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凡未加盖‘中书门下之印’,未经政事堂议决副署,而由皇帝直接发出的命令,在当时是被认为违制的,不能为下属机关所承认。”这则材料说明唐朝三省制(  )
              A.不能节制和约束君权
              B.诏令须由政事堂决议
              C.中书省监察地方政务
              D.门下省单独决策国事
            • 2. 隋唐三省六部制完善了自秦以来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突出反映在(  )
              ①中央决策的民主化                  ②任人唯贤的原则得以贯彻
              ③既分工又相互制约,提高了行政效率  ④相权一分为三,加强了皇权。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③④
            •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镇“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逐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逐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败。
              --朱熹《朱子语类》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 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如果唐朝准备在长安城内兴建一大型工程,该工程在中央从决策到具体实施的基本程序如何?
              (2)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有哪些?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以上措施有何影响?
            • 4. 唐代三省制实现了分层决策与分层行政,通过文书的起草、审核和执行的运作流程来实现权力的分割与制约。据此可知,唐代三省制(  )
              A.成功实现了行政权力的分割
              B.完全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地位
              C.有效地制约了皇帝滥用权力
              D.实现了民主政治的最初创建
            •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太宗曰:“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自今诏敕疑有不稳便,必须执言,无得妄有畏俱,知而寝默。”“……若拘私贪浊,非止坏会法,损百姓,纵事未发闻,中心岂不常惧?恐惧既多。亦有因而致死。大丈夫岂得苟贪财物,以害及身命,使子孙每怀愧耻耶?卿等宜深思此言。”
              -《贞观政要》
              材料二  奥斯特罗姆通过对《联邦党人文集》的深入研究后认为,美国复合共和制的建立,称得上是深思熟虑之作。……那么,美国联邦党人当年设计政治制度的基本精神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两个字-“有衡”。政治制度的“有衡”包括两层涵义:其一,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第二,不同利益之间的相互均衡。制衡不是卡死,均衡不是平均。制衡是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均衡是为了防止无谓的利益冲突。一项有生命力的政治制度,往往是内涵了权力制衡和利益均衡精神的。换句话说,只有内涵了权力制衡和利益均衡原则的政治制度才会被创造出来。
              -虞崇胜《论政治文明的内在灵魂》
              (1)根据材料一概括唐太宗对官员的要求,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朝的哪些制度能约束官员的上述行为?
              (2)材料二中美国联邦党人“深思熟虑”之作是指什么?联邦党人如何协调“权力制衡和利益均衡”的?
              (3)综合两则材料,国家权力机构的设置有什么相同之处?清从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对我国的政治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 6.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合议军国大事于政事堂,但又择他官参加议政,号为参知机务、参议得失等,也是宰相。此时决定政事之权已不全由三省长官,其后又有以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名的他官参政。这表明(  )
              A.唐朝三省议事已名存实亡
              B.新设官职逐渐融入三省六部
              C.宰相权力进一步被削弱
              D.唐朝时官僚制度还不成熟
            • 7.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从贞观年间开始,皇帝开始任命中央其他官员为相。这些非三省长官的宰相有各种名义,如参知机务、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上述举措旨在(  )
              A.弱化三省之间的相互牵制
              B.减少皇帝决策失误
              C.削弱地方以加强中央集权
              D.抑制相权加强皇权
            • 8. 钱穆在《中国历史政治得失》中指出:“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唐代宰相的“委员制”指(  )
              A.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B.相权分立制约
              C.加强了相权
              D.行政权实现了真正的三权分立
            • 9. 唐太宗对大臣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这说明唐朝时期的中央机构(  )
              A.分工明确,互为补充
              B.相互牵制,互为监督
              C.程序繁多,效率低下
              D.部门增多,相权削弱
            • 10. 唐代,尚书省之下设有工部,“掌天下百工、屯田、山泽之政令”。工部之下又设有工部司,“掌经营兴造之众务,凡城池之修浚、土木之缮葺、工匠之程式,咸经度之”。由此可见在唐代(  )
              A.尚书省是三省之中最重要的部门
              B.尚书省是官营手工业的最高政务部门
              C.手工业行业和种类已经非常繁杂
              D.官营手工业在手工业中处于垄断地位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