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913年宋教仁被刺,宋案由上海地方检察厅全权负责,上海地方检察厅向京师检察厅发送传票,要求将涉案人国务总理赵秉钧按期解送来沪。1919年学者梁漱溟指出,对五四运动中火烧赵家楼的学生要提起公诉。这两项事件可以体现(  )
              A.有些人曾努力维持民国初年建立的法治
              B.梁漱溟是非不分,站在北洋政府立场
              C.民国初年法制的独立与公正
              D.上海检方逾越了自身权限
            • 2. 有史家认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接连发生,层次分明的连在一起,形成一场“总运动”。这场“总运动”的基本趋势是 ……(  )
              A.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
              B.政治上由专制向民主化转变
              C.由农耕经济向工业化的飞跃
              D.技术、制度、文化渐次转型
            • 3. 作为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的第一个国家是俄罗斯。
              中俄两国的关系用“复杂多变”来概括绝不过分。一个高水平、强有力的中俄关系,不仅符合中俄双方利益,也是维护国际战略平衡和世界和平稳定的重要保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康熙帝运用军事和外交双重手段,迫使俄国接受中国的谈判建议。1689年,中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
              --人教版《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二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两年后……1920年5月决定建立莫斯科东方大学……瞿秋白、刘少奇、任弼时……等首批去东方大学学习。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东方大学中国部改名为孙逸仙大学,又叫中山大学。
              --宋健《百年接力留学潮》
              中国老一辈革命家深受俄罗斯文化影响,我们这一代人也读了很多俄罗斯文学的经典作品。我年轻时就读过普希金、莱蒙托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契诃夫等文学巨匠的作品,让我感受到俄罗斯文学的魅力。中俄两国文化交流有着深厚基础。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的演讲
              材料三   经历了两国关系的大喜大悲、大起大落之后,作为苏联继承国的俄罗斯和中国在苏联解体后都成熟起来了,双方都很现实,在普遍使用的国际关系准则基础上建立起“君子之交”。
              --李凤林《中苏关系的历史与中俄关系的未来》
              (1)指出康熙帝如何运用军事手段迫使俄国政府接受中国的谈判建议?结合所学知识,论述《尼布楚条约》签订的历史意义。
              (2)据所学知识回答,俄国十月革命对五四运动后的中国留学生(知识分子)产生了什么影响?请指出习主席提及的托尔斯泰最重要的三部长篇代表作,并概括托尔斯泰对俄国文学的影响。
              (3)分别简述20世纪50年代中苏关系“大起大落”给中国带来的主要影响。试举一例中俄两国始创的体现“君子之交”的新型国际关系组织,为什么说该组织的成立是新时期中国外交工作的突出成就?
            • 4. 思想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莫不以教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推崇教化的主要措施及目的。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既然志在“以文化解决政治问题”,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而新文化派在文化和政治之间频繁穿梭时也从未感到有一道界线。对他们来说,文化与政治是一体的。陈独秀1917年写道:“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国体,非将这班反对共和的伦理道德等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得干干净净不可。”他显然将新文化运动看作他所理解的“共和政治”工程的文化方面c另一方面,五四运动也决非一个纯粹的政治运动,它也有自己的文化诉求,只是它的文化诉求对立于新文化运动的文化诉求。
              --摘自《中华读书报》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并从思想文化角度指出新文化运动与五四系动的关系。
                     材料三当代学者罗燕明系统论述了《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的三次结合。他指出第一次
              结合发生在建党前后,表现为《宣言》的价值观与救亡图存运动的结合。第二次结合发生在建党以后的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表现为《宣言》的阶级斗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第三次结合发生在社会义建设时期,表现为生产力观点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的结合,这次结合完成了历史主題的转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
              --李军林《(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十年研究述评》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的结合 理论成果 实践成果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巴黎和会上美国总统威尔逊说:“我们参加世界战争,主要目的就是要维持条约的神圣,中日两国既有一九一五年五月的中日协定于前,又有一九一八年九月二十四日换文于后,英法等国与日本所订的条约又有维持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利和义务之条款。在这种情形下山东问题似无法变更!”
              材料二  1919年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政府代表之一顾维钧说:“中国应该在和会上理直气壮地提出山东问题。不能对英、法报太大的希望,真正可以指望的只有美国的支持。”……顾维钧果断地抛开一切中日密约,阐述了中国对山东的主权:“三千六百万之山东人民,有史以来为中国民族,用中国语言,信奉中国宗教”;感谢日本驱逐德国在山东的势力,但中国不能以“割让中国人民天赋之权利为报酬”,德国也没有将山东“转交他国之权”。
              (1)试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山东问题是怎样产生和发展的?
              (2)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美国政府的态度。巴黎和会上以美国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权益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3)材料二中顾维钧“理直气壮”的理由是什么?他的话反映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一种什么心态?顾维钧从哪些方面阐述了中国对山东的主权?
            • 6. 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说道:“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开启了中国前所未有的社会变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正如梁启超所云:“任凭你像尧舜那样贤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样强暴,像曹操、司马懿那样狡猾,再要想做中国皇帝,乃永远没有人答应。”这无疑是中国政治现代化进程中一个质的飞跃。
              --左玉河《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       材料二  辛亥革命过了七年多,中国便发生了五四运动,这自然不是偶然的。辛亥革命对五四运动有着多方面的深刻影响。
              --金冲及《现在可以更全面评价辛亥革命了》       材料三  1912-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1.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1913年为43448马力,1918年为82 750马力,约增加1倍。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文明的角度分析辛亥革命取得的成果。
              (2)根据材料二,说明辛亥革命对五四运动在思想领域的深刻影响是什么?
              (3)毛泽东同志在1942年关于《如何研究中共党史》的讲话中,指出:“我们研究党史,只从1921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根据材料三,分析毛泽东所持观点的原因。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