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朝贡体系是从公元前3世纪一直到19世纪末存在于东南亚和中亚地区的、以中华帝国为核心的等级政治秩序体系。它与条约体系、殖民体系并称,是世界上的主要国际关系模式之一。它既是一种国际关系,又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政治秩序。
                 在朝贡体系的长期影响之下,东亚地区逐渐形成了一个以书写汉字、尊奉儒家、信仰佛教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
                以经济实力为支撑的朝贡制度明显会随着国力的衰落而衰落。顺治、康熙、乾隆朝的“恩威并施”、“怀德为上”的方针到嘉道时期演变为“羁縻防范”、“不开边衅”和“不失国体”,经济上的炫耀所剩无几。此时朝贡关系已经不再是经济关系,而转化为政治举措,是一种强调“华夷之辨”的中外关系。这其间的变化,一方面与中国国力趋于衰落相关,一方面也与西方国家早期殖民活动密切相连。清廷将西洋国家从朝贡范围内逐渐剔除,转而对这些国家采取严加防范的政策……经历资本主义国家一系列的条约冲击,朝贡体系逐渐瓦解,至中日甲午战争失败,清政府宣布放弃对朝鲜的保护,这一体系最终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摘编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在殖民体系下,主权是欧洲列强的特权,也是其对其他地区“落后民族”进行野蛮殖民掠夺、占领和侵略的借口和依据。居于金字塔之上的是拥有巨大暴力能力和殖民能力的欧洲列强,居于金字塔中间的则是较弱一等的欧洲国家以及拥有主权或半主权的亚洲和非洲国家,居于金字塔底层的则是完全丧失主权的亚非拉被征服、掠夺和占领的“落后民族”和“野蛮地区”。这一体系是少部分国家享有主权、大部分国家主权被剥夺的等级体系,也是大国通过武力掠夺、殖民而实现崛起的暴力体系。
              --摘编自韦宗友《殖民体系、后殖民体系与大国崛起》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朝贡体系和殖民体系的主要特征。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种体系形成的原因。
            •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朱元璋推翻元朝的统治建立明朝政府后,积极发展同周边国家的关系,重新确立了以明朝为宗主国的地区安全合作体系。在这一体系下,凡是与明朝建立宗藩关系的国家,都须经过明朝的认可与册封,发生王位更替时,也要经过明王朝的许可,新王也须得到明朝的册封,这也被藩属国视作其政权合法性的标志。在这种宗藩关系下,明朝与藩属国之间,虽然名义上是君臣关系,但实际上对藩属国的内政并不干预,即使藩属国之间发生王位争夺的政变,明朝也很少出兵,而仅仅是对篡夺王位者予以道义上的谴责,或者积极从中斡旋。一般情况下。新的国王也会主动与明朝缓和关系,尽量争取明朝的册封和认可,这也是其寻求合法性与巩固权力所必需的。由此可见,明朝与藩属国的关系不同于西方的殖民侵略,对于这一点,即使是西方学者也有着清醒的认识,如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就指出,明朝与藩属国的关系,“不是一种侵略性的帝国主义”。而是“表现出传统的‘文化主义”’。
              --摘编自张献忠《略论中华文明没有侵略和称霸的基因》
                  材料二  美国无疑将变成一个帝国,但并不是历史上罗马帝国、中华帝国、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和俄罗斯帝国那种单纯幅员扩张所形成的帝国,也不是英法等欧洲国家那种建立在直接控制基础上的殖民帝国,而是一种新型的帝国。它以强大的生产能力和贸易能力为基础,要求其商品和影响力能够自由进入世界各地,同时尽可能地减少对海外领土的直接控制以便节约政治和财政成本。用一句话归纳,美国作为一个国家是有边界的,作为帝国则是无边界的。这种帝国发展的逻辑正是无孔不入的资本的逻辑。不论是否有意,美国的海军扩建一开始就不是针对英国海上霸权的,甚至可以说美国从未认真考虑过和英国进行一场海上较量。一些国会议员虽然叫嚷“美国舰队应该主宰大西洋西部和太平洋东部”,但在实际部署上,美国海军在大西洋方向完全处于防御态势,其战略构想以默认英国皇家海军对大西洋的控制为前提。这一点是与德国1897年以后海军扩建最大的区别,后者的矛头恰恰明确指向英国。
              --摘编自徐弃郁《帝国定型:美国的1890--1900》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宗藩关系的特点,并分析其弊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美国崛起方式不同于传统大国的地方,并分析其影响。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大国之路不同走向的主要因素。
            • 3. 离异与回归,是人类文化史上经常交替出现或相互伴生的两种趋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演变的过程中,开创新制度的思想先驱对于传统文化大都曾有离异与回归两种倾向。资本主义发展最早的西欧是一种类型。那里的离异,主要表现为对中世纪千年黑暗的批判与背离;那里的回归,则主要表现为从希腊、罗马古代精神文明中寻求人文主义的力量源泉。
              --章开沅《离异与回归》
              材料二  就东方具有悠久文化传统的民族的一般情况而言,在早期现代化的起步阶段,即初遇西方文化时,各个民族基本上对西方文化持反对、拒绝、鄙夷的态度;经过一段时间的对比思考之后,先后有一部分人出现对固有文化的离异,主张学习和吸收西方文化……但等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事业有了长足的进展之后,又必然出现整体性的对固有文化恢复自信。
