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孙中山提出:按照“人类生活的程度,在文明生活进化中可以分作三级。第一级是需要。人 生不得需要,固然不能生活,就是所得的需要不满足,也是不能充分生活,可说是半死半活。所以第一级的需要,是人类的生活不可少的”。第二级叫作“安适”,第三级是“奢侈”。材料 体现出孙中山(  )
              A.遵守社会发展的规律
              B.以进化论思想指导革命
              C.追求民生的政治理想
              D.民生史观脱离大众需求
            • 2. 孙中山说:“专制时代,人民之精神与身体皆受桎梏,而不能解放。故虽有为国民利害着想,献身以谋革命者,国民不惟不知助之,且从而非笑与漠视之,此事之必然者也。”这反映了孙中山(  )
              A.推崇民有民治民享
              B.主张推翻专制统治
              C.倡导进行社会革命
              D.重视国民思想启蒙
            • 3. 康有为说:“人道……自族制而为部落,而成国家,由国家而成大统;由独人而渐立酋长,由酋长而渐正君臣,由君主而渐至立宪,由立宪而渐至共和;……盖自据乱进而升平,升平进为太平,因革有由,验之万国,莫不同风。”这体现了康有为(  )
              A.民主共和是终极目标
              B.坚持进化论的历史观
              C.借古讽今的宣传策略
              D.主张建立君主立宪制
            • 4. 民国元年三月十一日(即1912年3月)公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共有七章。其中第一章《总纲》规定: 中华民国由中华人民组织之;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领土为二十二行省、内外蒙古、西藏、青海;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这些规定(  )
              A.完全照搬美国1787年宪法
              B.体现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
              C.体现了孙中山的民权思想
              D.反映了全体中国人的民主要求
            • 5. 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
              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
              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 6. 1901年,梁启超在《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文中指出:“两平等者相遇,无所谓权力,道理即权力:两不平等者相遇,无所谓道理, 权力即道理也”。梁启超意在(  )
              A.说明国际社会中没有道理可讲
              B.阐释道理是平等与权力的基础
              C.激发国民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
              D.强调民族平等有利于世界进步
            • 7. 有史家评论道:“须知那个时候的中国,要在充斥封建主义旧文化的天地里容纳若干资本主义的新文化,除了‘中体西用’还不可能提出更好的宗旨来。”此观点强调了“中体西用”(  )
              A.是理想的救国方案
              B.容纳资本主义的新文化
              C.符合了当时的国情
              D.充斥封建主义的旧文化
            • 8. 梁启超1902年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中写道:“齐,海国也。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海权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出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梁启超首次提出的“中华民族”概念很快被时人所接受和使用。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背景是(  )
              A.“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B.中国人民与西方列强的矛盾成为最主要矛盾
              C.“西学东渐”使中国民族意识觉醒
              D.孙中山提出的三民主义政治纲领的广泛传播中国
            • 9. 张之洞在《劝学篇》序言中写道:“图救时者言新学,虑害道者守旧学,莫衷一是。旧者因噎而废食,新者歧多而羊亡。旧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不知通则无应敌制变之术,不知本则有非薄名教之心。夫如是,则旧者愈病新,新者愈厌旧,交相为瘸。”书中《会同》篇写到:“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据此分析张之洞(  )
              A.认为保守派守旧误国
              B.认为维新派数典忘祖
              C.调和新旧两派、中西之学
              D.主张“思想要旧,器物要新”
            • 10.

              历史学家徐中约认为,近代中国历史的特征并不是一种对西方的被动反应,而是一场中国人应对内外挑战的主动奋斗,力图使之从一个落后的儒家普世帝国转变为一个在国际大家庭中拥有正当席位的近代民族国家。这种见解

              A.抹杀了近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反侵略求独立的反抗史
              B.避免了仅仅使用“外因”来解释中国近代史的变迁
              C.夸大了近代中国人民主动融人世界潮流的奋斗精神
              D.批评了部分历史学家不顾事实崇洋媚外的治史态度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