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37-1839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平均每年不到100万镑,1845年则增长到239万镑。……从1846年起开始下降。这一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为179万镑,比1845年降低了1/4.直到1854年,英国输华货物总值也只有100万镑,甚至低于鸦片战争前的一些年份。……同时,上海附近的嘉定县,“往昔匹夫匹妇,五口之家,日织一匹,赢钱百文。自洋布盛行,土布日贱,仅得往日之半耳。”在广州、厦门一带,也出现因倾销洋布导致妇女纺织半数停工的情况。--摘自郑师渠主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时光,有些则去念拜菩萨。……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
                 材料三    15世纪末16世纪初,英国圈地运动最早从工商业较发达的东南部农村开始。地主贵族最初圈占公有地,后来圈占小佃农的租地和公簿持有农的份地。在宗教改革中,国王把没收的教会领地赐给亲信宠臣,或卖给乡绅、土地投机家、市民、商人和工场主。
                 18-19世纪,英国城市工业进一步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地主贵族为了生产肉类和商品粮以供应城市的需要,扩大投资,改善土地的生产能力,同时加速进行圈地。随着1701年条播机的发明,开始了农业生产技术的革命。同期,英国议会通过4763件有关圈地的法案,共批准圈占 269万公顷耕地和公有地。1845年以后,圈地运动已近尾声。--编自于新浪网《圈地运动》
                  材料四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英国处理各种传统的农业关系,要算世界上最革命的国家了。”18世纪英国小说家哥尔斯密在《荒村》中描述圈地运动前后一个村庄时写道:“甜美微笑的村庄,草地上最可爱的村庄,你的游乐消散,你的魅力褪光;在你的茅屋之间看见暴君的手,荒凉使你的翠绿罩上一片忧愁。”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对华输出货物的特点,并分析造成这一特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农村农民在近代化进程中所出现的矛盾现象。你怎样看待这一矛盾现象?
              (3)根据材料三、四,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圈地运动的进程及其对英国农村农民的影响,并谈谈你对马克思和哥尔斯密评价圈地运动的理解。
              (4)在农村农民近代化进程中,中国与英国的途径有何主要不同?你认为农村农民走向近代化的关键是什么?
            •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2、13世纪,由于呢绒生产中应用水力漂洗轮,河流众多而又湍急的科茨沃兹山丘地带,便吸引着城市工匠移居。英国毛纺业在15、16世纪成为民族工业,以科茨沃兹为中心的格罗斯特郡,与邻近威尔特郡、萨默塞特郡一道,成为英国最重要的毛纺织区。除优质羊毛和充足水力资源外……西南又靠近布里斯托尔港口,便于联系国际市场。
              科茨沃兹所在的英国西部毛纺业,16世纪中期开始动荡。这主要由于它生产的传统宽幅呢绒市场狭窄,无法与大众化的、价格低廉的东部“新呢绒”对抗。尽管国王和政府强推扶持法令,亦未能阻挡科茨沃兹养羊业和毛纺业的颓势。……当英格兰西北和东南地区的机器隆隆轰响之时,西部人们只能守望着土地和牧场,向西北工业人口和东南工商人口供应肉奶粮。……于是西部这个中世纪晚期英国名列前茅的富裕地区,18-19世纪成了英格兰最不发达的地区之一。
              科茨沃兹建筑的样式与色泽别具风格,加上绿色的草地、白色的羊群、赭色的岩石、遍布的毛纺业遗址,使得这里旅游资源极为丰富。该区总面积2038平方公里,其中80%为田野,村镇里则有大量传统遗迹。1966年,科茨沃兹被规划成英格兰最大的“卓越自然美区域”而进行建设。2000年列为国家公园。科茨沃兹的美丽景色还经常出现在许多文学家、艺术家的文学艺术作品中。随着乡村旅游成为科茨沃兹经济新增长点和最重要的经济部门,该地区居民收入远高于伯明翰、曼彻斯特、利物浦、利兹等大工商业都市区。据伯克莱银行2007年报告的数据,科茨沃兹户均收入60800英镑,是全英排名前20位中不属伦敦和英国东南部的两个地区之一。
              --摘编自光明日报《科茨沃兹:城镇化进程中成功转身的美丽乡村》
              (1)概述科茨沃兹地区率先成为英国原工业化地区的原因?
              (2)概括科茨沃兹地区经济增长点的变化。
              (3)说明科茨沃兹地区从原工业化乡村类型向城镇化发展转型的启示?
