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宋仁宗说:“措置天下事,正不欲专从朕出。若自朕出,皆是则可,有一不然,难以遽改。不若付之公议,令宰相行之。行之而天下不以为便,则台谏公言其失,改之则易。”这说明(  )
              A.宋仁宗放弃了皇权专制
              B.北宋君臣决策类似于近代民主制度
              C.削弱皇权以强化相权
              D.君主处理国家事务需要臣僚参与
            • 2. 如图信息概述了某朝代政治上的部分特征。这应该是(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清朝
            • 3. 史学家钱穆说“宋代也有三省,实际上只有中书省在皇宫里,门下、尚书两省都移在皇宫外面了,故只有中书省单独取旨。”此处的“中书省”又称(  )
              A.度支司
              B.政事堂
              C.枢密院
              D.宣政院
            • 4. 宋代出台一个政令,皇帝要和中书省的宰相们共同制定政策。如果皇帝发布未经中书省宰相副署的诏书会被视为无效。这说明当时(  )
              A.中央政府决策实现民主化
              B.皇帝权力有所削弱
              C.相权对皇权有制约的作用
              D.行政效率出现下降
            • 5. 北宋初期,行使监察职能的御史弹劾官员时很少涉及宰相。至北宋中期,御史则与宰相“分为敌垒,以交战于廷”。这从本质上反映了(  )
              A.相权成为争夺的焦点
              B.宰相位尊权重的传统开始改变
              C.皇权得到进一步强化
              D.监察官员兼职州郡长官势力膨胀
            • 6. 宋真宗写手诏立宠爱的刘氏为贵妃,派人送给宰相李坑颁布,李坑看后,居然当着使者的面,用烛火将诏书烧了,并让其回话说:李流认为不可。真宗只得收回成命。这说明宋代(  )
              A.君弱臣强权臣擅权
              B.中央集权制度削弱
              C.官员文化素养较高
              D.相权仍能制衡皇权
            • 7. 《宋史•职官制》记载:“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禁中,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筅库,悉隶三司。”材料说明(  )
              A.三省长官失去相权
              B.中书禁中独掌相权
              C.加强皇权弱化相权
              D.皇权相权平分秋色
            • 8. 986年,宋太宗派兵伐辽,“独与枢密院计议,一日至六召,中书不预闻”。材料表明当时(  )
              A.北宋为征辽始设枢密院
              B.宰相基本不参与政事
              C.枢密院拥有统兵权
              D.枢密院掌管军政
            • 9. 设参知政事、枢 密使、三司使、通判等官职的朝代是(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 10. “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三司宽财以救民困者,制国用之职,不在中书也。”对此理解最为准确完整的是(  )
              A.北宋财政入不敷出,出现积贫局面
              B.北宋政府机构重叠,形成冗官局面
              C.北宋分散削弱相权,产生严重弊端
              D.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提高行政效率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