              --罗福惠《寻绎传统与现代的对话》
              (1)据材料一,指出西欧“离异与回归”历史表现各一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试从材料二中“离异”的角度,概述1840-1919年间的中国历史的进化轨迹。
            •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历史地图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信息。

              比较图1、2、3、4,提取两项有关中外经济发展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 5. 体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伴随人类社会的演进而逐步发展。
              材料一  射礼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体育项目之一。西周射礼是一项有严格礼仪要求的射箭活动,它改变了商代射礼的祭祀色彩,而赋予了深刻的人文内涵。《礼记•射义》记载西周时“诸侯之射也,必先行燕礼;卿、大夫、士之射也,必先行乡饮酒之礼。故燕礼者,所以明君臣之义也;乡饮酒之礼者,所以明长幼之序也”。春秋时期,孔子对射礼推崇备至,《礼记•射义》记载孔子曾对围观射礼的民众提出要求:不忠不孝者不得入内,尊老爱幼和好学上进者可以就坐。
              (1)西周射礼的人文内涵指什么?结合历史背景说明孔子重视射礼的原因。
              材料二  足球运动发展历程
              19世纪初足球在英国贵族私立学校兴起
              19世纪40年代足球由贵族私立学校的游戏,变成劳工阶层的闲暇娱乐,在曼彻斯特等工
              业城市开始流行
              1863年英国足协正式成立,制定统一的竞赛规则,标志着现代足球运动的诞生
              1876年英国谢菲尔德俱乐部开始招募职业运动员,世界上第一个职业足球俱乐
              部诞生
              1888年英格兰足球联赛开始,12支职业足球队往来于各城市,进行循环赛
              19世纪90年代受英国移民、水手的影响,足球运动在欧洲大陆和南美开始流行
              1904年国际足球联合会创建
              1954年瑞士世界杯期间,比赛首次运用电视转播
              2010年南非世界杯期间,通过电视和网络观看者已达到数百亿人次,成为收视率
              最高的一次体育盛会
              (2)阅读上表,对足球运动的发展历程划分阶段并说明理由。分析足球运动不断发展的历史条件。
              材料三  民国初年曾围绕武术出现了一场争论。1914年北洋军阀将领马良提倡“国粹体育”,编订《中华新武术》教材,并设立武术等级佩剑制,以宣扬武德,该教材后被国会定为学界必学的“中国式体操”。鲁迅在《新青年》撰文,认为武术中有“扶乩(一种占卜方法)打拳那些鬼画符的东西”,最终还会堕入“枪炮打不进”的愚昧境地。他说“有几个自己高兴的人,自在那里投师练习,我是毫无可否的意见;因为这是小事。现在所以反对的,便在教育家都当作时髦东西,大有中国人非此不可之概”。北京体育研究社提出“旧有武术……不过为个人身体之活动,教授方法既乏研究,施诸团体教练,或加入学校课程,倍觉困难”,主张打破师徒相传、门户森严的局限,用现代体育理论改进武术的教学方法。与此同时孙中山支持普及武术,他针对将武术作为废物抛弃而盲目崇外的看法提出:“我同胞居此竞争剧烈之时代,不知求自卫之道,则不适生存”。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解读这场对武术的争论。
              要求: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和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 6. 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史,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两个方面: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其中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  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横向发展是指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为整体  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是“自我意识”、宇宙精神或者某个形而上学怪影的某种抽象象行为,而是纯粹物质的、可能通过经验确定的事实,每一个过着实际生活的、需要吃、喝、穿的个人都可以证明这一事实。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
                  村料二  图中的四幅图摘自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图中白色部分是西方人眼中的世界)

                  材料三  英国发生工业革命后……美洲、非洲、西亚、南亚、西南太平洋诸岛、大洋洲先后沦为殖民地……其它地区,包括很多欧洲国家,都不得不在西欧工业巨大优势的影响和压力下,先后不一地作出反应。
              -一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人类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动因。
