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纽约中央公园创建于1851年,是美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型城市公园。19世纪中叶,纽约成为美国名副其实的“经济首部”,人口超过了英国的工业中心利物浦、曼彻斯特、伯明翰的总和。同时“城市中,复杂、依赖、贫穷和痛苦,再加上有如古罗马那样的肆无忌惮的奢侈,已取代了朴素、工此自由和财富均等,恶行、犯罪和疾病已进入了城市。”
              一些学者提出一个可以为社会各阶展提供观光、休闲和娱乐服务的大型城市公园,将会促进社会各阶层间的交流与融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来化解社会阶层之间的尖锐矛盾。建设城市公园也是纽约商人为了促进地产升值、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需要。
              --摘录自兰科维奇《纽约简史》
              依据材料和所学,分析纽约创建中央公园的背景和意阁。
            •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7世纪的英格兰和同时期的中国江南地区在经济领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两个地区在人口结构、资源利用、资本积累方式上都无比接近。但18世纪殖民地的突然获取,其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使英格兰摆脱了与中国江南同样艰难的生态制约,就此与世界其他地区“分流”……近代经济学研究表明至少有四种性质不同的因素会促进经济的成长:一是劳动分工导致相对优势的商业扩张;二是由投资增加引起的经济成长;三是技术进步会优化资源促使经济成长;四是更有效的经济组织来提高产出。
              --彭慕兰《大分流:欧洲、中国及现代世界经济的发展》
              (1)据材料一的观点解释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18世纪的中国江南地区的原因。(不得照抄材料原文)
                  材料二  西方国家针对工业文明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征,不断建立、调整和完善与现代工业文明相适应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运行机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一些西方学者和政治家甚至从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吸取了大量营养。--《保留工业文明的脚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工业文明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运行机制”主要有哪些?
                  材料三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确实包含了许多要素:劳动力、土地、资金、资源等。但能使各要素有机、合理的发生作用,还是取决于制度安排。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个中国,(1978年)前后三十年的基本国情和自然禀赋并无质的差异,但发展程度却有天壤之别。--宋鲁郑《从西方丑闻看中国崛起》
              (3)指出材料三的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史实为例,对此观点进行评析。(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3. 全球环境变化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0-1900年主要国家温室气体排放(MTCO2
              英国德国法国美国
              1850年122.715.219.619.8
              1870年228.776.750.698.7
              1890年353.3208.497.9402.1
              1900年420.1327.0129.4663.3
              注:MTCO2指百万吨二氧化碳。
              依据材料一,指出主要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析该趋势说明了什么。
            • 4. 第二次工业革命各先进国家“遍地开花”。上述现象对国际格局产生的深远影响是(  )
              A.科学技术迅速推广
              B.英国经济迅速下降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D.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 5. 在20世纪的50年代,随着各国的经济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彰显。阅读材料并问答问题。
              材料一 1952年伦敦烟雾事件是1952年12月5日-9日发生在伦敦的一发严重大气污染事件。这次事件造成多达12000人因为空气污染而丧生,并推动了英国环境保护立法的进程。          
              (1)依据材料-并结合英国近(现)代化发展进程,探究1952年大雾出出的原因。
              材料二 1958年中国大炼钢铁的场面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反映了当时中国的一场什么运动高潮?分析这场运动的特点及对中国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
              材料三 20世纪50、60年代是美国工业化取得最大成就的时期,也是环境公害最严重的时期,而现今的美国却走向人与自然融合的生态中中心时代。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环境问题发生巨变的原因。
            • 6. 如图是1914年跨国投资分布图,其中图A按投资来源国划分,图B按吸收投资的各 大洲划分。它反映出(  )
              A.资本输出主要流向亚非拉地区
              B.英法因工业优势造就投资优势
              C.欧洲资本加速了美国经济发展
              D.日本并未真正进入到世界市场
            • 7. 《新全球通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一书中认为“虽然直到1917年俄国革命,社会主义者没有赢得任何政府的控制权,但是他们的批评,连同保守者和自由主义者一起,在说服政府革除早期工业化的弊端,为工人阶级提供保障方面起了巨大作用。”这说明(  )
