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在某中学的“上海乡土史”课程上,老师要求学生按指定材料(见下表)确定一研究主题。以下切合材料的主题是
              材料
              (1)1869年发昌机器厂建立
              (2)1873年轮船招商局成立
              (3)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4)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

              [     ]

              A.上海工业化一瞥
              B.改革开放在上海
              C.上海,中国现代化的缩影
              D.上海,红色的摇篮
            • 2. 清朝末年,面对清王朝的日益衰败,有人预测,他必将被一个新的王朝所取代。但历史的车论并未重蹈王朝循环的覆辙。
              请回答:
              (1)哪些因素导致了取代清王朝的是一个民主共和国而非封建王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取代清王朝的民主共和过和以往封建王朝的根本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其原因之一是
              [     ]

              A.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中华实业团等各种发展实业的团体纷纷涌现
              C.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的推动
              D.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4. 甲午年状元张謇被甲午战争的败局震惊,毅然挂冠从商。此举表明他
              (1)把救亡图强作为时代的使命(2)视创办实业作为救国之要途
              (3)用实际行动来批判科举制度(4)认为经济是政治改革的基础
              [     ]

              A.(1)(2)
              B.(1)(3)
              C.(2)(3)
              D.(3)(4)
            • 5. 下图所示是民国九年的一则报纸广告。作为直接证据,它可以用于研究

              [     ]

              A、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B、实业救国的思潮
              C、工人阶级的诞生
              D、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 6. 以世界眼光观察与理解下列材料,自拟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注意:1.必须联系世界史内容论述。2.应突出一个方面或主题,并涉及本题提供的所有材料,不要泛泛而谈。3.观点明确,史实详略以说明观点为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鸦片战争后,中国在沦为半殖民地的同时也开始了近代化的历程。概括指出在19世纪中叶至1919年的近代化历程中,中国在政治制度、生产方式、社会阶级构成以及教育、科技诸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19世纪中期,中日两国相继走上近代化道路;而在甲午战争中,中国却败于日本。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为了劝阻西方列强以“修约”为借口要挟中国,清政府聘用卸任美国驻华公使蒲安臣率使团于1868年2月至1870年10月访问了欧美11个国家。该使团以记名海关道志刚、礼部郎中孙家谷为办理中外交涉事务大臣,英国使馆翻译柏卓安、法籍海关税务司德善为左右协理。经蒲安臣使团交涉,美、英等国表示对华将采取“节制和温和”的政策。志刚等人还记载了出访的行程和外国的风土人情。使团回国以后,由于人微言轻,对政府决策没有产生什么影响。
              1871年12月至1873年9月,日本政府为了修改不平等条约、“求知识于世界”,派岩仓使节团访问欧美12个国家。该使团以右大臣岩仓具视为特命全权大使,参议木户孝九、大藏卿大久保利通、工部大辅伊藤博文、外务少辅山口尚方为副使。岩仓使节团在修约方面虽然没有取得进展,却考察了政府机构、议会、法院、公司、交易所、工厂、矿山、港口、农牧场、兵营、学校、报社和福利设施,从各个方面加深了对西方近代文明的认识和理解。
              ——摘编自王绍坊《中国外交史》、伊文成等主编《明治维新史》等

              (1)中日两国使团的出使目的、成员组成有何不同?由此分析两国统治集团对近代化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两国使团出访的史实,运用所学知识,比较这一时期中日两国近代化的主要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20世纪初开始在上海、无锡等地投资实业的民族资本家荣宗敬、荣德生兄弟,被称为“面粉大王”与“纺织巨子”。据统计,至1936年,荣家企业年产面粉1694万袋,约占当时全国(东北地区除外)总产量的27%,拥有粉磨机347台,占全国总数的28%;荣家企拥有纱绽57万枚,织布机5300台,均约占当时全国(东北地区除外)华商棉纺业总数的21%。
              ——据《荣家企业史料》

              材料二 就今日而言,建设工业,实为要图,即以纺织一业而论,吾国人口四万万,只有纱绽二百万枚,较诸欧美各国人口与纱绽之比例,我国现有之纱绽,实不能供国民之需求;惟其如此,是以他国在吾国设厂,以遂其经济侵略之野心,而使我纺织业受重大之打击。纱布为人生必需之品,乃至仰给他人,痛心之事,无逾于此。
              ——荣宗敬:《振兴实业发展经济以惠民生计划》

              材料三 1938年2月荣宗敬在香港病逝。有报纸载文称,荣氏兄弟“对于中国经济,已有甚大之贡献;其小则使无锡成为江苏省次于上海之工业区;大则促使内地农产资源之开发。复由其本身经验,深知教育之重要,在无锡本乡创办小学、中学,以至大学,为所办事业及社会培育人材,尤为难能可贵。”数日后该报又称,“荣宗敬兴办实业,历数十年,功效昭著,民生利赖;是次日军侵入淞沪,复能不受威胁,避地远引,志节凛然,尤堪嘉尚。”
              ——据1938年2月11日、18日《新闻报》

              回答:
              荣氏兄弟投资实业的基本出发点是什么?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荣家企业起到了什么积极作用?荣氏兄弟还有什么其他值得肯定的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期)是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一直处于不发达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是在辛亥革命之后才得到蓬勃发展的。
              ——(法)白吉尔:《中国资产阶级的黄金时代(1911——1937)》

              材料二 当美、英和其他工业国家失去一切秩序感和平衡感,忙于采取各种补救办法和应急措施以应付危机时,中国在1929年后仍然能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美)费正清等编:《剑桥中华民国史》下卷

              材料三
              100元法币购买力图示


              ——(美)伊佩霞:《剑桥插图中国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的状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1927——1937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态势,并分析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对中国民族工业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945——1949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处于怎样的境地?参考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国民政府政策措施的角度,简述导致民族工业处于这一境地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