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自古以来,中外城市经历了不同的时代变迁。城市化问题是影响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之一。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方学者比较中世纪的中国和西方的城市后认为:中国城市处于朝廷行政官僚的控制之下,城市在司法审判上表现出随意性。相比之下,欧洲的城市则更为自治和独立。大多数城市都有宪章和民法法典保护公民的法律权利。欧洲城市中的商业影响也要强大得多。而中国城市工商业中,国家起了主导作用,诸如国家制铁厂和皇家陶瓷厂(官窑),食盐贸易的许可证制度等等。
              --A.麦迪森《中国经济的长期表现》
                  材料二  近代中国出现的新兴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香港、青岛等长期为列强占据;上海、天津、汉口等被辟为通商口岸,出现了畸形繁荣的商业区;近代工矿企业和商业的发展,推动了唐山、无锡等城市的兴起;郑州、石家庄等因地处铁路枢纽得到较大的发展。……帝国主义的商品冲击了农村手工业,制造了众多的游民无产者。……而新式工厂发展滞后……“中国工业发达愈慢,吸收游民无产者的能力愈小。”
              --摘编自周谷城《现代中国社会变迁概论》等
                  材料三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从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叶,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长20%上升至51%.约克郡的城镇数量由1801年的15个增长到1891年的63个。从1820年到1830年,曼彻斯特,伯明翰等主要工业城市的人口增长达40%以上,是增长最快的10年。
              ---摘编自阿萨•勃里格斯《英国社会发史》等 
                  材料四  城市的水泥丛林使人疏离了自然的美好;城市的废气、噪音和污水侵蚀了人的健康;城市的尔虞我诈污染了人的心灵……所有这些沉重的代价,只不过为我们换来了表面上看似富足一点的物质生活而已。
              (1)根据材料一分别概括中世纪的中国与西欧城市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新兴城市的特点。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英两国城市发展差异很大的原因。
              (3)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人类城市化进程的利与弊。
            • 2. 依据材料,回答问题。
                  一战期间,中国的民族工业得到了一个发展的机会,但好景不长。有人对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分析如下:
              表现说明
              有利因素列强忙于一战,放松对中国的侵略由于一战爆发,西方各国不可能继续向中国大量输出商品,从而有利于民族工业市场的拓展,
              临时政府颁布一系列鼓励民族工业发展的法令措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一战期间,日本妄图独霸中国,加大对中国侵略,激起各地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的热情,有利于民族工业发展。
              不利因素自然经济的抵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国内市场狭小。
              曰本对华侵略加剧-战期间,日本加大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不利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请依据以上表格,找出此时民族工业发展的另外两个有利和两个不利条件,并加以说明。
            • 3. 危机一词,含有险境和机会并存的意思。某种意义上,改革就是倒逼促进的,危机成为改革的催化剂。面对社会巨变、社会危机,应当审时度势,坚持合乎潮流的制度创新,化解危机,促进社会转型,实现民族振兴。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秦国在春秋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于关东的齐、楚、燕、赵、魏、韩这六个大国。其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和赋税改革,都比关东各国晚了很久。如鲁国“初税亩”是在公元前594年,秦国的“初租禾”是在公元前408年,落后186年……。
              战国时期,随着锋利的铁制兵器和强弩的发明,骑兵和野战取代了车阵战,军队主力由大量的农民取代了少量的“国人”,战争的领导权由拥有专门知识的将军和兵法家取代了国君或卿大夫。秦国为首的国王任命官吏去管理新征服的土地,为了吸引农民参战,出现了“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一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根据刘建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十六讲》和《史记•商君列传》等选编
              (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战争促进了秦国哪些制度变革?产生了哪些重大的政治影响。
              材料二罗斯福“新政”是在大危机威胁美国的形势下,用常规疗法再也不能奏效,而被迫采用了试验性疗法,以保证资本主义的稳定与发展。……“新政”作为挽救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的救急药方,其直接效果虽不十分显著,但却留下了深远的影响。-摘自吴于厘济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篇》
