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图反映的是20世纪初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状况,该状况主要体现了

                      

              A.清朝政府全盘引进西方技术
              B.中国交通近代化与西方同步
              C.国人无法接受西方先进技术
              D.西方文明影响近代中国社会
            • 2.

              轮船、火车等交通工其传人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延缓了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B.促进了人人口流动与信息交流
              C.推动了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
              D.客观上推动了近代化
            • 3.

              甘地和孙中山是近代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先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在经济和工业生活中严重地背离了经济自给自足。假如我们不曾引进外国的产品,那么今天,印度将满地流淌着牛奶和蜂蜜。……西方民众正在唯物(物质)主义这个魔鬼和怪物的铁蹄下呻吟。他们道德的发展已经落后。今天,他们用英镑、先令和便士来衡量他们的进步。

              ——1916年12月甘地在阿拉哈巴德“经济学协会”上的演说

              材料二  1937年,中国铁路总长21761千米,其中由南京国民政府控制的占52.5%,其余为日、英、法等列强资本所控制。


              1937年中国主要铁路示意图






              材料三  孙中山非常重视铁路建设。他指出:“今日者,强邻环视,我国若不急急将铁道修成,则俄人必欲夺我蒙古铁道路线……英人必欲夺我西藏铁道路线……铁道为人所夺,国即为人瓜分。”在《建国方略》中,孙中山设计了中国铁路建设的总体方案,其中对西藏、青海、新疆等地区,规划了包括16条线路的“高原铁路系统”。他认为,此区域农产最富、牧场最美、矿产丰富,于此兴建铁路,即使工程浩大,亦当有良好回报。

              ——摘自《孙中山全集》第二、六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甘地为什么要“诅咒西方文明”?为何有人称甘地为“群众性民族解放运动的叛徒”?

              (2)根据材料二及图示,概括抗日战争前中国铁路建设的主要特征

              (3)根据材料三,概括孙中山规划“高原铁路系统”的战略意图。

            • 4.

              叶圣陶说:“坐过火车的人,才懂得航船行的慢的真意味。”“一包花生米,三个铜子白酒,得这么一点儿醉意,横下来呼呼一觉,待船家喊醒时,就跨上埠头,其不爽快而有味!”下列关于“真意味”的说法最准确的是

              A.反对使用现在交通工具
              B.享受火车出行的便捷
              C.怀念传统生活的闲适
              D.排斥近代西方文明
            • 5.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清时期,形成了一个积累大量财富的商人群体——淮扬盐商。康乾年间,“奢靡风习创于盐商,而操他业以致富者群慕效之”,扬州地区物质繁荣、名流荟萃,周边乃至全国都追慕扬州,以至“作事轩昂,向曰‘扬气’……尽事奢华也”。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二天津通商后不出十年,租界里中国人的时髦打扮已变成“短衫窄裤,头戴小草帽,口衔烟卷,时辰表链,特挂胸前”。甲午战争前,即便是内地甚至某些乡村,日用洋货也有所流行,洋货成为某些人生活的必需品,原先的“扬气”“今则竟曰‘洋气’了”。

              ——摘编自孙燕京《晚清社会风尚研究》

              材料三20世纪末,中国百姓生活中,电话从“摇着打”到“走着打”,汽车从奢侈品到代步工具。世界名牌服饰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可供选择的服饰多了,将服饰产品打造成国内甚至国际品牌,成了众多服饰厂家的经营诉求。世界服装艺术中的中国元素也得到更多体现。

              ——摘编自严昌洪《20世纪中国社会生活变迁史》等

              (1)阅读材料一,回答何谓“扬气”。它的出现对思想观念有何影响?

              (2)材料二中的“洋气”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从“扬气”变为“洋气”的原因。

              (3)对比材料二与材料三,分析中国人在对外态度上有何进步。

              (4)综上,你认为影响社会生活风尚的因素有哪些?

            • 6.

              交通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程。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的进步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有

              ①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和生活方式          ②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 

              ③增强了中国同世界的联系                ④阻碍了中国近代经济的发展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 7.

              根据相关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中国铁路发展概况表

              铁路线

              开通公里

              完成年份

              修建国家

              地位

              唐山—胥各庄

              9.7

              1881

              中国

              自办第一条

              满洲里—绥芬河

              1463.8

              1903

              俄国

               

              哈尔滨—大连

              946.5

              1903

              俄国

               

              北京---张家口

              200

              1909

              中国

              中国人设计

              北京—沈阳

              859

              1912

              英国

               

              北京—汉口

              1306

              1905

              比利时

              南北大动脉

              天津—浦口

              1107

              1912

              英国+德国

              南北大动脉

              昆明—河口

              469

              1910

              法国

              西部第一条

              材料二:1937年,中国铁路总长21761千米,其中由南京国民政府控制的占52.5%。

              材料三:孙中山非常重视铁路建设。他指出:“今日者,强邻环视,我国若不急急将铁道修成,则俄人必欲夺我蒙古铁道路线……英人必欲夺我西藏铁道路线……铁道为人所夺,国即为人瓜分。”在《建国方略》中,孙中山设计了中国铁路建设的总体方案,其中对西藏、青海、新疆等地区,规划了包括16条线路的“高原铁路系统”。他认为,此区域农产最富、牧场最美、矿产丰富,于此兴建铁路,即使工程浩大,亦当有良好回报。

              ------摘自《孙中山全集》第二、六卷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近代中国铁路建设的主要特征。分析抗日战争前中国铁路较快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简析孙中山规划“高原铁路系统”的战略意图。列举三项我国“一五”计划期间与西藏有关的交通建设主要成就。

            • 8.

              20世纪初,上海出现了有轨电车。当时的上海人力车夫组织起来反对电车抢了他们的生意,并运来大量石子泥块,放入轨道槽中,以阻止电车通行,电车公司派人与人力车夫调解,又被打伤。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有轨电车是西方侵略中国的工具
              B.西方近代科技被国人逐步接受
              C.近代城市生活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D.上海市民反对在市政中应用近代科技
            • 9.

              下图为引进于日本的人力车,困车身一律漆成黄色,故又名黄包车。在上个世纪20、30年代的上海,有五六万辆黄包车在城市中来往穿梭,数量远远超过汽车。材料主要反映出

              A.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比较缓慢
              B.中国交通的近代化已初具规模
              C.近代的交通呈现半殖民地色彩
              D.上海社会保留森严的等级制度
            • 10.

              近代中国道路同行规则是源于英法联军在中国制定并实行的《租借规程》中载明的条文:车辆通行时必须靠路左。1945年左右,蒋介石政府迫于美国的压力,把靠左通行改为靠右通行,并特地发布了近代中国第一部交通规则《城市交通规则》。这在本质上说明近代中国

              A.被动学习西方文明
              B.交通的发展带有殖民主义色彩
              C.交通规则最早出现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D.交通工具发生根本变化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