              (5)F组人物在“走自己的路”过程中,在理论和实践上分别有什么突出贡献?(8分)

              (6)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转型呈现出“传统文化现代化,西方文化本土化”的趋向。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2分)

               

            • 3.

              请挖掘历史信息,探究历史问题。(13分)

              资料一     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一方面,孔子及其儒家学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另一方面,我们也不难发现,在历史的舞台上,孔子的形象可谓随时而迁、因人而异。

              探究一:(1)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主要有哪些政治思想主张?(4分)

              资料二     康有为在《孔子改制考》一书中着重宣传了所谓孔子托古改制的理论。它宣称:《六经》全是孔子所作,《六经》中记载的有关尧、舜的“盛德大业”都是假托古圣先王的言论来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和变革主张的。

              ——《中国近代史》

              探究二: (2)指出康有为宣传维新变法的特点是什么?(2分)

              资料三     情景模拟:1916年北京某大学课堂上……甲教授曰:凡事不遵古法,无以承天。乙教授疾呼:我们现在认定,只有德先生、赛先生可以救治中国一切的黑暗。丙教授慷慨陈词:孔氏主尊卑贵贱之阶级……故二千多年来,不能铲除阶级制度。众学生击掌欢呼:痛快!痛快!                                                                             探究三:(3)上述模拟情景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的哪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这场运动的核心内容是什么?(3分)

              资料四     东亚现代性虽然深受欧美影响,但却不只是西方发展模式的翻版,……在塑造东亚传统方面起过决定性作用长达数世纪的儒家可发挥积极的作用。

              ——《儒学创新的契机》

              探究四:(4)资料四如何认识儒家传统在东亚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你如何该观点?(4分)

               

            • 4.

              (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文献记载

              出处

              孟春“毋覆巢,毋杀”

              《礼记·月令》

              “禁止伐木”“毋杀口虫”、“毋鹿”“毋卵”“毋焚山林”……

              西汉《四时月令韶条》(20世纪90年代敦煌考古发现)

              “诸失火及非时烧田野者,笞五十”“非时……依乡法”

              《唐律》

              “《周礼·太宰》‘以九职任万民’……不独以农事为先务……故因地之利,任圃以树事,任牧以畜事,任衡以山事(注:“衡”,即山衡,古代官职名,负责管理和保护山泽等资源),任虞以泽事……国家承平日久,生齿日繁,凡资生养赡之源,不可不为急讲……督抚大吏身任地方,所当因地制宜,及时经理……俾地无遗利,民无余力”

              《大清会典则例》乾隆诏令

              ——编自陈业新《中国环境史》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海洋生物学家卡逊写成《寂静的春天》一书,将滥用DDT等长效有机杀虫剂造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大量触目惊心的事实揭示于美国公众面前,引起美国朝野的震动,并推动全世界公众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深切关注……1970年4月,由美国一些环境保护工作者和社会名流发起的一场声势空前的“地球日”运动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规模宏大的群众性环保运动……1972年6月联合国在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到80年代,西方国家基本上控制了污染,普遍较好地解决了国内的环境问题。……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就世界环境与发展问题共商对策,探求协调今后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方法,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里约峰会正式否定了工业革命以来的那种“高生产、高消费、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主张成为人们的共识,“环境与发展”则成为世界环保工作的主题。

              ——梅雪芹《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主要国家环境污染与治理的历史考察》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环境保护的主要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20世纪中期以来西方国家重视和加快环境保护的认识。(15分)

               

            • 5.

              (24分)国民素养是国家、民族兴旺发达的重要基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正义的事和一切道德的行为都是智慧。因为正义的事和一切道德的行为都是美而好的,凡认识这些事物的人绝不会愿意选择别的事情,而智慧的人总是做美而好的事情,愚昧的人则不可能做美而好的事,即使他们试着去做,也是要失败的。

              ——苏格拉底

              “克己复礼”,“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

              材料二  梁启超充分强调道德和民智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说:“国民之文明程度低者,虽得明主贤相以代之,及其人亡则其政息焉,譬犹严冬之际,置表于沸水中,虽其度骤升,水一冷而坠如故矣。”他从戊戌维新失败中悟出一种道理:仅凭“圣主”,光绪帝“乾纲睿断”是不能取得改革成功的,应当重视作为国家主体的国民。…… 正因为如此.梁启超强调培养资本主义化的“新民”。进行德、智、体、群等方面全方位的训练,是当务之急。最终使国民具有公德、私德、自尊、政治能力、权利、义务、尚武、毅力、合群等优良品质。

              ——赵书刚《从近代化视角看梁启超的民权思想》

              材料三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伴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主法制的推进,文化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文化建设特别是道德文化建设,同经济发展相比仍然是一条短腿。举例来说,近年来相继发生“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彩色馒头”等事件,这些恶性的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国民素质的提高和道德的力量,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

              ——温家宝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苏格拉底和孔子的主张各是什么?(4分)有什么共同点?(4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梁启超的国民素养观。(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原因。(6分)

              (3)依据材料三,指出国民素养的滑坡对社会发展的影响。(4分)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如何加强当今国民素养建设。(2分)

               

            • 6.

