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建筑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的先人们给我们留下了金字塔、帕特农神庙、长城、英国议会大厦等著名的文化遗产,也形成了诸多风格。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徽州村落的选址)一般均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装饰方面,清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房屋精美如诗,堪为徽式宅第的一大特色。徽州的祠堂和牌坊也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建筑形式。村皆有祠,祠一般均规模宏大,富丽堂皇。

              ——樊炎冰 《中国徽派建筑》

              材料二:徽州自古被誉为“东南邹鲁”、“程朱阙里”,这是因为自南宋以后,理学成为统治中国封建社会思想的理论,而理学大师程颐、程颢和朱熹的祖籍都在徽州。所以,徽州人特别推崇朱子,以朱子家礼等理论来管理家族和社会。朱子笃信风水之说,正好与徽州人的传统习惯相吻合,这样一来,在风水理论指导下的精神意识对徽派建筑艺术和风格的形成有着很大的影响。

              ——陈安生《试论徽派建筑形成的几个条件》

              材料三:在与中世纪的宗教进行斗争过程中,通过市民阶段的文化消费,使希腊罗马古典建筑文化同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哲学思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文艺复兴建筑的发展和勃兴提供了必需的养料。·····达芬奇在概括建筑科学和技术成就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价值的建筑方法论,强调观察和实验在建筑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从人的本能及人的理性的视角阐释技艺的合理性和技艺存在的本体证明。

              ——张盛《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特点的演变》

              材料四:十九世纪哥特式建筑(中世纪的欧洲建筑风格)的复兴,并不是简单的猎奇,而是与当时社会历史背景息息相关的。当时,经济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机械代替了传统的手工艺,高度精密的机械生产制作出来的是毫无个性可言的产品,而非艺术品。

              ——孙晓昕《浪漫主义思潮下哥特式建筑的复兴》

              (1)根据材料一中徽派建筑的特点,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呈现这一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文艺复兴建筑风格兴起的原因。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哥特式建筑复兴的原因。

              (4)结合上述材料,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康熙)为了化解当时最突出的满汉对峙问题……一方面保留汉族文化风俗,修纂明史,开设博学鸿儒科,招抚网罗汉族文人;另一方面则大兴文字狱……他在严申法纪的同时,尤其重视德治,以儒家理学思想对天下施以教化,要人们遵行礼法。

              ——摘编自《欧洲时报·周末特刊》(2003年8月23日)

              材料二法国学者安田朴说:“尽管有传教士的入侵,中国被欧洲化的程度则远没有基督教西方的中国化程度明显。”……重农学派主张依照自然法,重视农业,破除政治干预,实现经济自由.这其实是资产阶级标榜的自由放任主义,而所谓“自然法”,魁奈认为就是中国的天理天则,即中国文化中的“道”。在重农学者看来,中国历代是按照自然法采安排农业生产的。谈到民主,波提埃在《东方圣经》中说:“即便是最先进的理论,也没有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激进。”

              ——摘编自《中国文化与欧洲启蒙运动的关系》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康熙帝的治国举措,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棂据材料二,概括其核心思想,并进行简要说明。

            • 3.

              现实问题的讨论往往会投射到对于历史问题的关注。随着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社会转型成为近年来历史学界普遍关注的话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论中国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宋以前,大体可称为古代中国。宋以后,乃为后代社会。秦前,乃封建贵族社会。东汉以下,士族门第兴起。魏晋南北朝迄于隋唐,皆属门第社会,是古代变相的贵族社会。宋以下,始是纯粹的、平等的平民社会。就宋代而言,政治经济,社会人生,较之前代,莫不有变。学术思想亦如艺术,亦均随时代而变。

              ——钱穆《理学与艺术》

              材料二 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进程从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主要经历了被动开放、经济起步、政体变革、思想解放四个时期。这是一种社会质变,即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发生了整体性的变革。

              ——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绪论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转型的独特性既是中国所以取得成就,向“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三元并存互补的现代社会模式演进的原因,也是何以在社会转型中出现制度转换代价,蕴藏社会矛盾的原因。“旧辙已破,新轨未立”,这种转型社会的特点突显出社会转型的风险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

              ——刘燕、万欣荣《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特点与缺陷》概述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作者提出“古今社会之变,最要在宋代”的理由。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19世纪五六十年代到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史实,说明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三元并存与互补”指的是“法治国家、市场经济与公民社会”,从这三个角度展开,指出现代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我国从古至今都非常注重给人起名字。下表是我国几个历史时期名人或普通人的姓名(有的含字)

              时期

              姓名(字)

              西汉

              班 超 班 彪(史学家) 扬 雄(文学家) 韩延寿(画家)卫 青 霍去病

              宋代

              周敦颐(字茂叔) 欧阳修(字永叔) 陆 游(字放翁) 岳 飞(字鹏举) 韩世忠(字靓臣)

              晚清与近代

              曾国藩 李鸿章 康有为 黄兴 陈独秀 李大钊 叶 挺 邹韬奋

              新中国成立至“文革”

              刘开国 朱援朝 王建设 董跃进 张超美 艾计划 李卫兵 肖灭资

              改革开放以来

              刘向东 洪俊杰 张小康 陈春莲 杨 萍文周亮 唐 柳 童安娜 赵丽莎 徐杨卓夫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表中名字所含信息进行概括,提炼出一个观点,并予以分析说明。(要求观点明确、逻辑合理、表述清晰)

