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7世纪美洲白银产量与流向

               

              ——(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  19C中外贸易货值表

              年份

              进口

              出口

              出\入超

              1871—1874

              66 1 05 041

              71 484 090

              (出)4 379 049

              1887—1889

              112 643 649

              91 736 369

              (入) 20 907 280

              1892—1894

              149 522 309

              115 773 453

              (入) 33 748 856

              ——赵矢元《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  西方经济最初在亚洲经济列车上买了一个三等厢座位,然后包租了整整一个车厢,只是到了19世纪才设法取代了亚洲在火车头的位置,名副其实贫穷可怜的欧洲人怎么买得起亚洲经济列车上哪怕是三等车厢的车票呢?欧洲人想法找到了钱,或者是偷窃,或者是勒索,或者是挣到了钱。 

              ——(德)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述材料一中①②两个环节贵金属和商品的流动状况,分析环节①对欧洲社会的主要影响和环节②中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10分)

              (2)概括材料二中国贸易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这一阶段中国和欧洲之间贵金属和商品的流动情况。(10分)

              (3)指出材料三对亚欧经济地位变化的认识。(6分)

               

            • 2.

              (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740—1840年间,英国本土人口从500万增加到1000万,海外人口从20万增加到700万,中国本土人口从8千万增加到4亿,海外人口几乎为零。此时期,英国地租维持基本不变,中国地价和地租同步上涨2倍多,地主买田置地不易,佃农租地经营困难。

              材料二:1840—1940年间,中国南方沿海有一个县,本县人口从20万增加到50万,海外后裔从零增加到300万。

              材料三:贵州省1960年代外出务工人口几乎为零,2000年代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到沿海务工,2010年有630万劳动力出省务工,占全省人口20%左右,有40多个县的农民工向家里汇款高于县财政收入。世界各地的超市可以看到大量的中国廉价工业品,外国的石油、矿石、棉花、大豆、大米、小麦、混合饲料大量进口到中国。贵州的市场上有泰国大米、美国的豆油、进口混合饲料生产的鸡鸭鱼出售,大量石灰岩地区退耕还林。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英国和中国在1740—1840年间人口发展的不同特点,对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4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的相同情形是什么?(2分)指出形成材料二情形的主要原因。(2分)

              (3)联系所学知识分析近三十年来,贵州劳动力流向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4分)结合材料三分析此变化对该省所产生的影响。(4分)

              (4)1740—1840年间,英国如何利用外部有利因素实现强国目标?(6分)近三十年来,中国如何把握世界经济发展机遇参与国际竞争?(4分)

               

            • 3.

              (2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官奴)。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

              ——《史记·商君列传》

              (1)根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中有利于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的措施,(6分)并指出其在建立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方面有何不足之处?(2分)

              材料二  公元前415年,雅典公民大会商讨是否远征西西里,尽管多数公民不了解西西里的情况,但苏格拉底的学生亚西比德富有煽动性的演说激动了许多人,最后公民大会批准了远征计划。亚西比德出征后,反对派在公民大会上宣扬亚西比德毁坏神像,在证据不充分的情况下,利用公众对神灵的敬畏之情,让公民大会通过决议,追查亚西比德的渎神和阴谋反对人民罪,结果导致了亚西比德的叛逃和雅典远征军的全军覆没,雅典由此走向衰落。

              ——《西西里之战》归纳整理

              (2)依据材料二归纳雅典民主制存在的弊端,并指出其产生的主要原因。(4分)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1787年宪法是如何克服这些弊端的?(4分)

              材料三  近代资本主义发展史和社会主义运动史,可概括为追求效率和讲究公平。前者表现为效率优先,为追究效率可以牺牲公平;后者则主张公平优先,在公平的前提下,提高效率。

              (3)试举两例论证材料三中任一观点。(4分)

              材料四  某研究小组在进行“法律与社会公正”专题研究时,关注了不同时期的法律和公正的关系,围绕法律和公正形成了以下三个主题:“欧美政体类型比较”、“中国宪政历程研究” 、“分权制衡的法律保障”。研究素材列表:

              序号

              素  材

              1

              公元前5世纪罗马《十二铜表法》

              2

              公元前3世纪中国《秦律》

              3

              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

              4

              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

              5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6

              1889年《大日本帝国宪法》

              7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8

              1914年《中华民国约法》

              9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选出符合任一主题的素材的序号(2分), 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主题补充两个新素材,且加以概要阐释(4分)。

               

            • 4.

