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如表是张岂之所著《中国历史十五讲》第六讲的部分目录内容,其中空缺的部分应该是(  )
              第三讲 中国古代的政治、法律和选官制度宗法血缘关系与国家制度
              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制度的诞生
              官僚政治的完善与科举制的创立
              皇权的强化及其制度的逐渐完备
              辽金元政治法律制度的特色
              皇权专制的再度强化与体制弊端
              A.燔诗书而明法令
              B.多元一体的政治制度
              C.门阀政治的兴起和式微
              D.部族政权下之考试制度
            • 2. 在分析楚汉之争中刘邦与项羽胜负的原因时,刘邦的重要将领都武侯高起、安国侯王陵认为,“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项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这反映出(  )
              A.分封制符合秦汉历史发展趋势
              B.分封制平衡了中央与地方关系
              C.分封仍是当时重要的政治观念
              D.稳固统治须依靠满足部将利益
            • 3. 社会转型就是社会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转型过程中各种制度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演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因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中国自夏朝以来的四千年历史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这两大阶段之间的转型时期。--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材料二  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材料三:从1979年起,中国进入了双重转型阶段。双重转型是指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的结合或重叠。总结1979年至今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实践,中国在推行双重转型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可以把这些经验归纳为以下八项。
              (一)体制转型是双重转型的重点。
              (二)思想先行。……
              --摘编自厉以宁《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
              (1)根据材料一,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前后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表现,并指出这一政体确立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经济“双重转型”的具体内涵。“思想先行”是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经验,试以改革开放以来的史实予以说明。
            • 4. 唐法典《仪制令》规定:“行路,贱避贵,来避去,少避老,轻避重,违者笞五十”,这表明唐朝时(  )
              A.礼让行人是法律的强制要求
              B.法律制定凸显三纲五常思想
              C.严刑峻法是立法的指导思想
              D.社会生活全面体现等级观念
            • 5. 历代帝王调整相权的目的是(  )
              ①防范宰相擅权                       ②打破世家大族垄断官场
              ③弥补宰相才干不足                   ④提高行政效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6. 材料  公元1161年,金帝完颜亮撕毁与南宋之间的和议,击溃宋淮河一线守军,直赴长江北岸的西采石。中书舍人虞允文奉宋高宗之命前往东采石犒劳长江南岸的宋军。“时敌兵实四十万,马倍之,宋军才一万八千”。宋军溃散之余,新的指挥系统尚未成立,军无斗志,部队“三五星散,解鞍束甲坐道旁”。虞允文“立招诸将,勉以忠义”,部署防御。有人说“公受命犒师,不受命督战”。可能招致杀身之祸,虞允文表示:“危及社稷,吾将安避!”在其感召下,“士殊死战”, 最终连败金军,挫败其渡江南下的企图。虞允文随后拜访养病的两淮宋军统帅刘铸,刘铸说:“朝廷养兵三十年,一技不施,而大功乃出于一儒生,我辈愧死矣。”诸路宋军继续出击,宋金重新走向和谈。
              --据《宋史•虞允文传》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采石之战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简评虞允文在采石之战中的作为。
            • 7. 《礼记》中说:“山川神祗,有不举祭者为不敬,不敬者,君削以地;宗庙有不顺者为不孝,不孝者,看绌以爵。变礼易乐者为不从,不从者君流。革制度衣服者为畔,畔者君讨。”这表明西周的礼乐制度(  )
              A.为君主大权独揽的意识服务
              B.有利于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
              C.具有威慑性与持久性的特点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和人口的控制
            • 8. 明初的户役制度,将户籍分为若干类别,其中主要是民户,还有军户、匠户、灶户(煮盐户)等几十类,并严格禁止更换户别。这一措施主要意图在于(  )
              A.缓和土地兼并,巩固小农经济
              B.促进社会分工和发展商品经济
              C.限制阶级分化,缓和社会矛盾
              D.强化社会控制,稳定社会秩序
            • 9. 如图为出土于湖北的一套东周时期的“九鼎八簋”,按照当时的礼乐制度状况,这套文物最有可能出自
              (  )
              A.周天子墓葬
              B.诸侯国君墓葬
              C.士大夫墓葬
              D.平民的墓葬
            • 10. 中华文明一直是相对独立地发展的,并以其优越性向外输出,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汉文化圈……中国人习惯于以居高临下的姿态,环视四方。清王朝正是在这种历史沉淀中,发展完备了“天朝”对外体制。这一“对外体制”(  )
              A.客观地反映了清朝时期的世界形势
              B.是造成中国落后挨打的根本原因
              C.在鸦片战争后被统治者完全抛弃
              D.使清朝君臣大多不了解世界局势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