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第一条 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第二条 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
              ……
              第五条 乡村农民大会及其选出的委员会,乡村无地少地的农民所组织的贫农团大会及其选出的委员会,区、县、省等级农民代表大会及其选出的委员会为改革土地制度的合法执行机关。
              ……
              第十三条 为贯彻土地改革的实施,对于一切违抗或破坏本法的罪犯,应组织人民法庭予以审判及处分,人民法庭由农民大会或农民代表会所选举及由政府所委派的人员组成之。
              ……
              第十五条 为保证土地改革中一切措施符合于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及意志,政府负责切实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保障农民及其代表有全权得在各种会议上自由批评及弹劾各方各级的一切干部,有全权得在各种相当会议上自由撤换及选举政府及农民团体中的一切干部。
              --引自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1)根据材料,从经济和政治角度概括《中国土地法大纲》所蕴含的民主内涵。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历史作用。
            • 2. 《新全球史》载:“其目的在于确保土地的平均分配,以避免出现类似于汉朝的土地兼并……这项制度根据土地的贫瘠和受地者的需要将土地分配给个人及其家庭。”对这项土地制度的评价正确的是(  )
              A.减少了政府财政收入
              B.导致了自耕农衰退
              C.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D.解决了土地兼并问题
            • 3. 现代中国的城市化发展历程大致分为6个阶段,其中1949-1957年为起步发展阶段.下列与该阶段发展关联最小的因素是(  )
              A.七届二中全会
              B.“一五”计划
              C.工业化政策
              D.土地改革
            • 4. 历史地图往往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对图一到图二的变化,分析错误的是(  )
              A.主要矛盾由阶级矛盾变为民族矛盾
              B.中共军队由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
              C.国共两党的关系由对抗到走向合作
              D.根据地主要分布区域由东南到西北
            •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管子•治国》载:“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管子•治国》记载:“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财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是以先民知众民、强兵、广地、富国之必生于粟也。”管子还认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中国现代最大的问题就是国家“既贫且弱”,人民生活困苦。孙中山说:“……欧美自政治革命而后,人人有自由平等,各得肆力于工商事业,经济进步,机器发明,而生产之力为之大增,得有土地及资本之优势者,悉成暴富,而无土地及资本之人,则转因之谋食日艰。由是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则贫富之阶级日分,而民生之问题起矣。”
              孙中山指出:“我们要解决民生问题,保护本国工业,便先要有政治力量,自己能够来保护工业。”“我们要解决民生问题,如果专从经济范围来着手,一定是解决不通的。要民生问题能够解决得通,便要先从政治上来着手,打破一切不平等的条约。”解决民生问题“如果不用国家的力量来经营,任由中国私人或者外国商人来经营,将来的结果,也不过是私人的资本发达,也要生出大富阶级的不平均。”
              材料三  毛泽东在阐述人民为什么会选择共产党时指出:“领导的阶级和政党,要实现自己对于被领导阶级、阶层、政党和人民团体的领导,必须要……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日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要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到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
              建国初期毛泽东明确指出:“法律是上层建筑,我们的法律是劳动人民制定的,它是维护革命秩序,保护劳动人民利益,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保护生产力的。”他又说:“我们经济建设的中心是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工厂生产,发展对外贸易和发展合作社。”明确指出了未来中国发展经济的道路和方式,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并在党的八大上作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重要任务提出采。
              (1)据材料一,归纳管子思想的特点。
              (2)据材料二和所学,回答孙中山的民生思想提出的背景和基本观点。
              (3)结合材料三和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为解决和改善民生所作成功探索的史实,分析中共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拥护的理由。
            • 6. 有人把我国建国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四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提高土地公有化--给农民土地经营权。对应这种变化的事件顺序是(  )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民公社运动--农业合作化--土地改革
              B.土地改革--人民公社运动--农业合作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运动--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7. 2012年11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带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 “复兴之路”展览现场时,深情阐述“中国梦”。而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早在《观察中国》中写道:“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二是提高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的地位,消除古代旧有的阶级贵贱的社会差别。”以下四项哪些能反映第二种梦想(  )
              ①《天朝田亩制度》
              ②三民主义 
              ③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 
              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 8. 消费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消费的内容、方式和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朱柏庐《朱子家训》
              材料二:消费社会是指……生产和消费都超出了生存必需和生理需求的范围,消费成为社会生活和生产的主导动力和目标的社会发展阶段。……在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英国已经出现了消费社会。
              --李新宽《17世纪末至18世纪中叶英国消费社会的出现》
              材料三:(1920年代)由于普遍推广了分期付款的销售方式,大大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造成市场的虚假繁荣……在这种繁荣下也潜伏着危机。   --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室《世界近代现代史》
              材料四:凡是为了满足你个人和你家庭的切实需要所必须做的,不论什么,都应当尽力去做……现在我们所需要的,不是勒紧裤带过日子,而是要……多买一些东西。   --凯恩斯《预言与劝说》(1931年初版于英国)
              材料五:城市和农村的粮食消费量(1952-1961)(人均公斤)

              --据费正清、罗德里克•麦克法考尔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1949-1965)》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朱柏庐的主张,简要分析这种主张形成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消费社会出现的原因。
              (3)材料三和材料四都与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有关。简要说明它们与经济危机的关系。这两种关系是否形成悖论,简要说明理由。
              (4)材料五中,1952-1957年和1957-1961年中国的粮食消费量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变化的原因。
            • 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第二条 没收地主的土地、耕畜、农具、多余的粮食及其在农村中多余的房屋。
              第十条 所有没收和征收得来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除本法规定收归国家所有者外,均由乡农民协会接收,统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给无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产资料的贫苦农民所有。
              第三十条 土地改革完成后,由人民政府发给土地所有证,并承认一切土地所有者自由经营、买卖及出租其土地的权利。
              --选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材料二 为了获得足够的粮食、棉花、油料等产品,保证城市居民的生活消费和加工企业的原料供应,就要对农副产品实行贸易垄断即统购派购的制度。为了确保在低价统派购的条件下农民仍然能把资源投入到国家工业化所需要的农产品生产中,就要求作出一种强制性的制度安排,使国家能够以行政力量直接控制农业的生产。按照这种逻辑,实行主要农产品的统购统销政策之后,(1953年)农业集体化运动随之开始并不断加速……
              --林毅夫等著《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材料三  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是长期不变的,集体经济要建立生产责任制也是长期不变的。……包干到户这种形式,在一些生产队实行以后,经营方式起了变化,基本上变为分户经营,……社员承包的土地不准买卖,不准出租,不准转让,不准荒废,否则,集体有权收回……前几年国家提高了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并对收购政策作了一些必要的调整,农民从中得到很大好处。……要教育农民顾全大局,保证按规定质量完成农副产品交售任务,支援工业、城市和出口,力争为国家建设多做贡献。
              --中共中央1982年1月1日转发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材料四  每一次土地制度的变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乃至国民经济产生着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胡元坤著《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研究》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建国初期我国农村土地有制的主要变化。
              (2)据材料二,国家对农业进行的“强制性的制度安排”主要指什么?其着眼点是什么?
              (3)材料一、三所反映的土地政策有何异同?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中国家对农业有什么调整?
              (4)依据上述材料中农村土地制度的三次变迁,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四的观点。
              (要求:观点理解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