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太祖(曹操)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中、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国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防皇机,克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西晋)陈寿:《三国志》

              材料二

              当时只有蜀先主可与有为耳。曹操自是贼,既不可从,孙权又是两间底人,只有先主名分正,故(诸葛亮)只得从之。

              ——(南宋)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

              公平地说来,曹操对于当时的人民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对于民族的发展和文化的发展是有贡献的,不仅有而且大。在我看来,曹操在这些方面的贡献,比起他同时代的人物来是最大的。例如诸葛亮是应该肯定的人物,但他所凭措的西蜀,在当时没有遭到多大的破坏,而他所成就的规模比起曹操来要小得多。然而诸葛亮却被后人神化,而曹操被后人魔鬼化了。这是不公平的。

              ——《郭沫若全集》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陈寿、朱熹对曹操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郭沫若评价曹操的标准、指导思想和方法。

               

               

               

            • 2.

               皇权与相权(第2-3分册)

               

              自秦朝以后,皇帝为了集中权力,不断削弱相权。唐朝曾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行使宰相职权;清朝又以满汉大学士等出任军机大臣,主持全国军政要务。

              问题:(10分)

              (1)下图反映了汉、唐、明、清四朝中枢的演变过程,按示例完成空格。

              (2)从上述材料中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及其作用。

               

            • 3.

               曹墓之争(方法论)

               

              2009年12月,河南安阳发现一座东汉大墓,一些学者依据该墓的规模、形制、遗物及文献记载等,认定这是曹操墓,由些引发了各界热议。

              材料一                                材料二

                

                                       

               

               

               

               

               

               

               

               

               

               

               

               

               

              问题:(10分)

              (1)此事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原因之一在于墓主曹操是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请你列举两个与曹操有关的史实。

              (2)从材料一来看,质疑者的依据是什么?(4分,不得摘抄原文)

              (3)根据材料二,你认为史家怎样才能增加学术可信度,写出信史?(4分)

               

               

               

            • 4.

               (20分)根据相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153年,金迁都燕京。据史书记载,在迁都前后,朝臣曾有激烈争论。反对迁都者提出,“上都之地,我国旺气,况是根本,何可弃之”。赞同迁都者的理由则是,“上京僻在一隅,转漕艰而民不便,唯燕京乃天地之中”;“燕都地处雄要……局庸、古北、松亭、榆林等关,东西千里,山峻相连,近在都畿,易于据守”;“燕京地广土坚,人物蕃息,乃礼义之所”;“本朝与辽室异,辽之基业根本在山北……我本朝皇业根本在山南之燕”。1151年,有司据阴阳五行学说来规划燕都的布局。金帝完颜亮言:“国家吉凶,在德不在地。使桀纣居之,虽卜善地何益?使尧舜居之,何用卜为?”迁都二十多年后,“女真人寝忘旧风”,“燕饮音乐,皆习汉风。”(摘自《大金国志》等)

              (1)指出1141年南宋与金“绍兴和议”所确定的双方界线。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金迁都燕京的原因及其历史影响。

               

               

            • 5.

               [c1] 阋读下列材料:

                材料—   

              康熙三十一年(1682年)九月,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清廷)议和,请求“照……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霄贡”。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高丽外国比”,拒绝郑氏要求。

                材料二   

                  痛诫!吾台民,从此不得为大清国之民也!吾大清皇帝何尝弃吾台民哉!有臣焉,大学士李鸿章也,刑部尚书孙毓文也,吏部侍郎徐用仪也。……又将关系七省门户之台湾,海外二百余年戴天不二之台湾,列祖列宗深仁厚泽不使一夫失所之台湾,全榆之倭奴!

              一摘自《台湾人民抗战檄文》

                材料三    .

                  三国之宗旨在剥夺日本自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在大平洋所夺得的或占领之一切岛屿.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满洲、台湾、澎湖群岛等,归还中华民国。

                                                     ——摘自《开罗宣言》

                回答:

                ①材料一中,康熙帝为什么认为台湾不可与高丽相比?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为此,康熙帝对台湾采取了哪些措施?采取这些措施的意义何在?(6分)

                ②材料二台湾人民发布“檄文”的背景是什么? “檄文”表达了台湾人民怎样的情感(4分)

                ③材料三《开罗宣言》中的内容说明了什么?(2分)

                ④通过上述材料.你获得怎样的认识?(1分)

               

               


               [c1]26.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