              (2)你怎样理解材料二中提出的“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材料三:中国进口贸易激增,从1926年的17亿多元增加到1932年的22亿元。出口却大大下降,由1929年的将近16亿元降到1932年的7亿多元。1932年入超增加到8.6亿元,比1926年增加了114.6%.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投资在1930年到1936年的6年中,平均每年增加1.33亿美元。……1936年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为55.46亿元(不包括东北地 区在内),其中外国资本所占比重由20年代的51.6下降为35.3%;本国资本由20年代的48.4%上升为64.7%,其中官僚资本比重由26%上升为35.9%;民族资本主义资本比重由22.5%上升为28.8%.-摘编自《中国经济史论坛》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1936年中国经济所面临的背景和发展状况。说明1936年民族工业获得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 4. 民族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一大主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尽扫专制之流毒,确定共和,普利民生;以达革命之宗旨,完国民之志愿。个人不可太过自由,国家要得完全自由。到了国家能够行动自由,中国便是强盛的国家,要把我们国家的自由恢复起来,就要集合自由成一个很坚固的团体,中国国家自由了,中国民族才真能自由。我们实行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的时候,须同时想法子改良社会经济组织。一一《孙中山文集》(1)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主要思想观点。
              材料二 193 3年《东方杂志》第30卷第1号封面以“梦想中的未来中国是怎样的”为题,开辟“新年的梦想”专栏,刊出142人的244个“梦想”,据统计,就地域看,上海78人,南京1 7人,北平12人,杭州8人,广州4人,天津,济南、安庆各2人,徐州、西安……南洋、日本各1人,未详5人,就职业看,编辑,作家39人,大学教授38人、记者12人、教育家9人,艺术家3人,学生3人、律师1人,官吏1 2人,职员4人、实业家3人,银行家2人,读者自发来稿1 3人,未详3人。就梦想统计看,“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现代化国家”梦名列前茅,小部分是恶梦。一一(据范岱年《三十年代的中国梦》)(2)为什么说《东方杂志》进行的“梦想”调查对于了解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中国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社会主义大同世界”梦和“现代化国家”梦名列前茅,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任选其中一个梦想来概括分析其必然性。
              材料三  毛泽东指出:“没有独立、自由、民主和统一,不可能建设真正大规模的工业,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人民的福利,便没有国家的富强。”
              (3)中国共产党自诞生日起,便“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概括中国共产党为实现民族复兴所作的贡献。
            •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法者,治之端也;君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荀子•君道》
              元世祖忽必烈曾经说:“中书省是朕的左手,枢密院是朕的右手,御史台是用来医朕两只手的。”
              --叶士奇《草木子》
              材料二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当立法权和行政权集中在同一个人或同一个机关之手,自由便不复存在了。如果司法权不同立法权和行政权分立,自由也就不存在了。如果同一个人或是由重要人物、贵族或平民组成的同一个机关行使这三种权力,即制定法律权、执行公共决议权和裁判私人犯罪或争讼权,则一切便都完了。--摘编自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材料三  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中认为,中国近代国家有四个特点:……(三)尊法律、重制度,而不偏赖人伦道德以为治。(四)扩充人民之参政权利。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治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治国的基本原则,简析其对西方社会发展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治国思想形成的原因。
            •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  1872年,西门子向中国提供指针式电报机。这标志着中国现代化电信事业的开端。1879年,西门子接到一笔来自中国政府的照明设备订单。西门子提供了一台10马力的蒸汽发电机,用于上海港的照明,大大提高了港口的工作效率。
              1899年西门子在北京建造了中国第一家发电厂,为城区照明以及电车轨道提供电力,成为中国发电行业的先驱。1899年,西门子在北京建造了中国最早的有轨电车,俗称“铛铛车”,连接郊区的马家堡火车站与永定门,是当时世界上最快的交通工具之一。
              1903年西门子为青岛啤酒厂提供一台电机,这台电机几乎没有出现过故障,直到1995年新设备投产后才光荣退休。
              1912年,西门子在云南省的云南湖畔建成了中国第一座大型水力发电站。
              1921年,西门子开始在山东省枣庄市实施中兴煤矿公司的电气化工程,该工程被称为中国第一个现代化采矿工程。
              从1949年到70年代初的时间里,西门子对中国的出口额低得可怜,其中大部分产品是医疗器械。西门子同香港贸易公司--捷成洋行开展合作,由捷成负责在中国市场分销西门子的产品。
              1979年,西门子向宝山钢铁厂提供了冷轧自动化系统。
              1984年,西门子为中国建设了第一条高压直流输电线。这条输电线可以将1200兆瓦的电力从位于长江中游的葛洲坝水电站输送到远在千里之外的上海市。
              2001年1月,包括西门子在内的德国财团获得了一份订单,建设连接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和市区的世界上第一条商业化高速磁悬浮铁路。
              2002年,西门子将世界先进的双源炫速CT引入中国,为患者提供更细致的呵护。
              2004年3月,西门子获得上海振华港机有限公司总价为2800万欧元的单个项目合同,包括PLC控制和人机界面、AFE驱动装置、主电机及相关传感器。
              2008年,西门子将先进的燃煤发电技术,助力上海高桥第三发电厂,大幅度提高燃煤效率,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为世界燃煤行业竖起“中国标杆”。
              2010年,西门子为上海世博会“中国馆”提供配电、照明、楼宇及安防等方面的节能解决方案,以及先进科技,用心诠释“绿色世博”。
              --摘自《140年•西门子携手中国》《南风窗》2012年第19期
              (1)根据材料归纳西门子公司与中国经济交往的主要阶段特征,并分别说明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概括西门子公司与中国经济交往的特点。
              (3)结合近现代西门子公司与中国经济联系的相关史实,谈谈应该如何加强中外经济文化交往?