              A.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消除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
              B.社会主义者、保守者和自由主义者具有共同的阶级立场
              C.资产阶级成为社会主义运动的最大受益者
              D.工人运动客观上推动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 8. 材料一  他(马克思)撰写《法兰西内战》的目的,是为了教育未来的革命者,在这方面,他是成功的。但是当巴黎公社正在进行的时候,他却保持了沉默。在19世纪60年代,他为长远的目标而工作,但对那些短期目标仍保持温和态度。……他未曾期盼这些运动成为“马克思主义运动”。马克思若真有此想法,他就无异于乌托邦主义者,因为除了在德国和为数不多的旧时移民中,马克思并没有什么真正的追随者。他既不期望资本主义立即崩溃,也不期望资本主义面临马上被推翻的危险。他只希望迈出组织群众大军的第一步,若能赢得这第一步,他就能和地位牢固的敌人展开长期斗争。
              --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1848-1875)》
              材料二  第二国际时期,社会主义思想变成为群众运动。与以不稳定的个人会员组织为基础的第一国际不同,第二国际在成立后的几年内就建筑在有组织的群众性政党的基础上。随着第二国际的成立,开始了作为群众运动的社会主义史。
              --尤利乌斯•布劳恩塔尔《国际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克思保持沉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上述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第二国际时期工人运动的新发展并分析及原因。
            •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后,面对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推行社会保障制度,以使贫困人群和由于各种原因丧失劳动力的人得到最低的社会保障。经历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恐慌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冲击,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到上世纪50年代,西方国有尤其是西欧国家建立了所谓“从摇篮到坟墓的福利国家”制度。
              材料二  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后,西欧各国的福利国家制度的弊端日益暴露,随着各种社会福利的不断扩大,某些特定的社会人群不断提出过高的社会福利诉求,一则导致社会福利开支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的比重越来越大--英国等国甚至高达50%以上,二则导致国家严重财政困难甚至财政赤字。面对居高不下的社会福利开支,政府不得不压缩对科技教育等领域的财政投入,更为严重的是,社会上还出现了躺在国家社会福利的温床上游手好闲的“懒汉”人群。日益增长的社会福利开支成为西方各国政府十分头疼的问题。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西方各国被迫对福利国家制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主要措施有:失业救恤金发放数额和适用人群减少,各种社会保险中国家承担的费用减少,个人承担的费用增大等。改革虽有阻力,但最终得以推行,对西欧各国财政状况好转起了重大作用。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欧洲国家社会保障制度及其启示》(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从工业革命到二战后五十年代推动西欧国家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多种因素。并概括同一时期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对西欧国家产生的重大影响。
              (2)结合材料二和学知识,分析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西欧各国政府对福利国家制度进行改革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西欧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进程对我国当前经济改革的启示。
            • 10.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随着社会历史的变迁,家庭的结构与规模、观念与伦理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动。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
                  材料二:(1903年)梁启超认为,旧中国在家庭伦理方面发展了高度的个
              人道德观,但……在公共道德和公民操行方面……是不够的。这样,他否定了儒教中的狭隘忠诚和以家庭为中心的自私观念,而主张集体的民主和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
              --[美]费正清《伟大的中国革命》
                  材料三:1982年5月亚太地区老龄问题政府间预备会议上,大会秘书长柯里根说:“随着各国工业化和都市化,许多国家的家庭遭到破坏,对老年人产生可悲的后果。”
              --陈功《家庭革命》
                  材料四:
              (1)中国古代强调“父母在,不远游”,这种观念的经济和思想基础是什么?在现代社会中,你如何看待这一观念?
              (2)材料二中梁启超所说的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观有什么变化?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变化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说明“老龄问题”产生的原因。
              (4)材料四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应如何处理“老龄问题”?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