            • 5.
              材料一“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论语·里仁》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论语·八佾》

              材料二儒学有两千多年历史,至今海外犹有传人。这在世界文化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梁任公曾指出:“……所以我们可说,研究儒家哲学,就是研究中国文化,诚然儒家之外,还有其他各家,儒家哲学,不算中国文化全体;但是若把儒家抽去,中国文化恐怕没有多少东西了。”                  

                                                                                                                                                                                                   —— 《饮冰室书话》

               材料三过去说学而优则仕,所谓学,就是国学。主要指儒家的四书五经。可是。百余年来,国学经典在国民心目中的地位可谓江河日下,一落千丈。这种变化。原因之一就是近代西方文明给中国带来的强大冲击。                                                                                      

               材料四那时(1957—1977)不讲四书五经,《老子》、《孔子》即使曾经被认为具有“人民性”的作品,也遭到了无情的批判。那时有人出来讲《论语》,可惜不是把它煲成一锅“心灵鸡汤”,而是给孔子戴上一顶“没落奴隶主阶级代言人”的帽子。当年受到批判的甚至不止于儒学经典,还有《三字经》、《千字文》等这一类所谓大众儒学。           

                                                                                                                                                                     ——解玺璋《大众史学,复兴还是商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的知识,指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什么?孟子发展这一思想,进一步提出了什么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说“研究儒家哲学,就是研究中国文化”?在西汉、宋朝时期对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及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历史人物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四,说明近代以来哪些因素冲击了中国传统文化?

            • 6.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孔子曾说,三代皆敬事鬼神。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而其弟子问鬼神事时,孔子答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材料二:“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其民矣。”    ——《孟子》

              材料三:“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欲夹杂者。学者须要于此体认省察之。”“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  ——《 朱子语类》卷十三

              材料四:“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天下为主,君为客。”——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原君》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孔子的认识与夏商时期人们的认识相比有何变化?从孔子所处的社会阶段分析,这一时期出现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孟子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依据这一观点,孟子认为统治者应该怎样“得民”?)

              (3)材料中朱熹所谓的“天理”指的是什么?朱熹这一思想有何消极影响?

            • 7.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未须理会相发,且各项做将去。若知有未至,则就知上理会,行有未至,则就行上理会,少间自是互相发。今人知不得,便推说我行未到,行得不是,便说我知未至,只管相推,没长进。”                  ——摘编自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 “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侧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此为学者吃紧立教,俾务躬行则可。若真谓行即是知,恐其专求本心,遂遗物理,必有闇而不达之处,抑岂圣门知行并进之成法哉?知之真切笃实处。既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先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

                                        ——摘编自明代王阳明《传习录》

              (1)依据材料一、二,指出朱熹和王阳明对于“知行”的不同理解。(9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阳明知行说的历史影响。(6分)

            • 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时乘六龙,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君子以成德为行,日可见其行也。潜之为言也,隐而未见,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辨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顺德,集小以高达。

              ——《周易大传》

                  材料二  朱熹《玉山讲义》栽:盖闻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故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缉言语,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

                  张载在《西铭》中提到: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1)根据材料一,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体现的时代精神。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朱熹、张载思想的主要特点。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传统文化发展的认识。

            • 9. (22分)观念革新与思想解放推动社会进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功;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                                        

              ——甘龙

              材料二  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顺其宜,兵甲器备各便其用。 ……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商鞅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甘龙的观点。(2分)材料二中,商鞅是怎样反驳甘龙的?(要求:不得照抄材料。2分)

              材料三  以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为代表的宋代士大夫,尽管政治主张颇不相同,在变法运动中的态度更非一致,却都执著地致力于道义德操的完善,都追求学业境界的广大精微,都具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向和胆魄。其共同之处较其不同之处也更多更深刻。   

              ——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2)根据材料三,指出宋代士大夫的共同特征,(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该特征出现的政治和思想文化背景。(4分)

              材料四

              代表人物

              主张

              李鸿章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郑观应

              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以足恃欤?

              康有为

              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伏乞上师尧、舜三代,外采东西强国,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

              陈独秀

              欲建设西洋式之新社会,以求适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3)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经历的三个层次,(3分)并分析其在背景和目的方面的共同之处。(3分)概括说明陈独秀对康有为的“观念更新”。(4分)

              材料五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五中所示事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相似影响。(2分)

            • 10. 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又对政治经济有反作用。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礼崩乐坏”,各诸侯国为图王霸称雄而革新变法;而乱世之际,各家各派之思想学说又都特别重视国家政治思想,因此备受君王重视。诸子百家以此而兴。

                                                                   ——朱渊雷《焚书坑儒新说》

              (1)面对春秋战国“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局面,儒道法墨各家各自提出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是什么?

              材料二   唐有天下,如贞观、开元间,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故其后世子孙,皆不可使。玄宗才使肃宗,便叛。肃宗才使永王,便反。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

                                                                  ——《二程遗书》

              (2)为了解决唐以来的社会问题,程朱理学的应对方案是什么

              材料三  明清之际的社会动荡,明朝灭亡的惨痛结局,使得明末清初思想家不约而同地把亡国的原因归结为明末统治的腐败和宋明理学空言心性误国等方面。

              (3) 根据材料三回答,明末清初的思想家认为明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他们认为应该怎么解决这些问题?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