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合法的政治参与方式非常有限。明清时期,统治者推出一些有利于普通地主知识分子参与政治的措施。明太祖朱棣设立通政司处理臣民的奏章,规定除田土、诉讼之争,一般民户皆可上书言事,算是为政治表达开了一个方便之门。清朝前期,为解决大批“士者”出路,政府允许纳赀捐官,并不断扩充科举录取的名额。              一一摘编自徐军《中国古代政治参与的历史考察》
                  材料二1215年,英国颁布《大宪章》,重申王国贵族的封建权利和防止国王侵夺这些权利。《大宪章》宣布国王不可擅自征税的原则,强调除传统捐税贡赋外,任何赋税的征收都必须得到以大贵族为核心的大会议的同意;国民享有人身自由的权利;大会议有权成王一个由25名男爵组成的常设委员会监督国王和大臣的行为。1238年,大会议的全体会议改称议会。13世纪中叶,平民代表(乡村骑士和城市平民)先后进入议会。
              议会成为制定法律的重要机构,各阶层同国王斗争、争取权利的合法工具。国王定期召开议会逐渐制度化。
                       一一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三在中世纪,议会的立法权实际上是不完备的。因为,法律的动议主要来自国王;1688年确王议会主权后,法律的创制权转为议会控制。但是,国王仍然拥有法律的审批权。1703年,安妮女王最后一次动用否决权。此后,英国国王再也没有行使过否决权,议会完全确立了最高王法权威的地位。在中世纪,上院地位高于下院。但是,经过资产阶级革命的打击,特别是责任内阁制的形成,下院的地位更加重要,所有重要的法案几乎都来自下院。1911年,一项议会改革法案规定,几下院通过的议案被上院否决后,只要在两年内连续通过三次便可以直接呈国王批准。这样,上院的否决权实际上只剩下两年延搁权。到1 9 4 9年,两年延搁权改为一年,议案在下院重新通过的次数由三次改为两次,上院权限的下降使下院在立法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得到确定。
               一一摘编自洪波《世界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封建社会晚期中英合法政治参与方式的不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三,指出英国议会立法权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趋势的原因。
            • 2. 法治建设是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法治进步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法治社会是人民梦寐以求的理想社会。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   大明律》是明朝的主要法律,全书30卷460条,分为名例律、吏律、户律等七律,具体内容如下
              结构主要内容备注
              名例律刑名和法例的简称,为以下吏、户、礼、兵、刑、工六律的总纲,共 1卷47条,包括五刑、十恶、八议、自首、并合论罪等。《大明律》 把谋反、谋大 逆、 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 不睦、不义、内乱定为“十恶”,凡犯“十恶”之条者皆从重治罪,并且遇赦不赦。
              吏律有关官吏公务的法规,分《职制》与《公式》两卷共33条。《职制》是关于官吏职司的规定,《公式》是官吏应遵循的办事规程。
              户律共7卷95条,规定户役、田宅、婚姻、仓库、课程(犯私盐、私茶、私矾及匿税)、钱债(债务、据别人寄存财物为己有、非法取得遗失物品)、市廛(市场管理)等。
              礼律关于违反礼制的刑罚规定。分《祭祀》、《仪制》两卷,共
              26条。
              兵律有关兵事的条款,共5卷75条。
              刑律关于各篇以外的刑事犯罪的处罚以及诉讼、捕亡、断狱原则及制度的规定。共11卷171条。
              工律有关工程方面的条款,分《营造》与《河防》两卷,共13条。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大明律》的主要特点,并据此指出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材料二  1787年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采用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这部宪法由序言和7条正文组成。
              第1条包括10节,规定美国国会的组成及其职权。
              第2条包括4节,规定总统的职权和产生办法。
              第3条包括3节,规定美国联邦法院的组成及其职权。
              第4条包括4节,主要内容是规定各州的权力。
              第5条主要是规定宪法修正案提出和通过的程序。
              第6条主要是规定联邦宪法和根据宪法制定的法律为全国最高法律,各州法官均必须遵守。
              第7条规定宪法经9个州批准后生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美国民主政治与古代希腊民主政治相比,在形式上与地域上有何创新之处?概括指出美国维护民主制度的方式,并指出其确立的主要意义。
                  材料三  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形容中国特殊模式的民主是以信任为连接纽带,以自上而下的政治领导和自下而上的公民参与为结构特征的“纵向民主”,是一种有别于以往西方所走的民主(“横向民主”)道路,使中国稳定转型,避免了以往西方为走向民主而造成的资源浪费。
              (3)材料三中约翰•奈斯比特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结合新中国建立初期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成果简要说明作者的观点。
            • 3. 社会发展既要重视以人为本,又要注重法制建设。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认为: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树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会产生。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大概就是仁德根本吧!
