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材料一  
              ……明神宗时,吕坤在奏疏中说:“洮兰之间小民,织造贩货以糊口,……弃业桑农者数百万人,提花染色,日夜无休。”……杭州人张瀚的祖先,成化末年有织机一张,从事纺织,所织布精良,“每一下机,人争鬻之”,因此获利甚多。后来织机发展到二十余张,“家业大饶”,成为雇佣“机工”的“机户”了。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频繁来上海的外国商船  

              材料三

              1863年上海洪盛机器碾米厂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明清时期出现的新经济现象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产生的主要经济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历史现象?它与材料三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说明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变化对中国政治产生了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史实反映了中国社会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在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能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底之觉悟,盖犹在倘恍迷离之境。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2:受制于“皇帝制度”两千年,是这个民族不能逃避的命运。中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许多问题,比如“德先生”“赛先生”迟迟不能落脚,比如公民意识、规则意识、宽容意识的缺乏,比如“熟人社会”,比如“守旧症”、“非我症”、“不合作症”、“麻痹症”,其根源都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夏商周时代或者更远的尧舜禹。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国文化转型的艰难。

              ——张宏杰《中国皇帝的五种命运》序

              (1)材料1中,陈独秀认为“西洋文明输入吾国”后,国人的“觉悟”经历了哪三个阶段?其实践和结果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思想三方面分析近代中国文化转型难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大背景下,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转型呈现出“传统文化现代化,西方文化本土化”的趋向。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自耕农是农业社会中的主要劳动者,“稳定小农”是中国历代王朝实现长治久安的关键。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自然经济确立,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自耕农民的处境是: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改。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
              材料二 建国初,人民政府发起土地改革运动,平均分配土地,一家一户的自耕农经济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不久,多数农民满足于“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图景,生产积极性下降。1952年对山西49村农民的调查,有10780亩土地被卖出;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农村的调查,有12.52%的农户出租土地;1952年对山西祁县的调查,在2486户农民中,放高利贷的有20户。
              材料三 1978年12月,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18户农民摁血手印,签“生死契约”:“我们分田到户,家家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全年上交的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杀头也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
              (1)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小农经济的特点及成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在建国初期稳定的社会条件下,自耕农自身发展出现了哪些新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导致中国自耕农经济在19世纪中期开始迅速解体和最终解体的原因分别是什么?新时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可以说是“现代的自耕农经济”,与传统的自耕农经济在生产资料方面有何本质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明清时期,农耕文明高度发展,鸦片战争以后,传统的小农经济开始衰退、解体,中国近代经济出现了新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7鸦片战争前中国农村的家庭纺织业

              材料二 对于殖民主义的作用,马克思说过:“……要完成双重的使命:一个是破坏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重建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马克思《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

              请回答:
              (1)图7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农村生产方式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鸦片战争后它的命运出现了怎样的改变?改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经济状况,说明马克思的上述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中国经济融人世界市场,由被动到主动,经历了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就以澳门——果阿(印度地名)——里斯本的贸易而论……从澳门运往果阿,其中数量最大的是生丝,1580——1590年从澳门运往果阿的生丝为3000担,价值白银24万两,利润达36万两……从果阿运回澳门的商品……以白银为大宗。这些白银是墨西哥和秘鲁出产的。
              ——樊树志《国史概要》

              (1)材料一中的“丝、银贸易”反映了世界经济的什么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松江)纺织不止村落,虽城中亦然……里媪(年老的妇女)晨抱纱入市,易木棉以归,明旦复抱纱以出,无顷刻间歇。
              ——《华亭县志·风俗》

              材料三 近日洋布大行,价才当梭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
              ——包世臣《安昊四种》

              (2)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经济领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成为最流行的口号……对那些富裕的居民来说,中国入世的好处随处可见:进口的奔驰更加便宜,沃尔玛的商品更加丰富……但也并非都是赢家,农产品进口关税减低,许多农民的生计变得艰难……
              (3)为实现“市场经济”“与国际接轨”,中国进行了怎样的努力?据材料四,概括人世对中国产生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近代以来,上海见证了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海开埠后“布大行,价才当梭布(土布)三分之一。吾村专以纺织为业,近闻已无纱可纺。松、太布市,消减大半”……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中国丝、茶的出口额迅速增长。茶的出口由1843年的1300多万斤增加到1855年的8400万斤;丝的出口从1843年的1000多包增加到1855年的56000多包。由于丝、茶等农产品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摘编自李侃等《中国近代史》

              (1)材料一反映出中国经济出现了什么新变化?这一变化对中国经济结构有何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1866年,方举赞在上海创办发昌机器厂。三年后,仿洋商企业用车床生产,由一个手工锻铁作坊转化为近代企业……1872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轮船招商局,主要从事客运和漕运等运输业务。
              (2)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经济结构发生了进一步的变化。请依据材料二加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1955年12月以后,上海郊区农村基本实现农业合作化,城市手工业合作化迅速发展,私立医院、学校先后改为公立;许多工商业者纷纷申请合营,对此,上海市工商联主委盛丕华挥毫写下一首诗:“二千代表递申请,十万企业尽合营,街街巷巷飘红旗,家家户户贴双喜。”
              (3)材料三反映出建国初期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图一为上海市粮票(1955年起发行至1993年停止流通)。图二为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该公司创立于1984年11月18日,是新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上市公司。

