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其著述的《全球通史》中写道“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第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第一次大革命”指的是什么,就其“百代都行秦政制”而言,这次革命对后世产生了最为深远影响的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推动“第二次大革命”到来之前,中国人民在探索救亡振兴之路上的主要实践有哪些?这次革命“揖美追欧,旧邦新造”,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次大革命”后,新中国为实现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创立了哪些基本的政治制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为实现工业化,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一个国家的工业化不是先前工业化国家的足迹(西欧中心主义),而是走它自己的时代的道路。……熊彼特把以纺织工业为主导的英国产业革命结束在1842 年,而把自此至1897年作为”。由于这两个年份恰好是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西方拼命地向中国推销纺织品和鸦片,而中国人向西方寻求的却是如当时洋务派所说的”。这些新式产业的出现自然是西方文明冲击的结果,但是,……却不是西方的意思。
               ——吴承明《中国近代经济史若干问题思考--沉沦观和近代化》

               材料二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100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材料三   经过对建国50 多年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和对世界经济发展认识的深化,以2000 年10 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形成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基本思路和方针政策,完成了关于工业化认识上的转变。中共十六大将“新型工业化”道路正式概括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
              ——《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与实践》 

              材料四  海峡西岸经济区,简称“海西”。她以福州、厦门为中心,以闽东南地区为主体,北起浙江温州,南至广东汕头,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衔接,依托沿海核心区福州、厦门、泉州、温州、汕头五大中心城市,是一个不同于行政区划的具有地缘经济利益的区域经济共同体。如下图:
                海西战略规划图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化兴起的时代背景。与西方工业化发展历程相比,这一时期中国工业化发展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工业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与20 世纪50 年代相比,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工业化道路的认识有何变化?(不得照抄原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福州和厦门成为海西建设中心的有利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一般认为,西学东渐是指西方学术思想和文明成果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在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这种潮流不断加强,期间涌现了许多代表性人物,例如下列几位人物。
              ①——《海国图志》一书的作者
              ②——创办江南制造总局
              ③——著有《新学伪经考》
              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⑤——《新青年》的创办者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以上五位代表人物代表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五个派别。在下面横线上填上所代表的派别。编号②__________________;编号③______________;编号④__________________。(2) 分别概述编号①③④所代表派别在“西学东渐”过程中的主要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编号②③④⑤所代表派别分别进行了怎样的社会实践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据材料暗藏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先进的中国向西方学习过程中呈现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一、禁庙宇寺观。既成者还其俗,焚其书,改其室为礼拜堂,籍其资为医院等院。此为拯民出於迷昧之途,入於尤明之国也。
              二、禁演戏修台建醮。先化其心之惑,使伊所签助者,转助医院、四民院、学馆等,乃有益於民生实事。

              ——《资政新篇》


              材料二


              同文馆旧址


              万木草堂


              材料三 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各国大学,哲学之唯心论与唯物论,文学、美术之理想派与写实派,计学之干涉论与放任论,伦理学之动机论与功利论,宇宙论之乐天派与厌世派,常樊然并屿其中,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

              ——蔡元培《<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洪仁玕的主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与所学知识,同文馆与万木草堂在办学目的上有何不同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概括蔡元培的办学理念,并分析该办学理念在当时的积极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就上述教育思想或办学理念,任选一例,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角度分析这一教育思想或办学理念提出的时代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西学东渐与近代中国
              晚清的西学东渐其实质是由模糊到清晰,由表及里地追求民主和科学的过程,这是由当时社会形势发展所决定的,同时又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依据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 6.
              阅读下列大事年表,回答问题。
              中国近代前期大事年表
              1856年,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1860年,洋务运动开始,开启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民族危机空前加深
              1895年,康有为发起“公车上书”,维新变法运动开始
              1900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渊
              1901年,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做出了制度变革的尝试
              1911年,……
              1915年,新文化运动开始,“民主”与“科学”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1)根据上下文,将大事年表中省略的内容补充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上述年表中存在因果关系的两组大事,并简述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大事年表反映了中国现代化进程具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煤炭在工业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到18世纪,木材一直是最主要的燃料,巨大的木材消耗使森林锐减,引起木材严重短缺。但西欧大量的煤炭资源都储藏在英国,且储藏在水路交通方便、毗邻商业中心和熟练工人密集的地方。储藏集中以及必要挖掘技术的具备,使煤炭成为木材的替代品。煤炭资源的优势支持了不断扩大的铁器制造和蒸汽机的应用。在这一点上,英国的经验与中国有明显区别。中国的地理因素阻碍了从木材到煤炭的早期转变,因为中国的主要产煤带在西北地区,离最有经济潜力的长江三角洲相距甚远。

              ——本特利《新全球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煤炭在英国工业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具体体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煤炭在同一时期的中国没能扮演类似角色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洋务派开办军事工业,加之外资工业扩大,煤炭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进口量迅速扩大,供求关系紧张,价格昂贵,成为洋务军事工业的一大经济负担。1867年,曾国藩向清廷提出:“挖煤一事,借外国开挖之器,兴中国永远之利,似尚可试办。”l872年,李鸿章进一步强调若能自开煤矿,则“洋煤不阻自绝,船、厂亦应用不穷”,与塞满卮、求富强“殊有关系”。l874年,李鸿章、沈葆桢重提“开采煤矿,以济军需”。l875年,清廷放弃开采煤矿的禁令,允许试办机器采煤业。于是,出现了兴办民族煤矿企业的热潮。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分析当时兴办煤矿企业热潮出现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80年代末,张之洞谋划在湖北建立铁厂,他认为,若铁厂设于大冶,“厂在省外,实缺大员,无一能到厂者。岁糜巨款,谁其信之?若设在省(汉阳),则督、抚、司、道皆可常往阅视,局务皆可与闻”。

              ——《张文襄公全集》


              (3)据材料二并结合时代背景,概括说明“督、抚、司、道皆可常往阅视”会对铁厂发展带来什么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四 1875——1884年洋务派创办煤矿企业状况


              ——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第三卷“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4)根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企业的经营状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以世界眼光观察与理解下列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注意:1.必须联系世界史内容论述。2.应突出一个方面或主题,并涉及本题提供的所有材料,不要泛泛而谈。3.观点明确,史实详略以说明观点为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19世纪中期,中国开始遭遇前所未有的“千年变局”。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史学家陈旭麓认为:“民族的反思,是在遭遇极大的困难中产生的。一百数十年来,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反思是在鸦片战争后,渐知诸事不如人,只有学习西方。第二次则是反思何以学了西方仍然失败”。
              (1)近代中华民族“遭遇的极大困难”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要概括19世纪中华民族两次反思的实践及对中国历史进程的积极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中国和日本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和欧美军事力量的碰撞显示出农业社会在军事上要远远弱于工业化国家。他们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以解决因国内不满和外国入侵给他们带来的统治危机。
              ——摘编自《新全球史》

              (1)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分别面临怎样的“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两国分别启动了什么“改革计划”?两国在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方面有什么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材料二 缔约国双方保证共同尽力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以期制止日本或其他直接间接在侵略行为上与日本相勾结的任何国家之重新侵略与破坏和平。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其盟国的侵略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国另一方即尽其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
              ——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材料三 缔约双方将扩大和加深军事领域的信任措施,以加强各自的安全,巩固地区及国际稳定。……缔约双方将本着武器和武装力量合理足够的原则,努力确保本国的安全。……缔约双方根据有关协定进行的军事和军技合作不针对第三国。
              ——2001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2)材料反映出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处理与苏联、俄罗斯关系上发生了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是在怎样的国际形势下签订的?其内容体现了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哪些基本方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