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1884年,福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短时间里同步变动的现象。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A.电报业
              B.大众报业
              C.铁路交通业
              D.轮船航运业
            • 2.

              1844年5月24日,莫尔斯在华盛顿国会大厦里,向巴尔的摩发出了“上帝干了些什么”一语----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份电报。那么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及地方是(   )

              A.1877年台湾
              B.1906年北京
              C.1877年福建
              D.1906年上海
            • 3.

              近代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是(    )

              A.京张铁路
              B.紫光阁铁路
              C.京广铁路
              D.京沪铁路
            • 4.

              下列有关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社会现象,体现出社会进步的是

              A.“马车专门为游览观光而发”
              B.“坐电车男女可以杂坐,不以为嫌”
              C.“人力车夫讨厌马车”
              D.“对超越洋人马车的华人马车,按违章处理”
            • 5.

              “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缗尾。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该诗歌吟咏的新事物是(   )

              A.电话
              B.电子邮件
              C.邮寄信件
              D.电报
            • 6.

              清朝著名诗人、外交大家黄遵宪曾作诗曰:“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这是在描写 (  )

              A.火车
              B.电车
              C.电报
              D.电话
            • 7.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给人的突出印象一是洋,二是奇,三是妙。当时有人是这样描写上海的奇与妙的:“西域移来不夜城,自来火较月光明。居人不信金吾禁,路上徘徊听五更。”“东西遥隔语言通,此器名称德律风,沪上巨商装设广,几如面话一堂中”材料中的“奇”与“妙”所指的事物反映了

              A.高架铁路的建立
              B.水运事业的发展
              C.电力与通讯事业的发展
              D.化学工业的进步
            • 8.

              1872年,上海公共租界当局张贴了沪上第一张交通告示,内容包括“凡马车及轿子必需于路上左侧行走”“凡小车必友左边往来,唯不许走路旁相近之路中心行走”“凡马车于十字路口必得走慢”等等。这说明(  )

              A.当时租界的交通规则由上海地方当局制定
              B.汽车在中国已经出现
              C.交通规则呈现中西合璧的特征
              D.近代交通文明开始在上海逐步确立
            • 9.

              下面是一幅反映城市生活的漫画,从图中可以得到的信息有

              ①公交车是人们普遍使用的交通工具 

              ②表达了对农民工阶层的关注

              ③交通工具的发展拉近了人们的距离

              ④批判了歧视劳动人民的观念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 10.

              近代以来,火车等交通工具传入中国,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促进了人口流动和信息交流
              B.客观上有利于中国近代化进程
              C.便利了列强侵略势力的扩展
              D.减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进程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