            • 7. 材料一  辛亥革命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政府经济立法奠定了经济基础,同时,北洋政府也迫切需要制订适当的经济政策、法规以应对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国之初,建设法制国家成为民族资产阶级普遍的政治理念,他们寻求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  的经济利益成为经济立法的题中之义。……此时国内法政学校纷纷出现,法律书籍大量面世,依法治国思潮一时不可遏止。
              --《论北洋政府之经济立法》材料二  据统计,1912-1913年间,北京政府颁布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86项之多。这些法规和政策对整个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解除限制、鼓励、扶植等作用。
              --《论北洋政府之经济立法》(1)据材料一,简要分析北京政府进行经济立法的背景。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北京政府进行经济立法的主要意义。
            • 8.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从1901年到1907年,张謇先后创办了19个企业单位,初步形成了一个颇具规模的大生资本集团。
              发展民族近代工业需要科学技术,这又促使张謇热衷于兴办新式学堂(创办了南通大学),在外地还先后参与或协办了复旦学院、吴淞中国公学、南京高等师范、河海工程学校等大专院校。
              张謇对社会教育也比较重视,1905年在通州建立了国内第一所博物苑(馆)还陆续创办了图书馆、更俗剧场、伶工学社、盲哑学校等。更俗剧场是新式建筑,舞台上除演员别无闲杂人员出现,台下禁止吐瓜子壳和乱扔果皮,确实起来移风易俗作用。
              --《中国近代工商人物志》第一册
                  材料二  就今日而言,建设工业,实为要图,即以纺织一业而论,吾国人口四万万,只有纱绽(应为“锭”)二百万枚,较诸欧美各国人口与纱绽之比例,我国现有之纱绽,实不能供国民之需求;惟其如此,是以他国在吾国设厂,以遂其经济侵略之野心,而使我纺织业受重大之打击。纱布为人生必需之品,乃至仰给他人,痛心之事,无逾于此。
              --荣宗敬《振兴实业发展经济以惠民生计划》
                  材料三  归根到底,在近代中国决定和承担近代化任务的主要载体都是中国的资产阶级。
              --林家有《孙中山的革命观--兼论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张謇对推动中国近代社会进步所做出的历史贡献。
              (2)据材料二,指出荣氏兄弟投资实业的基本出发点,这反映了中国当时流行的什么思潮?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方面论证材料三的观点。
              (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80字左右)
            • 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是在一个极其艰难的历史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对其在近代中国的历史地位问题,史学界多有研究。其中有观点认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铺设了道路,对近代中国历史和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见图)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关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历史地位的观点。
              (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角度广泛,史论结合。)
            •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如表所示
              时间王韬的主要活动
              1849年受英国传教士邀请,入英人所办墨海书馆工作
              1862年因上书太平天国一事被清廷发现并追缉,在英国驻沪领事帮助下逃亡香港。滞港期间,协助英华书院将十三经译为英文,兼任香港《华字日报》主笔
              1867年漫游法英等国,应邀前往牛津大学、爱丁堡大学作学术演讲
              1874年在香港集资创办《循环日报》,评论时政
              1879年应日人邀请,前往日本考察四个月,写成《扶桑游记》
              1886年主持上海格致书院,推行西式教学
              1894年孙中山拜见王韬,王韬为孙中山修改《上李傅相(李鸿章)书》
              (1)据材料一,说明王韬生活的时代背景并概括其主要贡献。
              材料二  由本以治末,洋务之纲领也。欲明洋务必自此始。--王韬《弢园文录外编》
              (2)概括材料二观点并作简要评价。
              材料三  论者徒夸其水师之练习,营务之整顿,火器之精良,铁甲战舰之纵横无敌,为足见其强;工作之众盛,煤铁之充足,商贾之转输负贩及于远近,为足见其富,遂以为立国之基在此,不知此乃其富强之末,而非其富强之本也!英国之所恃者,在上下之情通,君民之分亲,本固邦宁,虽久不变。--王韬《纪英国政治》
              (3)与材料二相比,材料三中王韬的思想发生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一,指出其原因。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