              (26分)“向海则兴,背海则衰”。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发展海洋事业已成为全世界的一种广泛共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无论是公元前5世纪至4世纪的地中海文明,还是15世纪开始的大西洋文明,都是伴随着航海和海洋商贸的繁荣而产生的。长期与海洋这样的自然环境抗争,使西方人具有很强的冒险精神和探险精神,渴求知识、乐于探究,追求天生自由,无拘无束。

              材料二  从中华民族的发展本源一路探寻,我们的祖先曾一度创造出光辉灿烂的海洋文化。但中华民族对海洋的价值取向是“兴渔盐之利,行舟楫之便”,对海洋的认识始终离不开“民以食为天”的祖训,锁定在“以海为田”的层次上。当航海活动走出了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秩序所能容忍的限度时,给予取缔就成为必然了。西方国家对海洋的价值取向则是为争夺丰厚的海洋国家利益,进行海外贸易、掠夺资源和殖民拓土。东西方在海洋文化价值取向上的差异,决定了近代中西方截然不同的历史命运。

              ——选自王诗成《建设海洋强国需要先进海洋文化支撑》

              问题: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公元前5至4世纪在地中海世界各领风骚、交辉相映的地中海文明的典型代表,(2分)并简述其政治和思想方面的主要成就。(6分)

              (2)15世纪西方人“追求天生自由”在思想上又有何突出体现?(2分)17至18世纪因重视海洋而崛起的国家主要有哪些?(2分)

              (3)有学者认为“汉代是古代中国走向海洋的一个重要标志,15世纪初是中国人称雄海上的时代”,其主要历史依据分别是什么?(4分)

              (4)据材料二,指出传统中国与西方国家在海洋文化价值取向方面存在的差异及其经济根源。(8分)你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2分)

               

            • 5.
              【题文】(22分)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的日益成熟,网购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消费的一个主要途径。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早在13、14世纪,连接欧亚非地区的世界贸易网已经形成,欧洲在其中一直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因为欧洲的经济总量远远无法与亚洲的中国、印度相比,还由于欧洲人在从亚洲输入香料、丝绸、瓷器、棉织品等商品时,能向亚洲销售的产品极少,多数情况下只能以金、银等贵金属交易,欧洲的贵金属货币日益紧缺。
              ——据《白银资本》等
              材料二  16世纪,美洲的一种辛辣调味品传入欧洲,为欧洲饮食带来新的味道,颇受欢迎,被称为“西班牙胡椒”。到17世纪,欧洲人能够在餐桌上品尝到来自海外的美味,主要是荷兰人的功劳。
              ——据《欧洲文化史》等
              材料三 (清末)旧工业之衰落日甚一日。今试任入一人家,观其日常所服用者,无论为必要品为奢:侈品,其来自他国者恒十有八九。
              ——《饮冰室合集》
              材料四   1893年,有位官员上奏朝廷说:“近来体察沿海各口商务情形,洋纱一项进口日多,较洋布行销尤广。江、皖、川、楚等省,或有难销洋布之区,更无不用洋纱之地。”
              材料五   2005年底,美国财经记者莎拉发现,自己家里的鞋、袜子、玩具、台灯等用品都产自中国,其他普通美国家庭亦大多如此。
              ——据《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
              (1)根据材料一指出13、14世纪世界贸易商品的主要流向,(2分)分析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4分)
              (2)材料二描述的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6分)
              (3)材料三中的“旧工业”指什么?(2分)在此时的世界贸易中,中国居何种地位? (2分)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思考中国工业与世界经济是怎样一种关系? (4分)
              (4)材料五中莎拉发现的现象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无法想象的,为什么?(2分)
            • 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从那里输入的新的产品,特别是投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劳动者),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材料二  西欧的殖民扩张给整个世界带来了极大的改变。这种改变首先表现在人种的重新分布上。欧洲白人大量渗入南非和美洲。美洲土著和印第安人在欧洲白人的侵略和屠杀中大量死去,非洲黑人又被大量贩卖到美洲。欧印混合种人、黑白混合种人随之而生。这种人的跨州流动,客观上促进了整个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渗透。经济上,则首先表现在世界动植物的大交流。欧洲人把马牛羊等家畜和小麦、大麦等农作物以及橄榄、葡萄等水果带到美洲;美洲的玉米、马铃薯、西红柿、番薯、花生、南瓜、可可、烟草、棉花等物种也开始流向世界各地。另一方面,世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增强了,出现了全球性经济关系。繁荣的三角贸易可谓一个典型的佐证。从欧洲把甘蔗酒、布匹、枪支及金属用具运往非洲,从非洲运奴隶到美洲,再从美洲运砂糖、烟草和白银到欧洲。伴随整个世界经济联系的加强,世界各个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渗透也加强了,比如“西学东渐”、“东学西渐”之类。……西欧的海外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又为工业革命创造了条件,诸如为欧洲的工业品开拓了日益广阔的市场,促进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随着这些条件的积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也终于在18世纪60年代前后的英国发生了。

