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格拉说:“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以下各项是我国古代思想家的言论、主张,其中与普罗泰格拉这一哲学思想相似的是

              A.“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B.“我心即宇宙,宇宙即我心”
              C.“阴阳二气充满太虚,此外更无他物”
              D.“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
            • 2.

              有人从人性解放的角度概述中西历史区别时说:“近代西方什么都禁,就是不禁人的本能。古代中国什么都不禁,唯独禁人的本能。”如果你同意上述观点,从下列选项中找出主要论据

              A.启蒙思想;民贵君轻
              B.信仰得救;天人感应
              C.信仰得救;致良知
              D.人文主义;存天理,灭人欲
            • 3.

              《朱子语类》道:“天得之(理)而为天,地得之(理)而为地,凡生于天地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他的主要目的是

              A.维护封建道德
              B.阐述自然本心
              C.主张君权神授
              D.规范人际关系
            • 4.

              一个时代的服饰演变可以看出政治的变革、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意识的嬗变:西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变革”,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之美”。能够反映出以上文化审美的历史现象分别是

              A.宗法制 “百家争鸣”、民主政治、理学盛行
              B.郡县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经世致用”
              C.宗法制、“百家争鸣”、国家富强、理学盛行
              D.郡县制、“罢黜百家”、政治腐朽、理学盛行
            • 5.

              清风吹动旗幡,一人说是风动,一人说是幡动。禅宗六祖慧能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而是两位心动。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与慧能的观点有相似之处的思想家是

              A.孔子
              B.程颢
              C.朱熹
              D.王阳明
            • 6.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其中“天理”主要是指

              A.天体运行规律
              B.社会发展规律
              C.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
              D.“天人感应”理论
            • 7.

              宋代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由此导致的社会行为现象是(   )

              A.知识分子埋头科举不问政事
              B.封建的伦理道德行为规范形成
              C.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在潜滋暗长
              D.农民起义受到社会的广泛谴责
            • 8.

              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在此,朱熹(    )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 9.

              宋明理学家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格心”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    )

              A.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
              B.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C.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
              D.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
            • 10.

              “真知与常知异。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材料体现的思想是(   )

              A.格物致知
              B.心即理也
              C.发明本心
              D.致良知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