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史学界认为:“任何文化都由外在物质、中间理论与制度、内部心态三个层次构成的有机体。当两种文化接触时,首先容易相互发现的,是外在的物质层面;习之既久,渐可认识中间的理论和制度;最后方能体味各自的核心即心态层面。”近代前期中国人对西方的认识正是走过了这样的历程。
              根据所学知识回答:
              (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物质层面、制度层面与心态层面”各指什么历史事件?(3分)
              (2)“心态层面”的主要内容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4分)
              (3)有人说:孙中山是中国的伏尔泰,大东亚地区的杰斐逊。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孙中山在中国近代思想发展方面的主要贡献是什么?(4分)你认为孙中山对中国历史发展还作出了哪些历史性的贡献?(3分)
            • 2.
              下列近代中国社会思潮兴起的先后顺序是
              ①“主之君,立宪公之民;家全国,立宪公全国”
              ②“中华(民国)立国,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人道之大经。政体虽更,民彝无改”
              ③“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
              ④“西人专恃其枪炮轮船之精利,故能横行于中土,中国向用之器械,不敌彼等,是以受制于西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④②③①        D.④①②③
            • 3.
              (26分)近代以来,中学与西学、传统与现代的碰撞和斗争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变化一 从“夷务”到“洋务”
              传统文化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周围各国如“夷”,即未开化的野人,必须向中国臣服。资本主义列强刚刚闯进中国时,中国沿用了“夷”的称呼,如“英夷”、“法夷”等。推而广之,凡是和外国事务有关的交涉,也统统称为“夷务”。19世纪60年代起,“天朝”与“夷”的对称变为“中国”与“西洋各国”“泰西各国”的对称,“夷务”也就演变为“洋务”。
              (1)依据材料分析,清政府的世界意识和外交理念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
              变化二 从“淫巧”到“长技”
              鸦片战争以前,人们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多半投以鄙视的目光,当时一般人视之为“奇技淫巧”,皆“耻言西学,有谈者则诋为汉奸,不齿士类。”19世纪40—60年代,先是一些有识之士提出“尽转外国之长技为中国之长技”,随之掀起了学习西学、翻译西书的浪潮。
              (2)人们对西学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使人们态度变化的原因。(8分)
              变化三 从“臣民”到“国民”
              19世纪的报刊、揭帖中,对民众多以“臣民”“子民”相称。进入20世纪,“国民”“权力”话语逐渐取代了“臣民”“子民”话语。
              (3)结合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20年的重大历史事件,分析这一变化的原因。(6分)
              (4)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指出上述三个变化反映的近代前期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2分)全球史观认为,自19世纪中期开始,中国与世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概括指出上述三个变化与“世界潮流”的关系。(6分)
            • 4.
              1903年有人指出:“选官之祈以神,断案之祈以神……以重要家国大事而轻付虚空无凭,泥塑木雕之一掷,迂愚如斯。”这反映作者
              A.抨击迷信思想B.痛斥君主专制
              C.批判宗法制度D.回击复古逆流
            • 5.
              二十世纪初,《浙江潮》载文《民族主义论》有“三十年来之制造派,十年来之变法派,五年来之自由民主派”之说。这一说法反映了当时中国
              A.政党力量多元化B.政权更替频 C.社会思潮演进加快 D.民主革命进程加速
            • 6.
              (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文化的传播是双向的,指的是两种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交往,但是在一定时期内,总是表现为比较高级的文化处于传播的主导地位,而比较低级的文化则主要处于吸收的他位。总的来说,文化的传播呈现出多方向、多层次的特点,在方向上同时并行,在层次上相互交错。由于吸收文化的区域基于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政治、思想条件,不同的阶级、集团和派别对于外来文化不同要素的需求有着轻重缓急的不同,这就使得文化传播的方向和层次不可能绝然齐头并进,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阶级或阶层,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吸收的文化元素,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新、演变、递嬗,于是构成了文化传播与吸收中的时间与层次序列。在一般情况下,对外来文化的选择与吸收,遵循着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轨迹,近代中国对西方文化的吸收,正经历了从技术层次到思想层次,进而又推进到政治层次的发展过程。
              ——王翔《论中国近代化的三个层次》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简要评析材料中关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
              (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 7.
              (3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是时(战国),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充分利用土地的教令)。以为地方百里,提封(国内)九万顷,除山泽、邑居参分(三分)去一,为田六百万亩。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不勤则损亦如之。地方百里之增减,辄为粟百八十万石矣。又曰:籴(买卖粮食)甚贵伤民(士、工、商),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善为国者,使民毋伤而农益劝……是故善平籴者……使民适足,贾平则止。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行之魏国,国以富强。
              ——(东汉)班固《汉书·食货志》
              (1)概括材料一中李悝的思想主张和实践效果,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主张出现的社会背景。(9分)
              材料二 “中国但有开花大炮、轮船两样,西人即可敛手。”后又曰:“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  
              ——李鸿章
              “其(李鸿章)于西国所以富强之原,茫乎未有闻焉,以为吾中国之政教文物风俗,无一不优于他国,所不及者惟枪耳炮耳船耳铁路耳机器耳,……吾故曰:李之受病,在不学无术。故曰:为时势所造之英雄,非造时势之英雄也。”  
              ——梁启超《李鸿章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李鸿章洋务思想的转变与实践。梁启超为什么说李鸿章“为时势所造之英雄,非造时势之英雄也。”?(11分)
              材料三 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所长米哈伊尔·季塔连科认为,中国改革开放留下“三大经验”:第一条经验是,中国领导人在改革开放之前进行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准备工作,……第二条经验是,所有改革开放政策的制定都以中国特殊国情为基础,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改革,不像俄罗斯照搬西方经济教条;第三条经验是,政府推广政策时采取“循序渐进”的做法,……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所说中国“改革开放之前进行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准备工作”是什么?并说明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是如何“循序渐进”的?(10分)
            • 8. 民国期间,一位诗人写下了这样的挽联:“假冒共和虚名,别具肺肠同路易;倘讲君臣大义,有何面目见德宗?”这副挽联写的是 
              [     ]

              A.蒋介石
              B.李鸿章
              C.慈禧太后
              D.袁世凯
            • 9. 20世纪20年代,经历了晚清以来历次改革、革命的梁启超在《新民说》中指出:“所谓新民者,必非如心醉西风者流,蔑弃吾数千年之道德学术风俗以求伍于他人。亦非如墨守故纸者流,谓仅抱此数千年之道德学术风俗,遂足以立于大地也。”上述论断表明此时的梁启超 ①不赞同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 ②反对因循守旧,固定中国的传统文化
              ③主张把中西文化进行有机的结合以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④已转变为马克思主义者
              [     ]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10.  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总统后发布《通令尊崇孔圣文》中指出:“天生孔子为万世师表……所谓反之人心而安,放之四海而皆准者。”这表明其根本目的是
              [     ]

              A.压制民主科学思想  
              B.恢复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
              C.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D.为复辟帝制做舆论准备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