              (24分)国家治理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主张

              孔子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孟子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荀子

              凡兼人者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故曰: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

              材料二  要找出一种联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保卫和维护每个联合者的人身安全和私有财产。同时,在这一联合体中,每一个人在与全体人相联合的时候,所保持的服从仅仅是对他本人意愿的服从,而且仍然保留着像以前一样的自由。

              ——卢梭《社会契约论》

              (1)归纳材料一、二中的治国主张。(4分)结合所学,分别简述其影响。(4分)

              材料三  法国历史图片

              材料四  当要求在宪法条文中明确写上“共和国”字样的议案数度被尚未完全抛弃复辟幻想的君主派议员否决后,温和共和派议员瓦隆巧妙地提出了一项宪法修正案:“共和国总统,由参议院与众议院联合而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总统任期7年,连选后连任。”1875年1月30日,该议案在议会以353票对352票,即以一票之差获得通过。既然瓦隆修正案承认了共和国总统的职衔,那么也就意味着承认了共和国本身。就这样,共和制终于被议会承认了。

              ——吕一民《法国通史》

              (2)依据材料三、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国共和进程的主要特点。(4分)谈谈你对“一票共和”的认识。(6分)

              材料五  从1979年起,中国进入了双重转型阶段。双重转型是指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的结合或重叠。

              总结1979年至今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实践,中国在推行双重转型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可以把这些经验归纳为以下八项。

              (一)体制转型是双重转型的重点。

              (二)思想先行。

              ——摘编自厉以宁《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

              (3)结合材料五和所学知识,简述“双重转型”的具体内涵。(4分)“思想先行”是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经验,试以改革开放以来的史实予以说明。(2分)

               

            • 7.

              (30分)社会生活是人类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名人名言选

              《周易》

              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李商隐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

              卢梭

              奢侈的必然后果——风化的解体——反过来又引起了趣味的腐化。

              (1)依据材料一归纳以上表达的共同生活理念。(2分)指出各自的认识角度。(3分)

              材料二  一份19世纪40年代的记录显示,工人的日常饮食中,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不足。由于从北美进口廉价小麦,以及从美洲和澳洲航运冻肉的技术得到发展,1877—1889年间普通工人的食物中肉类的比重有所上升。……(维多利亚时代早期)典型的工人住宅是上下分布的两个房间(厅房和卧室)。……卧室仅有两张分别供父母和子女睡觉的床,……19世纪中期以后,由于原有的工人住宅模式被取消,卫生和建筑条例相继出台,加之社会财富的增长,(工人家庭)普遍的父母与子女有了分开的卧室。……英国的气候潮湿多雨,如果没有取暖设备则很难应付。19世纪上半叶,工人家庭用木头做燃料,很少使用(烧煤)壁炉,……19世纪80年代燃气发明后,他们把煤气炉放进卧室的壁炉里,点燃一会儿便可在入睡前驱走寒气。

              ——陈宇《维多利亚时代(1837—1901年)英国人的日常生活》

              (2)根据材料二概述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工人日常生活的变化并分析变化的原因。(9分)

              材料三  咸丰三年(1853年)之上海及商埠图

              (3)据材料三归纳与近代社会生活相关的直接信息。(4分)并从不同史观的角度(文明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革命史观、社会史观任选两个)推导其间接信息。(6分)

              材料四   浦东人“爱比较”有一个颇为鲜明的特点:他们学习和借鉴的对象是多元的,常以与世界一流大城市相比这种方式来考量自身、衡量差距、思量目标。譬如在金融中心建设上,会把目光更多地聚焦于纽约这一全球公认的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城市;航运方面,会以伦敦高端的资源配置能力为楷模;虽说第三产业已占浦东GDP的57%,但像新加坡这样的旅游业发达的国家还是列入了比较的范围。

              ——沈栖《“爱比较”的浦东人》

              (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简评上海浦东人的“爱比较”。(6分)

               

            • 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其意思是“充分运用心灵思考的人,是知道人的本性的人。知道人的本性,就知道天命”。