              ——-杨和平《世界近代史教学内容研究二题》

              材料三 19世纪末英国贸易示意图

              材料四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泰州某服装企业转变经营策略,积极与欧洲某跨国公司展开合作,企业以来料加工为主,由外商提供商标、款式、纸样稿进行加工,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每出口一件衬衣,获利0.3美元,企业效益明显提高,但外商从每件衬衣中获利约3美元。

              ——新华网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分别指什么历史事件?(2分)

              (2)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这一发现给世界带来哪些方面的影响?(4分)

              (3)据材料三,19世纪晚期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如何?亚非拉国家经济地位如何?(4分)

              (4)材料四反映了中国企业发展情况如何?请你为走向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建言。(3分)

               

            • 7.
              【题文】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上古、古代和中世纪,世界上只有区域性大国,而没有全球性大国。西方世界兴起后,葡萄牙、西班牙和荷兰先后成为大国,但后来降为二流国家。
              材料二 在工业化时代,世界领导国必须是拥有海上霸权的国家…… 19世纪的世界领导国是英国,在英国达到鼎盛时期的1860年前后,其现代化工业的生产能力,相当于世界的40%~50% ,或欧洲的55%~60% 。英国始终保持着相当于他国海军两倍以上的海军。大英帝国号称“日不落帝国”,它的殖民地遍布世界各大洲。
              材料三 由于贸易,传教士和殖民者的工作,南北美洲迅速地被打上欧洲附庸的烙印。……在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采矿业和种植农业的发展使对不熟练劳动力的需求大量增加。人们最初企图奴役美洲的印第安人,但是他们一般难以管理。这个问题在16世纪时由于非洲黑人的输入而得到解决。——引自《世界文明史》第二卷
              材料四 几乎每个利物浦的市民都成了商人。……在利物浦。赚取百分之百的利润并不稀罕。有时一次出航所得净利就可达百分之三百。1837年,“活跃号”货船首次处女航,装载了价值1307英镑的货物,运来了殖民地的产品和总额为3080英镑的汇总支票,其中还未把随后提交的棉花和庶糖计算在内。      一一引自《资本主义和奴隶制度》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导致葡萄牙、西班牙崛起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从政治经济两方面概括英国成为世界领导大国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四,指出奴隶贸易兴起的原因和主要动力。
              (4)从上述材料中,你认为奴隶贸易和欧洲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有何关系?
            • 8.
              【题文】16世纪世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是谁?结合17—18世纪的有关史实,分析说明英国依靠哪些优势,于18世纪取得了世界殖民霸权地位?
            • 9.
              【题文】“海上马车夫”这个绰号形象地说明了17世纪的荷兰在商业、航海业和殖民掠夺各方面所拥有的霸权。但是,“海上马车夫”的好景不长。从17世纪中叶,英、荷便在各大海洋展开了海上争霸战。后来,法国也参与进来。法荷战争席卷了荷兰本土,最终以荷兰的惨败而告终。荷兰从此一蹶不振。
              请思考:17世纪的荷兰是怎样对外扩张的?
            • 10.
              【题文】材料一、非洲到处在流血……过去住着人的村落现在变成一片废墟……那些修建村落,耕田种地的人们到哪里去了呢?他们被捉去当奴隶,……那些侥幸逃走的人们,不得不从生机盎然的农业区迁居到人迹罕至、野兽出没的深山老林,重过刀耕火种的原始生活。
              ---艾周昌《早期殖民主义侵略史》
              材料二、美洲金银产地的发现,土著居民被消灭、被奴役和被埋葬于矿井。对东印度开始进行征服和掠夺,把非洲变成商业性的掠夺黑人的场所,……这一切标志着资本主义时代的曙光。              ---马克思  
              请回答:(1)东印度指什么?材料一的叙述反映出什么历史现象?
              (2)据材料二说明材料一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
              (3)分析该现象产生的历史影响。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