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医学的发展不仅与疾病有关,也与各地的经济文化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盖伦是罗马帝国时期的名医,他倡导实证医学,倾心于探索人体的结构,强调解剖学对于医学的重要性,重视人体生理功能的阐释。他奠定了解剖学与生理学的基础。他的科学方法论具有重视实验、强调疾病局部定位、重视逻辑推理的特点,对后世西医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黄帝内经》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系统地阐述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并将当时天人相应、阴阳五行等哲学观念运用于医学之中,提出脏腑经络、辨证治则、养生保健等学说,为中医学此后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其影响下,中国古代医学呈现出不注重机体局部的结构与功能,而是注重从整体观出发,宏观研究人体的生理、病理动态变化。
              --摘编自边海云《轴心时代东西方医学比较研究》
              (1)依据材料一,比较古代中西医学理论观念和临床方法的不同。
              材料二14世纪中叶,“黑死病”席卷欧洲,人口死亡率达到30%-50%.大批政府官员死亡,导致公共治安、法庭审判、甚至日常生活秩序陷入混乱状态。劳动力减少了25%,传统的谷物生产已经无利可图,大量农田被改为牧场和草场用来养羊,很多封建主从经营传统农业到经营商业性畜牧业。大批懂拉丁语的教授在瘟疫中死去,许多学校被迫放弃了拉丁语的教学,各国本土语言的地位得到了提高。死亡使人们一心灵受到了强烈震撼,追求现实享乐和歌颂人生成了新的社会观念。为了阻止黑死病的传播,威尼斯建立许多站点专门用来隔离从东方归来的船员。在远离城市的岛上设立墓地埋葬因黑死痛而死的人,埋葬的深度要达到5英尺。欧洲各地纷纷出台城市公共卫生法,姐建市政健康委员会。到了16世纪在欧洲大部分中心城市,关注公共健康成了一种普遍的现象。这些医学上的变化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卫生革命”。--摘编自薛国中《黑死病前后的欧洲》等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黑死病给欧洲带来了哪些变化?
              材料三鸦片战争以后,各国传教士将施医散药作为在中国布道传教的主要方式,在中国开办医院、设立诊所、翻译西医书籍和兴办医学教育,西方医学大规模传入我国,至19世纪末形成了中医学与西医学并存的局面。李鸿章认为:“泰西医学有专官、有学堂,西药化学格物微眇、务尽实用,物性由尤中土医工所束速者。”时人称“西人东渐,余波荡憾,侵及医林,此又神农以后四千年来未有之奇变也”。
              在19世纪末,中医界兴起一股汇通中西医的潮流。
              医学著作《中西汇通医经精义》《中西骨骼图说》《简明中西汇参医学图说》
              中医学堂1885年浙江成立利济学堂;1901年,江西中医学堂开办,教授的知识包括传统医学和西方的新知新事
              医学研究1904年医学研究会;1905年中国医学会;1910年中西医学研究会;1931年中央国医馆,“以科学方法整理中国医药,改善疗病及制药方法为宗旨。”
              医药改良仿效西法,“讲求化学以精炮制”,用科学的新法研究中药。上海的粹华药厂、佛溪药厂,即秉此原则而开设,制成了改良的中药。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传统医学面临“四千年未有之奇变”的背景。
              以“应对挑战--传统医学的变迁”为主题,对上表进行解读。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 2. 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
              材料一  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中西民主制度的第一次分野几乎是必然的,无论是古希腊的城邦民主,还是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们都各自适应了当时当地的历史和地理条件,是制度演进的客观结果,而不是人们主观选择的结果。……
              --摘编自潘传表《中西民主制度的两次历史分野》
              (1)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西民主制度第一次历史分野各自是如何实现的?指出不同政治制度对各自历史发展的相似作用?
