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节选)第二次工业革命大事记
              1866年德国工程师西门子制成发电机 
              1870年比利时格拉姆发明电动机
              1875年法国第一座发电厂在巴黎建成
              1876年美国贝尔发明电话机
              1879年德国发明世界上第一台电机机车
              1879年美国电气设备工厂生产了价值190万美元的产品
              1882年美国爱迪生在纽约市建成第一座中心发电厂
              1890年美国电气设备工厂生产了2180万美元的产品
               
              1902年美国已有发电厂3621座,装机容量为121.2万千瓦
               
              1907年德国23.3万家机器动力企业中,使用电动机的企业有7.1万家,总马力达到190万以上,居各种动力之首,占动力总数的30.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电力工业诞生的意义。美国、德国在电力工业中的成就折射出两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的领先地位,结合所学知识,从国际关系的角度分析这一领先地位所产生的影响。
                 材料二  与世界有电的历史几乎同步,1879年中国上海公共租界点亮了第一盏电灯,随后1882年由英国商人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家公用电业公司一上海电气公司。
              随着八国联军的入侵,上海、汉口、天津、广州、北京,以及东北等租界相继开办了一些以解决照明为主的公用电业。同年,华裔商人成立广州电灯公司,开始了民族资本创办电力的历史。1904年比利时商人与北洋军阀政府在天津签约成立了电车、电灯公司,并于1906年开始了中国交流电的历史。到1911年,全国发电装机容量才有2.7万kw,有电的地方仅是上海、广州、北京、香港等中心城市和租界内,中国电力工业处于刚刚起步的幼芽状态。
              (2)综合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电力工业起步的社会背景和中国电力工业的特点。并指出我国电力工业兴起的意义。
            • 2. 1932年11月,国民政府成立“国防设计委员会”(后改为“资源委员会”),下设“计划部”,并制定了《重工业建设五年计划》.该计划要求3年内投资27120万元,在湘、鄂、赣一带建立一个国有化重工业区,兴建冶金、燃料、化学、机械、电气等30余个国有化大中型厂矿,奠定中国重工业基础,并适应国防建设的需要.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A.旧本侵略中国的形势推动
              B.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工业结构和产业分布格局
              C.借鉴了苏联的计划经济
              D.推动了西部开发
            •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1901年到1907年,张謇先后创办了19个企业单位,初步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大生资本集团。发展民族近代工业需要科学技术,这又促使张謇热衷于兴办新式学堂,创办了南通大学,在外地还先后参与或协办了复旦大学、吴淞中国公学、南京高等师范、河海工程学校等大专学院……
              --摘自《中国近代工商人物志》
                  材料二
                  1911年的革命推翻了清朝,但是多种意义上看,对于中国文明的更为重要的转折发生在1905年。那一年举行了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即使是慈禧太后最为顽固的谋臣们也不能不看出,中国的困境已经不能再科举所考察的儒家学术中找到解决的办法了。事实上,科举考试的废除标志着中国维持了近2500年的一个文明模式的废气。
              --[美]皮特•N•斯特恩斯等著《全球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大生纱厂等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社会背景。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废除科举制度对中国近代文明所起的推动作用。
            • 4. 清末立宪派代表人物张謇创办大生纱厂以后,附近各县因棉纱供应方便,土布业因之获得很大发展,盛极一时。这说明(  )
              A.洋务运动有利于经济发展
              B.洋务企业有利于抵制侵略
              C.君主立宪有利于社会进步
              D.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 5. 农工商部向各省发出长篇通告,提出欧战正是“工商业发达之转机”,公布《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该材料说明(  )
              A.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B.糖类、棉毛织物等行业发展迅速
              C.民国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D.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
            • 6.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特征是(  )
              A.在中国社会经济中逐步占统治地位
              B.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性
              C.受到帝国主义势力的排挤
              D.受到封建势力的控制
            • 7.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有“民本”而无“民主”的思想元素。“民主”作为现代文明的一种具有普遍性的原则,是从西方输入的。中国人接受和传播“民主”,最初也是把它说成与“三代法度”相符。与“君主”掺和在一起,视为“君民共主”甚至“为民做主”。
              --摘自马克矗主编《世界文明史》(下)
              材料二  19世纪40年代林则徐主编的《四洲志》和魏源的《海国图志》最早着墨于西方的议会制度。宪法思想的传入却略晚。国人对宪政思想的理解首先从议会制度起步,而不识宪法,大概是因为议院为具象,较易认识,而宪法抽象,较难认识;更因为宪法较之议会对,君权具有一种根本大法的约束,更强调“主权在民”、“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据考,在1895年之前,还绝少有人提出宪法问题。1898年,康有为在上光绪帝第五书中明确提出:“自兹国事村国会议行”,“采择万国律例,定宪法公私之分”。
              --摘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中国人对民主的认识及其成因。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895年前后中国人对宪法态度的变化及原因。
            • 8. “1914年2月,农工商部公布了《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商品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此后,农工商总部多次发出训令,要求所有公共机关的日用消耗品一律专购国货。”从中可获取的准确信息不包括(  )
              A.政府倡导使用国货
              B.政府实施有利于发展民族经济的政策
              C.民众抵制洋货
              D.政府重视发展轻工业
            • 9. 1937年、1942年国民政府统治区重工业状况:1937年占工厂总数比例为18%,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为4.4%,占工人比例为7.3%;1942年占工厂总数比例为58%,占工业资本总额比例为78%,占工人比例为49%.上述各种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民族资本家实施“实业救国”
              B.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民族企业内迁和实行战时体制
              D.美英等国全力支援中国抗日战争
            • 10. 1904~1907年中国兴起了一个兴办实业的新浪潮,有人描述当时的情景说:“相信能认购一股就等于收回一份利权,于是争相认购股份,引起了全国到处创办股份、合伙或独资经营的新企业。”以上材料说明这次兴办实业的浪潮(  )
              A.欧洲列强放宽了对中国经济侵略是主要原因
              B.原因是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C.与中国人民挽救民族危机相联系,带有爱国的性质
              D.是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政策的结果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