            • 3. 英国现代化
                  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一种深刻变化,是文明要素的创新、选择、传播和退出交替进行的过程。马格纳雷拉指出:“现代化是经历了文化与社会变迁的包容一切的全球性过程。一般而言,其内涵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工业化,思想上的理性化等。”根据马格纳雷拉现代化的内涵,叙述17世纪开始至19世纪中期,英国的现代化进程。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854年,英国又爆发了第三次霍乱,伦敦在10天中就有500人死亡,1866年,霍乱第四次爆发。如果说霍乱盼爆发是水污染的原因,那么,各种烟气、热气和毒气也直接带来了多种呼吸道疾病的流行。在英国,肺结核、支气管炎、肺炎、上呼吸道感染已经成为常见病和导致死亡的最大原因。
              --李宏图《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环境污染和治理》
              材料二  在18世纪早期,作家丹尼尔•笛福说格拉斯哥城是“大不列颠最清洁、最美好、结构最好的城市之一”,当时城市人口大约有1.4万。到1780年,它以拥有4.2万居民而自豪。但到了1818年,当人口再次增长了3倍时,格拉斯哥的魅力消失了。……1839年,当城市人口达到25万人时,一个政府委员会的成员,报道了他在一次官方调查期间的所见所耐:“在我参观格拉斯哥的小巷前,我无法相信,在任何一个文明国度里,竞有这样一个存在如此大量的肮脏、犯罪、痛苦与疾病的地方。”
              --《人类文明史图鉴•城市的进程》
              材料三  机器和居民正在以加速度增长,生态环境很可能会极度恶化。现今世界人口一直在快速增长,因为不断增长的农业和工业生产力能够养活不断增长的人口,而医学的进步和公共卫生措施的先进又降低了死亡率。因此,尽管人类花了几百万年才在1830年达到第一个10亿人口,但只需一个世纪便能达到第二个10亿人口,只需30年便能达到第三个10亿人口,只需15年便能达到第四个10亿人口。……生态困境并不仅限于美国,它已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传播成为一个世界范围的问题。中国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现在是第二大工业国,并且正在以最快的速度向前发展。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其出现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格拉斯哥的魅力消失了”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有人认为材料中的政府委员会成员属于工业资产阶级,其依据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世界人口达到“第三个10亿人口”应该是哪一年?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正在以最快的速度向前发展”的过程中必须坚持的主要政策。
            •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汤申家族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是出租牧羊场。16世纪初,该家族出租了16个牧羊场。……汤申家族还按照资本主义方式从事经营活动。1516年,该家族养羊数量达。8万只,从中得到了丰厚的收入。
              --摘编自沈汉《英国土地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汤申家族拥有的牧场较多,可能与当时英国什么经济运动有关?汤申家族属于哪个社会阶层?
              材料二
              1660年代至1760年代,英国东部地区发生了农业技术革命。其中一项新技术叫做“四区轮作制”,即分别在农场的四块土地上种植芜菁、小麦、萝卜、大麦,四年里轮流更换,不让任何地块体闲,同时又能保持地力。
              表是对1660年和1760年英国东部粮食产量的一种估算。

              (2)材料二中的“四区轮作制”能推行,需以什么样的土地关系为前提?指出英国农业技术革命所产生的结果。
              (3)综上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土地关系和农业生产的变化对英国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这对当前我国农业发展有何借鉴意义?
            • 6. 近期雾霾天气宣告了中国粗放式发展经济模式的死刑,污染型的GDP越多,民众遭受雾霾的苦难越深重,时时给国人敲响着环境恶化警钟。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工业产值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在不断提高,同时城市人口数量也在不断的增长。在提供动力的同时,也使得城市变得拥挤,工业产值的提高却带来大量的烟尘、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其他有害物质。18世纪末期,伦6敦上空多次出现烟雾现象,造成植物枯死,甚至还造成许多居民患病或死亡,之后西方各国均出环境污染问题,同时政府开始立法解决这一问题。
              (1)指出材料一所述现象的根源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
              材料二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经济危机使很多企业流动资金缺乏,无钱投入污染治理,使企业污染减排更加困难,不利于企业环境污染的治理;同时随着国家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一些原来停产或歇业的落后产能可能恢复生产,形成污染反弹。政府为拉动GDP而大搞土木工程,炼钢、水泥、木材等等大量消耗,排放很多污染物。
              (2)据材料二指出西方这一时期经济运行机制特点是什么?据材料指出环境污染加重的主要原因。
              材料三  1956年,英国颁布了《清洁空气法案》,全面、系统地规定了对空气、土地、河流、湖泊、海洋等方面的保护以及对嗓音的控制条款。工人阶级提出了改善自己生活条件的要求,并此作为自己的基本权利。环保志愿者更是积极宣传环保的重要性。美国环保署1997年设立专门针对大气PM2.5含量的标准,以便更好检测过去被忽略的这类细小颗粒物。2012年11月17至18日,第五届世界环保大会于北京隆重举行,各界代表共计六百余人参加了开幕式。
              (3)根据材料三,概括指出治理生态环境的主要措施。综上所述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 7. 工业文明
              “我们发觉自己处于这样一个世界中:在这世界里,有着迅速的运动和不平稳的退却;在这世界里,前所未有地挤满了人--人们在巨大城市的人行道上互相推挤,人们不自在地隐居在高大公寓的小房间内沉思或空想;在这世界里,充满了汽车、有轨电车和飞机;这世界充满了来自传声筒的噪声干扰。这世界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种经济统治--工业文明统治的一部分;它不但为西欧诸民族所分享,也为俄国人、美国人和日本人所分享,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
              --约翰•尤内夫《近代西方的崛起--工业革命》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哪一个国家首先出现材料中的这种社会状态?最先出现这种社会状态的原因是什么?