              材料二
              1854-1856年英国进出口贸易份额示意图
              原材料食品工业制造
              出口贸易7%8%85%
              进口贸易61%33%6%
              在英国占居世界工业垄断地位时期,……英国资产阶级反对保护关税,依靠本国工业上的绝对优势,大搞商品倾销,在自由竞争中打败一切对手,从而大发横财。
              --《世界近代史》
              1930-1933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措施
              1930年5月美国通过法案,将全部关税的总平均水平从33%提高到40%。
              1931年英国制订紧急关税法,对棉纱和棉纺织品征收50%的重税。
              1931年9月英国率先放弃金本位,实行英镑贬值。
              1931年12月日本放弃金本位,日元汇率下降65%
              1932年德国推行新税法,对许多进口商品征收100%关税。
              1933年4月美国宣布放弃金本位,美元贬值50%。
              从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中,全世界的商品出口总值从约610亿美元增加到61328亿美元,增长了将近100倍。世界贸易实际价值的增长速度(年平均增长6%左右)超过了同期世界实际GDP增长的速度(年平均增长3.8%左右)。
              --引自P.林德著、王新奎编译《国际贸易》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解读材料所述的国际贸易现象。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材料三
              1911年,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诞生。从建校伊始,清华便始终同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辛丑条约》中规定美国作为“八国联军”参战国之一,分得3200多万两(合2400多万美元).1904年12月上旬,中国驻美公使梁诚经过几年艰苦努力,最终促使美国议会在1908年通过退款决议。美国感到通过“退款办学”,控制并借中国官方“自办”的壳,登入中国主流社会这个“市”,更为有利。1907年12月3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国会正式宣布:“我国宜实力援助中国厉行教育,使此繁众之国能渐渐融洽于近世之文化。援助之法,宜将庚子赔款退赠一半,俾中国政府得遣学生来美留学。”1908年10月28日,中美两国政府草拟了派遣留美学生规定课程:……(学生中)规定他们之中,应有80%学农业、机械工程、矿业、物理、化学、铁路工程、银行等,其余20%学法律、政治、财经、师范等。在派遣学生的同时,双方还商定在北京由清政府外务部负责设立一所留美训练学校(TrainingSchool),如果必要,还准备在中国其他城市设立分校。这就是后来创办清华学堂的起因,也是所谓“赔款学校”这一名称的由来。
              早年,清华学生也称清华为“国耻纪念碑”,“清华不幸而产生于国耻之下,更不幸而生长于国耻之中。……不幸之中,清华独幸而获受国耻之赐。既享特别权利,自当负特别义务。”
              (3)有学者认为近代中国教育是中西方文化激烈碰撞的产物,反映了中国人对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间巨大差距的逐步认识。阅读材料以清华大学建立过程为例,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认识。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西方文化各具特色:
              中国文化的特征:重和谐与统一;重伦理、倡导道德至上;注重实用。
              西方文化的特征:天人相分与征服自然;推崇理性精神;个人至上。
              请从中西文化特征中各选其一作简要说明并加以评价。
            • 4. 留学教育既是社会变迁的反映。也是文化交流的途径。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史实】
              甲:公元623年日本在华留学生惠日等上奏天皇:“留于唐国学者,皆学以成业,应唤;大唐国者,法式备定之珍国也,常须达”。 (《日本书纪》)
              乙:1870年清政府决定挑选120名12岁左右的学生,分4年派赴美国,每年30名。官方出钱派人到美国留学,最初竟然“无人愿去”!(雷颐《历史何以至此》)
              丙:在1949-1954年间,有1424人经过坎坷挫折和百折不挠的斗争回到祖国,多数是从美(937人)、英(193人)、日(119人)和法国(85人)回来的。到50年代末回国人数增至2500名。其中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赵忠尧、郭永怀、李恒德、师昌绪、陈能宽、侯祥麟等是在朝鲜战争后,经过中美多次谈判才得以回国的。(宋健编《百年接力留学潮》)
              【史论】
              能不能站在人类文明制高点上,勇敢地接纳人类已有文明的成就,是国家盛衰安危的关键。
              【问题】
              (1)惠日的上奏说明了什么?
              (2)说明清政府组织官派赴美留学的原因,解释为什么最初竟然“无人愿去”。
              (3)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分析指出20世纪50年代大量留学生回国的意义。
              (4)史实乙和史实丙,哪个更能够证明【史论】,为什么?
