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材料  自嘉靖以来,当国者政以贿成,吏朘民膏以媚权贵,而继秉国者又务一切姑息之政,为逋负渊薮,以成兼并之私.私家日富,公室日贫,国匮民穷,病实在此”.
              明神宗万历年间,内阁首辅张居正,力推“考成法”,其主要方针是“尊主权,课吏职,行赏罚,一号令”. 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六部和都察院(官署名,明代最高的监察、弹劾及建议机关)把所属官员应办的事情订立期限,分别登记在三本账薄上,一本由六部和都察院留作底册,另一本送六科(明官制,全名六科给呈中.辅助皇帝处理奏章),最后一本呈内阁.二是六部和都察院按账薄登记,逐月进行检查,对所属官员承办的事情,每完成一件,注销一件,反之必须如实申报,否则处罚;六科亦可根据账簿登记,要求六部每半年上报一次执行情况,违者限事例进行议处;最后内阁同样亦依账薄登记,对六科的稽查工作进行查实.
              《明神宗实录》说:“自考成之法一立,数十年废弛丛积之政,渐次修举”.《明史》则评价说,官场上下“自是,一切不敢饰非,政体为肃”.
              --摘编自朱东润《张居正大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张居正考成法出台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张居正考成法的基本特点并加以评析.
            • 2. 社会转型就是社会政治制度、经济结构、文化形态、价值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转型过程中各种制度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演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因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中国自夏朝以来的四千年历史可以分为前后两大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就是这两大阶段之间的转型时期。--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
                 材料二  美国的共和政体吸收了雅典民主的理念,……它用代表制改造了罗马的公民大会,使之成为“委托--代理”的“间接民主”机构。它借鉴了君主制的长处,强化了行政权的功能和作用,并将它赋予单独一个人行使。同时,美国的建国者还从历代的分权理论和制度中获得借鉴,把它加以改造,转化为一种复合的分权和制衡体制……从而保证“有限政府”理念的实现。总而言之,美国的共和政体在一定意义上是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结果。
              --李剑鸣《“共和”与“民主”的趋同----美国革命时期对“共和政体”的重新界定》
                 材料三:从1979年起,中国进入了双重转型阶段。双重转型是指体制转型和发展转型的结合或重叠。总结1979年至今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实践,中国在推行双重转型过程中积累了一些经验,可以把这些经验归纳为以下八项。
              (一)体制转型是双重转型的重点。
              (二)思想先行。……
              --摘编自厉以宁《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
              (1)根据材料一,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前后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共和政体“对雅典民主、罗马共和制和英国宪政君主制加以综合吸收和创造性转化”的表现,并指出这一政体确立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经济“双重转型”的具体内涵。“思想先行”是改革与发展的重要经验,试以改革开放以来的史实予以说明。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下同)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构建的道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十六讲》材料二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国民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确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中华民国之宪法由国会制定”。
              材料三    (法国大革命)废除了那样多自由所赖以存在的其他东西,这时,我便倾向于认为,如果当初由专制君主来完成革命,革命可能使我们有朝一日发展成一个自由民族,而以人民主权的名义并由人民进行的革命,不可能使我们成为自由民族。中央集权制是“旧制度在大革命后仍保存下来的政治体制的唯一部分,因为只有这个部分能够适应大革命所创建的新社会”。
              --摘编自托克尔《旧制度与大革命》(1)依据材料一分析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政治制度变革的趋势及其原因。依据战国时期的历史,说明“制度的重新建构”。
              (2)从社会近代化的角度指出《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中华民国确立的政治体制与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有何不同?
              (3)依据材料三归纳作者的观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大革命后至19世纪中后期政体演变的主要趋势及根本原因。
            • 4. 古往今来,不同的政权组织形式体现了人类政治文明的多样性。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齐涛《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三代的表现。
              材料二  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没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的“完美”之处。英国找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有哪些?
