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全世界75位诺贝尔获得者于1988年在巴黎聚会,讨论新世纪世界的前途,他们竟然得出一致的结论,认为21世纪,人类如果要过和平幸福的生活,就应该回到2540年前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他们回到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应包括(    ) ①“制天命而用之”               ②“民贵君轻”
              ③“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以德服人”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 2. 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在“而立”之年的主要活动是(    )
              A.学习“六艺”
              B.创办私学
              C.周游列国
              D.删修《春秋》
            • 3.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下列对孔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有(    )  ①所著的《论语》是人们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  ②所编修的《春秋》有“尊王攘夷”之旨 ③提出“和而不同”以协调礼和仁的关系  ④在君臣关系上主张“严而少恩”、“尊主卑臣”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 4. 出身布衣、平生不得志的孔子不会想到他的思想在汉武帝时居于正统地位,更不会想到儒家思想不仅是官方的意识形态,更影响着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究其原因很难穷尽,其中最根本的一条是:(    )
              A.其仁礼思想有利于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缓和社会矛盾
              B.礼法并用符合统治需要
              C.“忠恕”思想,爱有差别适应中国社会的要求
              D.“内圣外王”思想被广泛采用
            • 5. 孔子提出的君臣关系上,为臣之道不包括(    )
              A.不提倡愚忠
              B.忠君是有条件的
              C.互相有礼
              D.绝对服从
            • 6. 孔子教育思想中,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事业贡献最大的是(    )
              A.“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
              B.“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学习态度
              D.“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
            • 7. 1988年1月,全球诺贝尔奖获得者在法国巴黎举行会议后发表宣言,其中说道:“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年,去吸收孔子的智慧。”下列最能体现孔子智慧的观念是(    )
              A.社会和谐
              B.依法治国
              C.制度创新
              D.改革开放
            • 8. 下列对孔子及其思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孔子有浓厚的参政意识,强调“学而优则仕”
              B.孔子自汉代起就深受历代统治者的尊崇,被封为“文宣王”
              C.孔子主张恢复周礼,维护奴隶制度的合法性
              D.孔子晚年整理了一些古典文献,最著名的是《论语》
            •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历史上,人人都按照自己心目中的孔子形象,走近孔子、理解孔子,上述图片就是这种现象的反映。除此之外,孔子的形象纷繁复杂:战国孟子的兼济天下、民重君轻的孔子;西汉董仲舒的尊奉君主、上感天机的孔子;宋朝理学家的半日静坐、半日读书的孔子;明朝心学家的知行合一、灭心中贼的孔子。近代康有为的大同主义的孔子;李大钊的历代专制之护符的孔子;鲁迅设想孔子因到处奔波,饮食不定,还要生许多人的气,八成会害胃病……
              从图片或文字材料中,任选一种孔子形象进行解读。(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言之成理。)
            • 10. “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下列对这一学说的理解正确的是(  )
              ①主张调节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④主张“有教无类”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