            •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二 中国近代以后西学东渐历程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钦差大臣)雇人翻译《四洲志》《各国律令》
              魏源编写《海国图志》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上海同文馆(均为清政府所办)李善兰翻译《方圆阐幽》、《垛积比类》
              徐寿翻译《化学鉴原》
              华蘅芳翻译《地学浅识》
              徐建寅翻译《声学》《电学》
              甲午战争后大同译书局(梁启超自办)、译书出版社(留日学生自办)严复翻译《天演论》(赫胥黎著)、《原富》(亚当•斯密著)
              马君武翻译《卢梭民约论》(即《社会契约论》)
              杨廷栋翻译《万法精理》(孟德斯鸠著)
                   民国以后陈独秀翻译《现代文明史》(法国薛纽伯著)
              胡适翻译了长久以来一直作为”爱国主义”符号的《最后一课》(都德著)、《弑父之仇》(莫泊桑著)
              (1)依据材料一,你是如何理解“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这一结论的?并分析为什么“相互的启蒙”没能持续下去?
              (2)材料二中两次鸦片战争后的文化交流与材料一相比,在交流方式上有什么新变化?
              (3)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翻译外国书籍的特点。
              (4)结合上述材料,选取一个时期,以“西学东渐”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紧扣主题,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得当;史论结合,逻辑清楚;字数在120字左右。)
            • 6.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实质是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以人文交流为纽带,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分析材料,说明在“一带一路”上的文化交融中应如何正确对待外国文化。
            •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有“民本”而无“民主”的思想元素。“民主”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中国人接受和传播“民主”,最初也是把它说成与“三代法度”相符。与“君主”掺和在一起,视为“君民共主”甚至“为民做主”。
              --摘自马克矗主编《世界文明史》(下)
              材料二  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最早着墨于西方的议会制度。宪法思想的传入却略晚。国人对宪政思想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识宪法,大概是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法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据考,在1895年之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1898年,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兹国事村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人对民主的认识及其成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95年前后中国人对宪法态度的变化及原因。
            • 8. 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推动着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近代中西文化的交流与冲突中,中国文化指的是维护封建统治几千年的中国传统农耕文化和封建文化,……是一种道德伦理型的政治文化,它在维护中国封建社会超稳定的延续的同时,也抑制甚至窒息了中华民族的天性发展和文化创造力。
              --任伟《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回顾》(1)依据材料一,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归纳中国文化的内涵。
              材料二 具体到近代早期的中西文化交流的问题……我个人以为:人类历史上所曾出现过的各个伟大文明中,其中只有西欧是最早(也是惟一自发地)步上了近代化的道路的。然而问题却在于,一旦有了某个文明早着先鞭,率先进入了近代化,则别的文明也必将步它的后尘步入近代化。近代化是惟一的历史道路,其间并无中外之别、华夷之辨。民族特色当然是会有的,但那只是近化化过程中的不同形式或风格,究其实质并无二致。
              --何兆武《中西史化交流史论》(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欧是最早步上了近代化的道路”。
              (3)与西方近代化进程相比,概括指出近代前期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民族特色”。
            • 9. 阅读下列材料:
                 在从500年至1500年这一时期的大部分时间中,西方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我们已看到,这种不发达与中国的发达比较起,证明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起了使自身的发展速度放慢的作用。中国人享有高度发展的文化、先进的工艺、大规模的商业、以功绩为基础的有效的官僚机构以及提供社会凝聚力和思想理论基础的儒家信仰。中国人很自然地认为他们的文明优于其他任何文明,并认为外国人是“野蛮人”。这种态度虽然是可理解的,但却使中国人在一个巨变的时代没有发生变化。相形之下,西欧人拿中国的一些发明,充分发挥这些发明的潜能,并将它们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又引发更多的技术进步和制度变化。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为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先驱者和受惠者。这一模式表明,历史的发展并不像通常所说的“一事成功百事顺”,人类学家们将此称为“受到阻滞的领先的法则”。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全球通史》概括材料中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这一观点。
              (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全面;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方文明发展珠历史是几个民族的接力长跑,一个民族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后走向了衰老,一支年轻有活力的野蛮民族就接过了这个文化的接力棒,创造了又一个辉煌的文明……一棒一棒传到今天,每次毁灭都是新的契机。中华民族则没有这样的接力,华夏族一直是主体,只是不断的扩大容量。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文化接力“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赞成、反对材料中的观点或另有观点均可;史论结合,运用材料中和你所熟知的史实进行评析。)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