              (2)俄国人和日本人在分享工业文明的过程中遇到过什么障碍?后又是通过什么方式排除其障碍的?
              (3)如何理解“这世界是有史以来唯一的一种经济统治--工业文明统治的一部分……甚至还在某种程度上为中国人和印度人所分享”?
            • 8. 工业革命
              材料一: 英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见图1。
              --钱穆《英国通史》
              材料二:王斯德《世界通史》“1854--1856年间,英国进出口贸易三种类型商品所占份额图 ”见图2。
              材料三:英国出口商品额在全部产品中的比重,1851 年为1/4,1861 年为1/3,1871 年达到了3/5。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四:
              1832年工厂法通过,对工人的劳动安全、卫生、福利作了规定
              1842年通过矿业法,禁止使用妇女和不满10岁的儿童从事井下劳动
              1870-1907年颁布7项教育法,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并对学生提供食品和医疗保障
              1875-1909年先后有5个住房法出台,重点解决工厂宿舍及工人居住区的住房和环境问题
              --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和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
              问题:
              (1)简述材料一、二、三反映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
              (2)概括材料二、三所反映的英国经济特点。
              (3)结合材料四,谈谈你对英国制度建设的认识。
            •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例(%)(钱穆《英国通史》)

              材料二 1854--1856年间,英国进出口贸易三种类型商品所占份额图(王斯德《世界通史》).
              英国出口商品额在全部产品中的比重,1851 年为
              1
              4
              ,1861 年为
              1
              3
              ,1871 年达到了
              3
              5
              .--刘宗绪《世界近代史》第120页
              材料三 英国议会改革和法制建设表:(整理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和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
              1832年工厂法通过,对工人的劳动安全、卫生、福利作了规定。
              1832年议会改革,重新划分选区,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取消“衰败选区”;重新分配下院名额,工业资本家取得政治权利。
              1842年通过矿业法,禁止使用妇女和不满10岁的儿童从事井下劳动。
              1867年第二次议会改革,降低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使工人阶级大部分得到选举权。
              1870-1907年颁布7项教育法,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并对学生提供食品和医疗保障。
              1875-1909年先后有5个住房法出台,重点解决工厂宿舍及工人居住区的住房和环境问题。
              1884-1885年第三次议会改革,再次降低选民资格限制,农业工人和矿工也得到选举权。
              材料四工业化之后,伦敦的工厂如雨后春笋,高大的烟囱林立,处处浓烟滚滚,能见度极低。……(其他城市)正如恩格斯说的,“凡是可以用来形容伦敦的也可以用来形容曼彻斯特、伯明翰、利兹,形容所有的大城市”。在19世纪后期的英国,呼吸系统的疾病,特别是肺结核、支气管炎、肺炎和气喘等,已成为非常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1873年、1880年和1892年,伦敦相继发生由燃煤造成的毒雾事件,先后夺去了1800人的生命。
              ----梅雪芹在《环境史学与环境问题》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的反映了英国什么经济现象?其形成原因有哪些?
              (2)材料二现象的形成与材料一有何内在联系?反映了当时英国怎样的经济特点?
              (3)依据上述材料,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
            • 10.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断增加。目前,碳排放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问题。
                 直到18世纪初,人类主要使用水力和木材等可再生能源,但这时英国一些冶铁炉因为木炭短缺而不得不停产。工业革命初期,水力比煤炭更为廉价,许多英国纺织厂仍然依靠水力;由于煤炭运输成本较高,一些新工业企业不得不建在煤田附近。
              结合材料和所学,指出1830年后英国煤产量增长趋势与此前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