              (2)依据材料二中的四幅图,说说西方人眼中的世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试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3)根据村料三及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后各地所作出的反应及影响。
            • 7. 近年来,中国与周边邻国领海争端摩擦不断,诸如中日钓鱼岛问题,中菲、中越南海问题等,历史和严峻的现实使我们认识到海权的重要性,保障海权成为我们的重要共识。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水上武装力量在西方谓之海军,在古代中国则称为水师。两种不同的称谓背后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文明传统。两千多年前,地中海孕育了希腊雅典舰队、罗马舰队、威尼斯舰队等强大舰队,成为近代海军的摇篮,导致海权意识的早熟。古代中国虽有漫长的海岸线,陆权主义却极其浓厚,海军和海权意识很难在中国萌发出来。
              --摘编自《世界海军发展史略》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为什么地中海成为海军和海权意识的摇篮,而古代中国却很难萌发海军和海权意识?
              材料二:随着15世纪晚期至18世纪“大航海”时代的到来,近代海权思想兴起。1537年,拥有强大舰队的西班牙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支海军陆战队。16世纪末英国蕾莱爵士更直截了当地指出:“谁控制了海洋,谁就控制了世界贸易;谁控制了世界贸易,谁就控制了世界。”美国海军理论家马汉在1890年出版的《制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一书中进一步指出,海上力量决定国家力量,谁能有效控制海洋,谁就能成为世界强国;要控制海洋,就要有强大的海军和足够的海军基地,以确保对世界重要战略海道的控制;要重视“海上交通线”、“中央位置”和“内线”。马汉也被后人公认为海权论的鼻祖。
              --摘编自《世界海军发展史略》
              (2)依据材料二指出,近代海权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结合近代历史知识概括海权思想兴起和发展的历史背景。
              材料三:19世纪70年代,清统治集团内部展开了海防问题的大讨论。直隶总督李鸿章以变局观分析了中国面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认为“居今日而欲整顿海防,舍变法与用人,别无下手之方”。1875年清廷发布上谕,称“海防关系紧要,既为目前当务之急,又属国家久远之图”,正式决定创办近代海军,任命李鸿章、沈葆桢分别督办北洋、南洋海防事宜。自是年起,清政府先后向英法两国订购军舰,并在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自造军舰。1876年起陆续派遣学生分赴英法各国学习海军,又在沿海一带陆续开设海军学堂,学习英文、几何、代数、驾驶、天文、海图、算法等诸务。
              --摘编自《清朝通史》
              (3)结合有关知识分析促进中国近代海军产生的主客观因素,依据材料三中筹划海防的目的和采取的具体措施,简要评价清政府的决策。
              材料四:东汉杨孚《异物志》有“涨海(南海)崎头(包括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在内的南海诸岛的岛、礁、沙、滩),水浅而多磁石”记载。明代《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中标有石塘、长沙和石塘(今南沙群岛).1868年《中国海指南》记载了郑和群礁有“海南渔民,以捕取海参,贝壳为活,各岛都有其足迹,亦有久居礁间者,海南每岁有小船驶往岛上”。 1943年《开罗宣言》宣称“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领土,例如东北四省、台湾、澎湖群岛(1939年,日本侵占了南海诸岛,并划属台澎)等,归还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南沙群岛先后被划归广东省和海南省管辖,中国政府一直坚持并采取实际行动积极维护对南沙群岛的主权。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中国政府维护南海主权的依据。
            • 8. 在新课程的学习中,学习方法的掌握也成为了一项重要的教学目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由于新航路的开辟,东西两半球的不同文化圈的大汇合,加速了人类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过程……没有美洲贡献的大量金银与物质财富,没有北美的自由移民垦殖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将会缓慢得多,英国也不可能成为发动工业革命的国家,同时在旧大陆也很难出现像美利坚合众国那样的自由资本主义试验场地。同样,没有把世界联成整体的地理大革命,也不可能出现推动否定旧传统的思想解放运动。