              材料三  无产阶级政权应是巴黎公社式的国家管理机构……代议机构依然存在,然而作为特殊制度的议会制,作为立法和行政的分工以及议员们享有特权的议会制,在这里是不存在的。
              --列宁《国家与革命》(3)依据材料三,概括归纳列宁心目中的无产阶级政权有何特点?
            • 5.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集中体现,对我国政治形成了长久影响。请回答:
              (1)简述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存在哪两对基本矛盾?举例说明。
              (3)我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演变呈现出怎样的趋势?指出君主专制统治结束的标志。
            • 6. 材料  公元1161年,金帝完颜亮撕毁与南宋之间的和议,击溃宋淮河一线守军,直赴长江北岸的西采石。中书舍人虞允文奉宋高宗之命前往东采石犒劳长江南岸的宋军。“时敌兵实四十万,马倍之,宋军才一万八千”。宋军溃散之余,新的指挥系统尚未成立,军无斗志,部队“三五星散,解鞍束甲坐道旁”。虞允文“立招诸将,勉以忠义”,部署防御。有人说“公受命犒师,不受命督战”。可能招致杀身之祸,虞允文表示:“危及社稷,吾将安避!”在其感召下,“士殊死战”, 最终连败金军,挫败其渡江南下的企图。虞允文随后拜访养病的两淮宋军统帅刘铸,刘铸说:“朝廷养兵三十年,一技不施,而大功乃出于一儒生,我辈愧死矣。”诸路宋军继续出击,宋金重新走向和谈。
              --据《宋史•虞允文传》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采石之战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简评虞允文在采石之战中的作为。
            • 7. 王权之辩  
              材料一    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其未得之也,茶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日: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当然,日: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黄宗羲(1610年-1695年)  《明夷待访录》
              材料二    在这种普遍的混乱状态中,王权是进步的因素,这一点是十分清楚的。王权在混乱中代表着秩序,代表着正在形成的民族而与分裂成叛乱的各附庸国的状态对抗。在封建主义表层下形成着的一切革命因素都倾向王权,正像王权倾向它们一样。
                                                        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以上两段材料对王权统治的认识有何不同?
              (2)结合材料对王权不同认识原因的分析,谈谈你对君主专制制度的认识。
            • 8. 君相的“拔河”
                 皇帝与丞相的关系可以用拔河来形容。皇帝和大臣分别在绳子的一头,向着自己的方向拉,这项运动并没有裁判,但却有一项不成文的规则。这个规则正是上千年的政治实践划定的,……双方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能做什么,就在这样的规则中,权力达到了平衡。而朱元璋不守规则,改变了这一切……权力由他一人掌握就可以了,不再需要所谓的平衡。
              --摘自当年明月《明朝那些事儿》
              问题:
              (1)明朝以前,皇帝和丞相遵循的“规则”主要有哪些?
              (2)你赞成中国古代皇帝和丞相之间的“权力”拔河说吗?说明理由。
              (3)怎样看待朱元璋的“不守规则”行为?
            • 9. 东周列国之战
              材料一: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渡过).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同“阵”)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大腿),门官歼焉(护卫官被杀).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头发斑白的人).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后代),不鼓不成列。”
              --《左传》所记春秋早期宋楚泓之战
              材料二:今王公大人、天下之诸侯则不然。……攻伐无罪之国,入其国家边境,芟刈(割)其禾稼,斩其树木,堕其城郭,以堙其沟池,攘夺其牲牷,燔溃(焚烧)其祖庙,刭杀其万民,覆其老弱,迁其重器。
              --《墨子•非攻下》(注:墨子,春秋末战国初期人)
              问题:
              基于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春秋战国社会的认识。
            •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材料二  英国“光荣革命”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
              --杨小凯《中国政治随想录》
              材料三  无产阶级政权应是巴黎公社式的国家管理机构……代议机构依然存在,然而作为特殊制度的议会制,作为立法和行政的分工以及议员们享有特权的议会制,在这里是不存在的。
              --列宁《国家与革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三代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的“完美”之处。英国找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概括列宁心目中无产阶级政权的特点。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