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何朝宗年18应进士试,赵匡胤说此人还没有髭须,欠老成,且让回家读书.赵恒(宋真宗)有意用寇准做相,却嫌他年纪轻些.寇准赶快吃药,须发全白,果然拜相.这反映宋朝(  )
              A.官员待遇优厚,人们争相做官
              B.用人重视才干和经验
              C.重视科举考试
              D.暮气沉沉的政治特色
            • 2. 教育与人才选拔体制的改革关乎国运兴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
              朝代曹魏西晋东晋北宋
              比例26%15%4%17.2%24.5%46.1%
              --数据来源: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选官制度的变革为视角,解读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发生的变化。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材料二  1912年1月19日,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规定“小学读经科一律废止”;“废止旧时奖励(科举)出身”的作法,一律称该类学校的毕业生;“凡各种教科书,务合乎共和民国宗旨,清学部颁行之教科书,一律禁用”。“初等小学可以男女同校”;“小学手工科,应加注重”;“中学校为普通教育,文、实不必分科”;“开设的科目有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
              --摘编自裘士京《中国文化史》
              (2)结合材料,概括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改革的特点。分析这些改革措施所起的积极作用。
              材料三  日本早在1871年就成立了文部省,着手近代教育改革,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了《学制令》,这个学制是日本历史上第一个教育制度,其提出的“全民教育”是当时日本教育的基本方针,之后陆续发布《教育令》和《帝国大学令》,奠定了近代学制。义务教育的实行使教育迅速得以普及,到1907年基本上普及了六年义务教育,儿童入学率达到97%。
              --沈红梅、朴凤玉《日本三次教育改革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日本此次教育改革的背景和作用。
            • 3. 曹操反对把所谓“门第”、“德行”、“经术”作为选官主要标准,先后颁布了《求贤令》、《敕有司取士勿废偏短令》和《举贤勿拘品行令》等法令,强调“唯才是举”。这反映出(  )
              A.曹操讲求实际轻名教品行而重视军事
              B.曹魏政权对儒家学说空谈道德不重视
              C.汉武帝以来儒学的独尊局面弊端凸显
              D.举孝廉的选官制不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 4. 选官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其管理水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阳嘉元年(东汉顺帝年号,公元132年),尚书令左雄议改察举之制。……雄上言:“郡国孝廉,古之贡士,出则宰人,宣协风教。若其面墙(无真才实学),则无所施用。孔子曰‘四十不惑’,礼称‘强仕’.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儒有一家之学,故曰家法。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帝从之,於是班下郡国。
              --唐•杜佑《通典》卷十三《选举一》
                  材料二   (隋朝)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三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
              朝代东晋北宋
              比例4%17.2%24.5%46.1%
              --数据来源于何怀宏《选举社会》
                  材料四   ……二、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略有所知者,尤必附随一种对其本国已往历史之温情与敬意。三、所谓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者,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已往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已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推却于古人。
              --摘自钱穆《国史大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左雄改革察举制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改制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隋朝选官制度的特点。
              (3)据材料三分析科举制取代察举制的主要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化所反映的古代政治发展趋势。
              (4)根据材料四中钱穆的观点,你认为研究古代选官制度时须注意哪些原则?
            • 5. 梁启超曾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贵族政治的局面;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下列最能引起文中“汉朝革命”的举措是(  )
              A.实行内外朝制度
              B.实行察举制
              C.分封同姓王
              D.推行刺史制度
            • 6. 西汉中期,一批深知百姓疾苦,能直言极谏的有识之士进入统治阶层。他们入仕的主要路径是(  )
              A.军功授爵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 7. 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
              A.反映了古代对教育的重视
              B.古代重视对基层官吏的提拔任用
              C.反映了统治者一直重视廉政建设
              D.选官制度的变化体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
            • 8. 以下历代有关选拔官员方式与对应的依据搭配正确的是(  )
              秦朝授爵制--汉代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A.军功-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
              B.考试成绩-军功-品行-门第声望
              C.考试成绩-品行-门第声望-军功
              D.军功-品行-门第声望-考试成绩
            • 9. 材料契丹旧俗,事简职专,官制朴实,不以名乱之,其兴也勃焉。太祖神册六年,诏正 班爵。至于太宗,兼制中国,官分南、北,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国制简朴,汉制则沿 名之风固存也。辽国官制,分北、南院。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 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得其宜矣。初,太祖分迭剌夷离为北、南二大王,谓之北、南院。宰 相、枢密、宣徽、林牙,下至郎君、护卫,皆分北、南,其实所治皆北面之事。语辽官制者不可不 辨。凡辽朝官,北枢密视兵部、南枢密视吏部,北、南二王视户部,夷离毕视刑部,宣徽视工 部,敌烈麻都视礼部,北、南府宰相总之。惕隐治宗族,林牙修文告,于越坐而论议以象公师。 朝廷之上,事简职专,此辽所以兴也。
              --脱脱《辽史•百官志一》
              (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辽朝官制出现的原因和特点。
              (2)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辽朝的官制改革的影响。
            • 10.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认为:“汉代的选举,是由封建贵族中开放政权的一条路;唐代的公开竞选,是由门第特殊阶级中开放政权酌一条路。”这表明汉唐选官制度(  )
              A.选拔方式日益公开
              B.扩大了官吏的来源
              C.适应了阶层关系变动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