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黄宗羲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以下的解释正确的是

              A.孟子、黄宗羲都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B.三种主张都与当时社会状况密切相关
              C.三种主张都遭到当时统治集团的轻视
              D.三种主张都反映社会转型时期的剧变
            • 2.

              汉武帝确立儒学正统地位的措施不包括

              A.官方思想方面:罢黜百家,确立儒学独尊的正统地位
              B.官方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
              C.官员选拔方面:儒生入仕,加强了儒学政治文化影响
              D.科技考试方面:考试选官,以儒学经典作为考试内容
            • 3.

              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与秦朝“焚书坑儒”的根本着眼点是

              A.压制知识分子
              B.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C.完善法律机制
              D.区别对待古代文化
            • 4.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 5.

              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从根本上说,是因为

              A.它是封建社会的一种进步思想
              B.适应了君主专制统治加强的需要
              C.儒家经典是科举考试主要内容
              D.宣扬了仁政思想得到人民的拥护
            • 6.

              《汉书·元帝纪》载:“三月壬戌,日有蚀之。诏曰:‘朕战战栗栗,夙夜思过失,不敢荒宁。惟阴阳不调,未烛其咎。’”材料中的思想被称为(   )

              A.大一统
              B.天人感应
              C.罢黜百家
              D.表彰六经
            • 7.

              《春秋繁露》云:“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英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此话强调君主应(   )

              A.加强集权
              B.独尊儒术
              C.推行教化
              D.实施仁政
            • 8.

              董仲舒认为,天具有意志、感情与道德,天意与人事紧密相连,天以祥瑞灾异影响人,人的活动也可感动天,天人之间可以互相感应。下列言论能比较完整地表达这一思想的是: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C.“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
              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 9.

              李英华、武玉鹏在《董学特性新论》中指出:“正如周桂钿先生所说,为统治者服务未必就是罪过,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性质。武帝时西汉王朝正处于上升时期,有一定进步性。”在这里,作者引用周桂钿先生的说法,最有可能想得出的结论是(     )

              A.汉武帝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
              B.应彻底否定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思想
              C.应该肯定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
              D.要辩证地分析董仲舒和汉武帝在历史上的作用
            • 10.

              下图是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国发展示意图,下列对a、b、c、d四处出现起伏的原因分析不正确的是

              A.a处:秦朝“焚书坑儒”
              B.b处: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c处:魏晋南北朝隋唐“三教合一”
              D.d处:明朝思想批判的推动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