                  材料二  西方史学界在20世纪70至80年代掀起了打破“西欧中心论”的世界历史编纂潮流,使世界历史的编纂学在总体上进入了全球文明史。“全球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各个相互影响的活动范围在这个发展进程中愈来愈扩大,各民族的原始闭关自守状态则由于日益完善的生产方式、交往以及因此自发地发展起来的各民族之间的分工而消灭的愈来愈彻底,历史也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全世界的历史。”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有些学者提出“现代化史观”。主张“从宏观历史学的角度,把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大过程,进行整体性研究,涉及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
              (1)概括材料一中关于地理大发现的主要论点。
              (2)依据材料二的史学观点研究18世纪到20世纪初的世界近代史,你会选择哪些事件?并说明理由。
              (3)综合材料二材料三的观点,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对19世纪40至60年代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 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1872年,西门子向中国提供指针式电报机。这标志着中国现代化电信事业的开端。1879年,西门子接到一笔来自中国政府的照明设备订单。西门子提供了一台10马力的蒸汽发电机,用于上海港的照明,大大提高了港口的工作效率。
              1899年西门子在北京建造了中国第一家发电厂,为城区照明以及电车轨道提供电力,成为中国发电行业的先驱。1899年,西门子在北京建造了中国最早的有轨电车,俗称“铛铛车”,连接郊区的马家堡火车站与永定门,是当时世界上最快的交通工具之一。
              1903年西门子为青岛啤酒厂提供一台电机,这台电机几乎没有出现过故障,直到1995年新设备投产后才光荣退休。
              1912年,西门子在云南省的云南湖畔建成了中国第一座大型水力发电站。
              1921年,西门子开始在山东省枣庄市实施中兴煤矿公司的电气化工程,该工程被称为中国第一个现代化采矿工程。
              从1949年到70年代初的时间里,西门子对中国的出口额低得可怜,其中大部分产品是医疗器械。西门子同香港贸易公司--捷成洋行开展合作,由捷成负责在中国市场分销西门子的产品。
              1979年,西门子向宝山钢铁厂提供了冷轧自动化系统。
              1984年,西门子为中国建设了第一条高压直流输电线。这条输电线可以将1200兆瓦的电力从位于长江中游的葛洲坝水电站输送到远在千里之外的上海市。
              2001年1月,包括西门子在内的德国财团获得了一份订单,建设连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和市区的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高速磁悬浮铁路。
              2002年,西门子将世界先进的双源炫速CT引入中国,为患者提供更细致的呵护。
              2004年3月,西门子获得上海振华港机有限公司总价为2800万欧元的单个项目合同,包括PLC控制和人机界面、AFE驱动装置、主电机及相关传感器。
              2008年,西门子将先进的燃煤发电技术,助力上海高桥第三发电厂,大幅度提高燃煤效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为世界燃煤行业竖起“中国标杆”。
              2010年,西门子为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提供配电、照明、楼宇及安防等方面的节能解决方案,以及先进科技,用心诠释“绿色世博”。
              --摘自《140年•西门子携手中国》《南风窗》2012年第19期
              (1)根据材料归纳西门子公司与中国经济交往的主要阶段特征,并分别说明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西门子公司与中国经济交往的特点。
              (3)结合近现代西门子公司与中国经济联系的相关史实,谈谈应该如何加强中外经济文化交往?
            • 10. 近现代崛起的大国多以开放的心态在借鉴和吸取中发展自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有三个方面的改变: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和经济的改变。
              --摘自报刊《大国崛起的文化准备》
                  材料二:从1793年到1840年,历史给了主权独立的中国近半个世纪的时间。但是,乾隆盛世以自我为中心的“天朝心态”完全堵绝了西方传来的现代工业文明的信息,闭关锁国的清廷对外来干涉的严峻挑战采取了麻木不仁的态度。而西方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在不到一百年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自守。经验证明,关起来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要对外开放,吸收外国的资金和技术来帮助我们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根据所学知识,指出15-19世纪上半期西方通过哪些重大历史事件实现了“三个方面”的改变。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793年到1840年近半个世纪造成中国对待现代工业文明态度的原因。
              (3)材料三中邓小平所说“开放的世界”主要指什么?中国是怎样融入到“开放的世界”的?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