              图一

              图二

              (4)由发行粮票到发行股票反映出中国的经济体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茶叶是中国对世界的重要贡献,并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主题一 茶叶与中国古代经济
              茶叶产于我国南方。唐朝后期,有人记述说:“古人亦饮茶耳,但不如今人溺之甚,穷日尽夜,殆成风俗,始自中地,流于塞外,往年回鹘(唐朝后期北方少数民族)入朝,大驱名马市茶而归。”
              (1)阅读材料,概括其中反映的有关茶的发展史实。结合所学,指出唐朝茶业发展的经济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二 茶叶与世界贸易
              17世纪初,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最早从事茶叶贸易,不久在法、英等国都出现了中国茶。18世纪末,输入荷兰、英国和法国的中国茶,除本国消费外,还流通到西北欧与美洲殖民地。有的城市还形成了国际茶叶市场。18世纪英国东印度公司逐步垄断了中英茶叶贸易。1760——1833年间,输入英国的中国茶叶价值,由80多万两增至560多万两白银,茶叶占中国出口总值的比例一般在80%以上。19世纪40年代以前,中国茶叶一直独占世界市场。1835年,英国人首次将中国茶引种到印度,此后印度茶园面积不断扩大。1889年,输入英国的印度茶首次超过中国茶。
              (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概括中国茶叶在18世纪世界贸易中发挥的作用。分析19世纪英国茶叶贸易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三 茶叶与美国革命
              1773年,英国颁布法令,允许东印度公司在美洲以低于走私茶叶50%的价格销售,并明令禁止莫属北美殖民地人民贩卖茶叶。殖民地人民认为自由比喝便宜茶更重要。各殖民地纷纷召集会议,抵制英国的法令。1773年12月,波士顿人登上茶船,把价值15000英镑的茶叶倒入大海。
              (3)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分析茶叶成为北美殖民地和英国矛盾焦点的原因及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主题四 茶叶与民族企业

              “张一元”大事年表

              (4)阅读上表,结合所学,划分“张一元”企业发展的历史阶段。并任选其中一个阶段,分析这一阶段内中国的相关经济状况。(要求:材料运用充分,言之成理,符合企业自身发展规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根据相关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的武力胁迫下,清政府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放了多处通商口岸,图9表示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分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启了民族独立和富强的新时代。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从实际出发,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综合国力不断增强。

              (1)根据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开放的通商口岸的地理分布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令中国虽与欧洲各国立约通商,开埠互市,然只见彼邦商船源源而来。今日开海上某埠头,明日开内地某口岸。一国争,诸国蚁附;一国至,诸国蜂从。滨海七省,浸成洋商世界;沿江五省,又任洋舶纵横。
              ——郑观应《盛世危言》

              上海在鸦片战争前是清朝一千三百多个县中的一个普通县城,1843年被辟为通商口岸。据《上海县续志》记载。光绪年间,“上海介四通八达之交,海禁大开,轮轨辐辏,竞成中国第一繁盛商埠”。
              (2)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通商口岸的开放对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双重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天仙配》是黄梅戏的一个优秀剧目。其中的男女主人公董永和七仙女唱到: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此不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你耕田来我织布,我挑水来你浇园。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回答下列问题:
              (1)这段歌词反映了中国古代自耕农经济的主要经营方式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自耕农经济在古代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歌词中描述了一幅相对安定的生活情景图,这种生活情景对后来中国古代历史发展有何不利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自耕农经济在19世纪中期开始走向解体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最终解体是何时?最终解体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新时期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也可以说是“现代的自耕农经济”。它与传统的自耕农经济在生产资料方面有何本质区别?“现代的自耕农经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行”或“行会”始见于唐、宋代以后,随着民营手工业的进一步发展,行会有了比较广泛的发展。宋代,各行业都有行的组织,而“行”的众多也必然导致同行业组织——行会较多。但作为民营手工业经济组织形式其发展不快,且没有完全的独立性,在经济领域中还经常受到官府的许多干预。传统行会的功能与作用,主要体现在限制招收和使用帮工的数目,限制作坊开设地点和数目,规定手工业产品的规格、价格和原料的分配,规定统一的工资水平等。由于行会介入生产经营活动,使生产经营的风险得以分担。时至明清时期,行会已较为普及,由于自身具有组织上的封闭性、业务上的垄断性和技术上的保守性,其在经济方面所产生的多重作用与影响更是令人注目。
              ——摘编自范巧《对唐宋行会制度的性质界定》

              材料二 行会进入中国近代以后开始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一部分固守陈规陋俗的行会因此而衰落;另一部分行会则被动或主动地顺应时代进行变革,如上海、汉口、广州、天津等外贸中心城市的传统行会,取消了原来对生产经营的诸多限制,主要对本行业的生产经营进行了道德约束。同时,随着一些新兴的外贸行业的产生发展,还出现了新的行会,如上海的洋布公所、洋油杂货公所、震巽木商公所(洋木业)、集义公所(进口海产业),汉口的西皮杂货公会、洋广杂货公所等。
              ——摘编自朱英《中国传统行会在近代的发展演变》

              (1)宋代以后行会的发展与民营手工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民营手工业发展的有利商业环境,结合材料一分析古代行会产生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中国行会在性质和范围上发生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