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28分)有论者说:“1834、1894、1954、2014,我们把中国这四个连起来看,中国近代以来的国家命运轨迹将会看得更清楚。”1834—1894年是中国“天朝上国”梦彻底破灭的60年,1894—1954年是中华民族觉醒、追求民族独立的60年,1954—2014年则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想的60年。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834年,新任英国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到达广州,要求中国打破行商制度,实现自由贸易,建立政府之间的日常对等关系。清朝地方官员以律劳卑未经批准迳入广州和所送信件格式是“公函”而非“禀”,内文用了“平行模式”等“错误”为由,勒令律劳卑立即离开广州。律劳卑拒绝离开,谴责广州地方当局容许行商停止贸易是“无知和顽愚的”,会“使得依靠贸易为生的中国人吃亏”,并召来英舰向中国示威。
              材料二:梁启超:“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以后始也”。
              材料三:我们……要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要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大概经过五十年即十个五年计划,……就同现在的大不一样了。
              ——毛泽东《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
              材料四:习近平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请回答:
              (1)请用所学知识,分析清代中国人的“天朝上国”梦产生的原因。(4分)
              (2)依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试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1834—1894年“天朝梦碎”的历史必然性。(12分)
              (3)1894—1954年,为追求民族独立,中华民族是如何奋斗的?(任意列举两个史实,4分)
              (4)走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工业化、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毛泽东等共产党人关于中华民族复兴梦想的内容。为实现这一梦想,在1954—2014年(从1954年至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哪些探索?(8分)
            • 2.
              (17分)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海峡两岸将举行隆重的纪念活动。请结合所学知识或依据材料回答问题。
              (1)有些全国政协委员提议把2011年全国纪念辛亥革命活动定在武汉举行,也有许多人主张在南京举行。你支持哪一方?简要说出理由。(4分)
              材料一 中国的资本主义近代工业,从19世纪70年代开始到1911年四十多年,投资万元以上的厂矿约700多个,资本总额仅1.3亿元左右,而1912年至1919年八年间,建成厂矿470多个,投资9500万元,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八年超过了过去的40多年。
              ——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
              材料二 1915年,袁世凯公开复辟帝制,遭到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军阀张勋拥戴清朝废帝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就草草收场。
              ——《中国近代史参考》
              材料三

              (2)据材料一、二、三概括辛亥革命有何历史意义?(3分)
              材料四  “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1924年1月 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
              (3)导致材料四中“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4分)为改变革命屡败的局面,孙中山在理论和政治上有和重大创新或举措?(2分)
              (4)近几年来国民党领导人吴伯雄、马英九等都强调 “中国国民党一定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训,体现孙中山先生的精神”。你认为当前海峡两岸的中国人应如何继承和发扬中山精神?(4分)
            • 3.
              (2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民国元年9 -12月预算,中央政府总收入2719万余元,总支出7009万余元……1913年4月北京政府与英、法、德、俄、日五国银行团签订善后借款合同,借款总额2500万英镑,年息5厘,按84%实交,以关税和盐税为抵押47年偿清,本息共计67893597英镑。
              (1)依据材料分析民国初年的财政状况及其影响。(6分)
              材料二  20世纪30、40年代的一场侵略与反侵略战争是中华民族遭遇的严峻考验。
              (2)结合下图及历史知识,阐释日本侵华行为对中国近代工业的空前破坏。(6分)

              材料三  1949-1978年被称为走传统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
              (3)概括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工业化的主要特点及形成原因。(8分)
              材料四 许多学者提出,应该以更加宽广的视野看对外开放,开放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建设领域。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顺应国际的发展潮流和国内改革的加快加深的需要,走向了对外开放水平的质的飞跃的新阶段。
              (4)简述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加大全方位开放力度的主要表现。(6分)
            • 4.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旋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5分)
              材料一: 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路径或者方向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历史可能循着某种路径发展,历史条件改变了,发展的路径也可能改变,这就是历史发展的转折。洋务新政(洋务运动)的兴起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一次重要转折。它虽然没有使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生产方式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但却为此后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了基础。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材料二: 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年到1920年),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1)结合洋务运动的内容简要分析洋务运动是如何为改良派、革命派成长提供基础的?(6分)
              (2)试分别概述材料二中所说的“沉沦”和“上升”的含义。(8分)
              (3)20世纪初期是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时期,列举这一时期体现“沉沦”“上升”的重大历史事件各一例。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1901到1920年间近代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原因。(11分)
            • 5.
              (28分)近代中国多苦多难,无数仁人志士、阶级、政党为国家的富强和独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斗,最终摆脱了民族压迫,赢得了独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我们需要提高对“现代化”概念的综合性的理解。已经为人们很熟悉的“现代化包括器物、制度与观念三个层面”这句话,在很多学者那里“器物”被解释为经济,“制度”被解释为政治,“观念”被解释为文化,于是现代化就被解释为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的现代化。“层面”被“方面”取代,物质(器物)的内容与制度的、观念的内容被割裂开来,“经济现代化”被突出地强调……而从综合思维的角度看,现代化的每个方面都包含着不同的层面。比如: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等方面,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或领域)都包含着物质(器物)、制度和观念三个层面。
              ——尹保云《经济现代化的三个层面》
              材料二 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1921年7月)
              材料三 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1923年6月)
              材料四 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赶速地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
              ——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1926年9月)
              (1)材料一关于现代化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以辛亥革命为例说明上述观点。(6分)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指出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发生了什么转变?(2分)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转变的原因。(6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转变导致的直接结果,这一结果又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6分)
              (4)结合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在国民革命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有哪些发展。(6分)
            • 6. 史料研读、专题探究、问题比较和综合评论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专题探究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的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较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幼弱。”
              (1)请分别列举春秋战国时期“私学文化”中“民本思潮”和宋元明清时期“市民文化”在文学艺术方面的主要表现,简析导致清中叶以前“市民文化”在整个中国社会中相当幼弱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史料研读
              在1905年2月至9月之间,《申报》直接涉及革命党人活动的新闻仅仅只有3则:《乱首被获》、《拿获华兴会匪要电》、《又获华兴同仇各余党》。……1912年元旦的《申报》以显著地位刊登庆祝标语和祝词。
              ——朱英《辛亥革命与近代中国社会变迁》

              (2)研读材料后,你认为《申报》对辛亥革命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从文明史观和全球史观的角度,你对辛亥革命分别有怎样的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问题比较

              (3)材料中的两位思想家最主要的共同之处是什么?简析这两种思想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综合评论
              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发展过程,中国社会走出了一条“u”字形路线。在近代中国历史的前期,其基本特征是“沉沦”;近代中国历史的后期,其基本特征是“上升”。在“沉沦”与“上升”中问有一个过渡期,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起始时期。
              (4)20世纪初期是中国由“沉沦”到“上升”的转折时期,列举这一时期体现“沉沦”、“上升”的重大历史事件各一例,并简析推动这一转变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