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大转变。在近代世界到来之前,文明的基调是农业(牧业包括在内),文明的指向是巩固和发展农业社会。自秦汉之后,中国的技术水平与生产能力一直属世界先进水平,甚至在鸦片战争爆发前,中国的经济实力仍十分雄厚。但这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与工业文明不同。以现代价值观衡量,儒家传统的消极因素主要表现在:

              ①以等级尊卑观念压抑社会,很难出现自由平等观念

              ②以私德至上观念压抑公德意识,难以培养公民意识

              ③以亲情至上观念压抑法制,阻碍了以法治国的形成

              ④以家族至上观念压抑个人,阻碍了个人权利的自觉

              ⑤以华夏中心观念锁国自大,错失了社会转型的机遇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 2.

              《唐律疏议》记载:“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这表明

              A.德礼是刑罚的本体
              B.刑罚是德礼的体现
              C.德礼和刑罚同等重要
              D.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
            • 3.

              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依据。该学者应该是

              A.董仲舒
              B.孟子
              C.韩非子
              D.朱熹
            •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也。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躯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四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也,乃所以为乱也。……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扶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故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4分)

              (2)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什么主张和目的?这一时期儒学地位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5分)

              (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3分)

              (4)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据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4分)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从儒学家的努力与儒学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4分)

               

            • 5.

              儒家思想在中国的发展演变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仁者爱仁      ②存天理,灭人欲      ③天人感应     ④民贵君轻

              A.①②③④
              B.①④③②
              C.①②④③
              D.①③②④
            • 6.

              文庙是中国古代官方兴建的祭祀孔子的场所,产生于唐代,宋代逐渐在中原、江南的城市中大量兴建,元代在贵州、云南,清代在新疆、东北等地也相继出现。这一现象表明

              A.兴建文庙是加强专制统治的手段
              B.唐代是官方儒学教育的兴起阶段
              C.文庙的兴修导致了程朱理学的产生
              D.文庙的修建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
            • 7.

              江都(今扬州)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骄横好胜。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主要是

              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B.“民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C.“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 8.

              董仲舒的新儒学主张(   )

              A.心即理也
              B.大一统、天人感应
              C.无为而治
              D.经世致用
            • 9.

              西汉建立之初的约70年的时间里政治上的指导思想是(   )

              A.法家思想
              B.道家的黄老之学
              C.儒家的仁政
              D.董仲舒的儒家思想
            • 10.

              2011年1月11日,在位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国家博物馆北广场,矗立起一座孔子雕像。就此事,某校甲、乙两个学生学习小组,在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中展开讨论,形成了两种不同意见。以下是讨论中利用的两则材料。

              材料一 孔子的学说也不过只是一家之言……代表不了中华文明。……什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什么“温良恭俭让”,什么“克己复礼”,只有一个字:“礼”。而他的“礼”的核心就是封建统治者的“礼”……我们不可以随意否定一个历史人物,也不可随意拔高一个历史人物。

              ——2012年10月14日新华网博客

              材料二 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此后历代当权者都推崇儒术,奉为治国方略。……“仁”与“礼”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对任何时代任何制度都是适用的。……当此之际,儒学再次引人关注:“养心莫善于寡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格言,耳熟能详又历久弥新,仿佛就是针对现实社会的某些弊端发出的。最近公布的“十二五”规划建议,在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方面汲取孔孟伦理原则,提出了更符合实际的建议:“提倡修身律己、尊老爱幼、勤勉做事、平实做人,推动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社会氛围。”

              ——崔道怡《略谈孔子塑像》,2012年9月《人民政协报》

              请回答:

              (1)作为甲组同学,请你据材料一指出反对为孔子塑像的理由。(3分)你又将如何利用材料二从思想方面进一步说明自己的观点。( 3分)

              (2)作为乙组同学,请你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儒家思想的历史影响及现实意义方面,概括赞成为孔子塑像的理由。(8分)

              (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3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