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早在1874年,法国人米拉在中国引进了日本人力车,车身一律漆成黄色,故又名黄包车。直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它的数量超过汽车,穿梭于大衢小巷。材料反映出:

              A.黄包车较大提升了市民生活水平
              B.黄包车促进了中国交通的近代化
              C.日本对华经济侵略始于明治维新
              D.近代中国的交通业发展比较缓慢
            • 2.

              20世纪初,上海出现了有轨电车。当时的上海人力车夫组织起来反对电车抢了他们的生意,并运来大量石子泥块,放入轨道槽中,以阻止电车通行,电车公司派人与人力车夫调解,又被打伤。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有轨电车是西方侵略中国的工具
              B.西方近代科技被国人逐步接受
              C.近代城市生活受到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
              D.上海市民反对在市政中应用近代科技
            • 3.

              从19世纪末自行车从西方传入中国,成为宫廷贵族的玩具;到20世纪60、70年代自行车和缝纫机、手表一起成为年轻人结婚必备的三大件;再到80年代,自行车逐渐成为中国人最重要、最普及的代步工具;如今自行车不再仅仅是一种普通的交通工具,也是人们健身、休闲的好方式。自行车命运的变迁不能说明(    )

              A.中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
              B.人民生活水平的稳步提高
              C.中国自行车工业世界领先
              D.人们环保、健身意识的增强
            • 4.

              徐志摩在一首诗中写道:“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叶道水,一条桥,一枝橹声。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诗人在这首诗中描写的交通工具应该是(   )

              A.公共汽车
              B.飞机
              C.火车
              D.轮船
            • 5.

              在高中学习阶段,历史老师指导同学们结合课本知识,以“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主题,开展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 

              小雯同学首先结合课题,从学校图书馆和网上收集到了两组相关图片。

              材料一



              小华同学对陆路交通工具的变迁情有独钟,也将收集到的图片和文字材料与大家共享。

              材料二


              材料三 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1)材料一中两组图片反映了社会生活变迁的哪两个方面?小雯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采用了什么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2)观察材料二,与传统交通工具相比,近代新式交通工具有什么进步之处?


              (3)根据材料三,归纳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

            • 6.

              一般认为史学研究分为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和历史解释等环节。下列表格的形成属于史学研究的上海外白马渡桥通行的交通工具变化表

              年份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自行车

              摩托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

              6984

              544

              9

              11

              0

              0

              0

              0

              0

              1926

              14600

              0

              0

              0

              3459

              194

              3764

              172

              922

              注:1889年数字系3天平均所得,1926年数字则是2天平均所得

              A.问题形成
              B.史料收集
              C.史料整理
              D.历史解释
            • 7.

              1924年印度诗人泰戈尔来华讲学,林徽因和徐志摩陪同翻译。在上海,泰戈尔可能会看到的社会现象有(  )

              ①公共汽车的运行              ②民众观赏电视节目《吉檀迦利》 

              ③自由恋爱成为一种时尚        ④改良旗袍成为新潮女性的日常着装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④
            • 8.

              下图是1909年《民权画报》刊载的讽刺漫画。该漫画

              A.表达向西方学习的愿望
              B.庆祝中国跨入铁路时代
              C.揭露列强对中国铁路主权的控制
              D.反映西方国家对中华文明的认同
            • 9.

              1908年3月5日,上海开出了英国人投资的第一列有轨电车。但据当时报纸记载:乃因欧化初来,风气未开,一般市民疑神疑鬼,怕上车触电多不敢坐。这主要说明(  )

              A.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传人中国
              B.近代中国极力抵制西方工业文明
              C.上海受西方工业文明的影响最深
              D.落后思想不利于先进文明的传播
            • 10.

              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张贴了沪上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包括“凡马车及轿子必需于路上左侧行走”,“凡小车必由左边往来,唯不许走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这说明

              A.租界当局拥有制定交通规则的权力
              B.交通规则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C.上海交通领域出现了最新科技成果
              D.上海交通开始与西方近代文明接轨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