              董仲舒曾告诉汉武帝:“天人相与(相互感应和影响)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材料二 “因为法律的规定是任意的(人为的),而自然的指示则是必然的。此外,法律的规定是人们约定的结果,并非产生于自身(自然的产物)。”

              ——安提丰(古雅典演说家)

              材料三

              卢梭在乐园里受到哲学家的欢迎(法国明信片)

              图片表明卢梭在乐园里受到苏格拉底、柏拉图、蒙田、普罗

              泰格拉等哲学家们的欢迎。该图由莫尔塞于1782年镌版。

              以绞杀或废除暴君为结局的起义行动,与暴君前一日任意处理臣民生命财产的行为是同样合法的。暴力支持他,暴力也推翻他。

              ——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材料四 “我们的政论家们不能从原则上区分主权,于是便从对象上区分主权。他们把主权分为强力与意志,分为立法权与行政权,分为税收权、司法权与战争权,分为内政权与外交权。他们时而把这些部分混为一谈,时而又把它们拆开。他们把主权者弄成是一个拼凑起来的怪物。这一错误是因为没有能形成主权权威的正确概念,因为把仅仅是主权权威所派生的东西误认为是主权权威的构成部分。”

              ——摘编自卢梭《社会契约论》

              “法国大革命所采纳的正是人民主权不可分割的信念,这使得孟德斯鸠的政制理论,除了以最刻板的权力分立形式外,无法被接受。”

              ——摘编自M.J.C.维尔《宪政与分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古代中国对天人关系和古希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明信片的创作意图。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卢梭关于“权力分立”的观点,并阐明你的看法及理由。

               

            • 9.

              (22分)如何用“法”来协调社会关系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为此作出了各自的贡献,给后人留下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 

              ——《管仲·任法》

              法者,王之本也。                                  

              ——《韩非子·心度》

              故善为主者,明赏设利以劝之,使民以功赏而不以仁义赐;严刑重罚以禁之,使民以罪诛而不以爱惠免。……操法术之数,行重罚严诛,则可以致霸王之功。

              ——《韩非子·奸劫弑臣》

              材料二: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末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用一人焉则疑其自私,而又用一人以制其私;行一事焉则虑其可欺,而又设一事以防其欺……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所谓非法之法也。……使先王之法而在,莫不有法外之意存乎其间。其人是也,则可以无不行之意;其人非也,亦不至深刻罗网,反害天下。故曰有治法而后有治人。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法律就是人类的理性……法就是这个根本理性和各种存在物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是存在物彼此之间的关系。……有一条基本规律,就是只有人民可以制定法律……每个国家的政治法规和民事法规应该只是把这种人类理性适用于个别的情况。……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因为人们将要害怕这个国王或议会制定暴虐的法律,并暴虐地执行这些法律。……如果司法权和立法权合二为一,则将对公民的生命和自由施行专断的权力,因为法官就是立法者。如果司法权同行政权合二为一,法官便有压迫者的力量。

              ——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非子关于“法”的思想的实质及其历史地位。(4分)

              (2)比较材料一、材料二,指出黄宗羲在“法”的来源、目的等方面的进步主张,并扼要分析其意义。(8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概述孟德斯鸠的法律思想。(10分)

               

            • 10.

              (22分)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近代西方的文艺复兴和中国的启蒙运动都是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尚儒学,是儒学的发展基地;齐地学术较为庞杂,阴阳五行学、道家之学、儒学都相当发达,楚地道学与词赋最具特色;三晋以法家与游说之士为盛;秦地主要接受三晋学术。但以各地所出文化人才而论,则以关东的齐鲁三晋郑卫周等地最为兴盛。                                                                                                                

              ——摘自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材料二  文艺复兴主要是一场文化运动。强调对希腊罗马经典的研究以及对个人成就的赞扬。它最早出现在14世纪的意大利。随后遍及欧洲大地,成为l4世纪摧毁中世纪旧结构的“灾难”。……她将欧洲从中世纪引向了近代世界。

              ——丹尼斯•谢尔曼 《全球视野下的西方文明史》

              材料三  中国的启蒙运动具有与欧洲启蒙运动迥异的特点。如果说欧洲启蒙运动是一场以个性自由为主的人文启蒙运动,那么中国的启蒙运动则是一场旨在国家富强的现代化启蒙运动。……中国启蒙运动是救亡的现代化运动的步骤。

              ——郑大华主编《民国思想史论》

              (1)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学术文化发展的主要特点,并指出这一现象在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的历史地位。(8分)

              (2)据材料二,概括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特点。(4分)

              (3)据材料三,概括中国近代启蒙运动的特点,(2分)并指出导致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4分)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人类历史上思想解放运动一般规律的认识。(4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