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  )

              A.洋务运动—戊戌政变—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C.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 2.

              (12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社会组织方式的演进,是人类政治文明史的主要内容。   

              (1)《汉书》“秦遂并兼四海,以为周制微弱。终为诸侯所丧。故不立尺土之封,分天下为郡县。”,这表明把新创的政治制度推向全国。简述秦朝政治制度中具有创新意义的内容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3分) 

              (2)同盟会宣言:“今者由平民革命以建国民政府,凡为国民皆平等以有参政权,敢有帝制自卫者,天下攻击之!”这表明资产阶级要用近代政治制度改造中国社会,指出民国初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在政治制度方面改造中国的举措,并简要分析其历史作用?(3分) 

              (3)至1949年9月21~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举行,北平群众聚集在中南海新华门前,热烈庆祝会议的召开。毛泽东指出:“现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在完全新的基础上召开的,它具有代表全国人民的性质。”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我国实行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20世纪50年代,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有何发展?(3分) 

              (4)当前,我国正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就要求我们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根据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在新时期政治文明建设方面作出的正确探索?(3分)

               

            • 3.

              (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人在“救亡”心情下要求以西方“真理”来彻底而迅速地改造中国。康有为“上皇帝书”便说:“守旧不可,必当变法;缓变不可,必当速变;小变不可,必当全变。”这是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基本心态,一直到今天都还不失其代表性。依照这种心理发展下去,革命便成了唯一的“救亡”之道。一旦“革命”登场,政治(包括军事)力量便必然上升到主宰的地位,而文化力量则退居于无足轻重的位置。长期的“革命”最后是许多人相信“政治是决定一切的”。革命是以政治暴力改变现状,其效果是直接的,真可以说是“立竿见影”。革命可以摧毁旧政治秩序,并建立新政治秩序,但这种变动只是表面的、形式的…… 

              ——引自余英时《中国文化的重建》

              (1)为了救亡,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先后以哪些西方的“真理”来改造中国?(4分)

              (2)康有为提出“全变”主张的原因是什么?(2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办法以实现“全变”?(2分)

              (3)结合二十世纪初中国的史实说说材料中的“旧政治秩序”和“新政治秩序”分别指什么?(2分)

              (4)孙中山为建立“新政治秩序”做出了怎样的努力?(2分)你怎样理解“这种变动只是表面的、形式的” ?(2分)

               

            • 4.

              下列一组图片反映了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寻找“出路”的轨迹,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都选择了工业化的必由之路
              B.都选择了民主共和之路
              C.都试图推翻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D.都选择了革命的道路
            • 5.

              黄炎培在《我亲自经历的辛亥革命》中说:社会风俗人心,从某些部分看来,辛亥以后和以前大大改变了。所有卑贱、颓废、放荡行为,有些少了,有些完全消灭了……总之,辛亥革命无数头颅换得来的,除推翻封建帝制以外,广大民众的体格、品格相当提高了。文中黄炎培认为辛亥革命的主要意义是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中国社会制度发生重大变化
              C.促进中国教育的近代化
              D.社会生活领域出现重大变化
            • 6.

              毛泽东称赞《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其中“革命性、民主性”主要是指 

              A.规定中华民国国民一律平等
              B.从根本上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
              C.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D.规定了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的组织原则
            • 7.

              据1913年2月23日《独立周报》第七期记载:辛亥革命后,一些有志于民主推广的人常到田间“与农夫田父谈于树林之下,语以代议制之善,及国会选举之不宜草率投票,则皆瞠目而不解。叩其故,则曰:吾人困土匪军队之不暇,何暇及其他。”材料反映了民国初年(  )

              A.民主人士已经广泛深入民众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农民了解代议制,只是无暇顾及
              D.实施民主政治的基础薄弱
            • 8.

              1912年元旦,《申报》一篇名为《新祝词》的文章写道:“我四万万同胞如新婴儿新出于母胎,从今日起为新国民,道德一新、学术一新、冠裳一新,前途种种新事业,胥吾新国民之新责任也。”这段材料表明  

              A.清政府已经被推翻
              B.中华民国已经成立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民国实现国民当家作主
            • 9.

              古今中外历史上发生过众多政治改革,借鉴、汲取其经验教训对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大有裨益。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致使相权逐渐削弱,这既是我国集权体制下的政治制度发展变化的突出特征,也是皇权与相权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齐涛《资政通鉴·中国历代政治制度得失》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独相到群相再到兼相”在秦、唐、明三代的表现。(6分)

              材料二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缜密者入缮写。后名军机处。地处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近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檐曝杂记》

              (2)材料二中军机处设置的最初原因及主要职能是什么?它的设置说明了什么问题? (6分)

              材料三     在设计一个由人来统治人的政府时,最大的困难在于:你必须首先使政府有能力控制被统治者;其次要强制政府控制自己。

              ——麦迪逊“美国宪法之父”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是如何“使政府有能力控制被统治者”和“强制政府控制自己”的?(4分)该宪法的实施对美国有何积极作用?(4分)

              材料四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

              在中国实施的共和政治,是除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外还有考试权和监察权的五权分立的共和制政治。                             ——《孙中山全集》第1卷

              (4)结合材料四及所学知识,简单概述孙中山为创立和维护共和制作了哪些努力?(6分) 

               

            • 10.

              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这反映了孙中山(     )

              A.重视经济权益,强调民族独立
              B.扩张国营经济,发展民族产业
              C.强调国家垄断,反对自由竞争
              D.主张节制资本,促进社会公平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