              (1)据材料指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其积极意义何在?
              材料二  汉文帝的车驾至中渭桥时,突然从桥下窜出一人,把皇帝的御马吓得又叫又跳,文帝大怒,把这人交给廷尉张释之治罪。经审讯查明,此人在桥下躲避皇上车驾,误以为车驾已过,急着回家,没想到惊吓了御马。张释之认为此人是偶然过失,只是违反了“清道令”,判以罚金后释放。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初在立法指导思想上和秦朝的不同之处,汉初这种立法思想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三“仆诚赖天之灵,偶有见于良知之学,以为必由此而后天下可得而治。是以每念斯民之陷溺,则为之戚然痛心,忘其身之不肖,而思以此救之。”
              --王守仁《王阳明全集》
              (3)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阳明提出的经世济民方案的核心内容,并分析他强调该核心内容的社会政治背景。
              材料四  黄宗羲以“托古改制”的笔法,肯定“三代之法”是“天下之法”,而批评三代以下之“法”为“一家之法”。他倡导民治、反对封建专制,主张立公法、废私法。……他指责封建法律是一家之法、非法之法。
              (4)据材料概括黄宗羲的法制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历史影响。
            • 4. 古今中外,对海洋的重视和利用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也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兴衰。保护海权日益成为中国面临的紧迫问题。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非凡的远洋探险到1433年由于皇帝的命令而突然停止。倘若在欧洲,这种停止是完全无法想象的,中国的皇帝能够发布一道道对其整个国家有约束力的命令,欧洲绝无这样的皇帝……欧洲人在海外冒险事业上相互竟争着,没有任何帝国当权者阻止他们这样做,西欧的商人也与中国的商人不同,他们有政治权力和社会声望;从而保证了要实施任何禁止海外冒险事业的法令是不可能的。欧洲有与外界进行贸易的传统,欧洲对外国的产品有真实的需要和强烈的需求,而中国完全不是如此。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当时中国远洋探险停止的原因?
              材料二“夫制驭外夷者,必先洞夷情,……西夷之海艘,坚驶巧习,以其恃贸易为生计,即恃海舶为性命也。中国之师船,……其船菰(粗劣)漏,断不可以涉大洋……当缮舟舰,练水师,必使中囯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战舰己就,则内地出洋之商,愿禀请各艘扩货者听。”“东西海权之争实在南洋,西夷之本土距中国甚为遥其窥吾国必以南洋为基地。倘因诸华人流寓岛上者,举其雄桀,……略等藩镇,庶足为南服锁钥与!”
              -魏源《海国图志》
              (2)根据材料二归纳魏源维护海洋权益的观点。

               (3)指出材料三漫画反映的主旨?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海权丧失的原因。
              材料四  在世界海权兴衰500余年的历史进程中,控制和利用海洋一直是世界大国追求的目标,然而其追求海权的历史命运则截然不同。有的国家通过发展海权实现了国家长久的强盛;有的国家则惨遭失败乃至国运衰落;有的国家的海权保持了长久的存在,有的则很快完成了从崛起到衰落的蜕变;还有的国家的海权追求一方面促进了国家崛起,但过度追求又埋下了国家衰落的根源。同样的海权追求导致了国运盛衰久暂的天壤之別,其根源无疑值得进行深刻反思。
              一一刘中民《海权与大国兴衰的历史反思》
              (4)结合史实说明材料四中关于海权与大国兴衰的观点,并谈谈你的认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