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著名学者钱乘旦主编的《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中写道:我们很容易看到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抗拒”与“接受”间剧烈的冲突,……在这两种显而易见的立场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因此是“反现代化”(“反现代化”并不反对现代化)。……问题的复杂性还表现在“现代化”和“反现代化”有可能同时存在,两个相反的运动在同一过程中出现。
              请回答:
              (1)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中国经济、政治、思想现代化取得了重大成果,主要有哪些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观点,你认为19世纪中后期,中国“反现代化”运动的典型事例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这场“反现代化”运动对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的影响,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请任选以下若干角度:运动的指导思想、结局、经济和思想影响,结合材料简要说明你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是现代化的全球扩张阶段,中国与日本同属非西方文明,对于现代化这种“舶来品”的抗拒是难免的,这也是很多非西方国家出现的普遍现象。但在不断抗拒、不断遭受挫折以后,两国一个是采用现代化的手段来继续对抗现代化的目标,一个是改变态度转而接受现代化。
              ——刘金源《关于中国洋务运动与日本明治维新的认识》

              材料二 小约瑟夫·奈将综合国力等同于国家实力,认为一国实力的标准分为硬实力和软实力两种形态。硬实力是指支配性的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软实力是指吸取性的实力,和硬实力具有同样的重要性,它包括国家凝聚力、文化被普遍接受的程度和参与国际机构程度。其中“经济与政治制度的发展尤为重要,它影响着国家的社会结构和战略地位,是一个国家强大和兴盛的主要动力。”
              ——刘金源《综合国力与大国崛起》

              请回答:
              (1)你认为19世纪中叶中国的现代化道路符合材料一中的哪种观点?试结合史实加以阐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在19世纪中期是如何通过“经济与政治制度的发展促成国家强大和兴盛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19世纪中叶英、日两国完成现代化的途径有何不同?造成其不同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1861年以后,武汉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证据有
               
              ①中国第一个近代化工业
               
              ②“天堑变通途”
               
              ③辛亥“红楼”
               
              ④江南制造总局
              [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 4. 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日,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致力于引进西方科学技术,但没有越过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秩序,现代化努力步履维艰。资产阶级维新派力图对封建专制政治进行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良,在封建顽固势力反击下,冰消瓦解。但它们为现代化留下虽然菲薄却极其宝贵的基础……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主要是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又接受了西方政治观念的留学生和新式知识分子。没有早期现代化,就没有这些社会力量的汇合,辛亥革命发动和展开都是不可能的。
              ——李文海、颜军《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材料二 孙中山第一个提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并在《建国方略》等著作中,擘画了建设现代化中国的初步蓝图。无论是提出“建设是革命的唯一目的”,还是表明欲赶超西方经济发达国家,都应该实行“开放主义”。这说明孙中山及其建国理念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初绘了蓝图。所以说,辛亥革命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契机。
              ——新华社评论《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

              材料三 孙中山先生逝世后,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孙中山先生的遗志,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开展了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开拓前进,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中国的面貌发生了举世瞩目的深刻变化。
              ——胡锦涛在孙中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早期现代化”为辛亥革命准备的经济、政治、思想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辛亥革命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提供的契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共产党人对孙中山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与发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在洋务运动中教育领域呈现出一番新景象。对此评价正确的是
              ①传播西方科学知识、培养实用型人才②加速了旧教育体制解体
              ③奉行“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构架④中国近代高等教育诞生



              [     ]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 6. 日本福泽谕吉的《文明论概略》就社会转型的问题说:“汲取欧洲文明,必须先其难者而后其易者,首先变革人心,然后改变政令,最后达到有形的物质。按照这个顺序做,虽然有困难,但是没有真正的障碍,可以顺利达到目的。倘若次序颠倒,看似容易,实则不通。”与此相比,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     ]

            A.正好相反
            B.完全相同
            C.部分相似
            D.三者同步
          • 7. 历史学家指出:中国人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与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意识。在这种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意识指导下出现的最早的实践活动是
            [     ]

            A.洋务运动
            B.民族工业兴起
            C.戊戌变法
            D.辛亥革命
          • 8. 某学校历史探究小组找到下列一组图片,该小组成员为它们确立的主题中,最恰当的是

            图一 洋务派创办的汉阳铁厂

            图二 张謇创办的大生纱厂

            图三 新中国制造的第一批飞机

            [     ]

            A.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
            B.中国工业化的曲折发展历程
            C.民族资产阶级探索强国之路
            D.中国军事工业的产生和发展
          • 9. 有史学家曾评论道“曾国藩是封建传统的忠实捍卫者。然而恰恰从他身上开始了传统的裂口。”下列可为此说提供史实依据的是
            [     ]

            A.首派幼童赴美留学
            B.筹建轮船招商局
            C.创办了京师同文馆
            D.开设发昌机器厂
          •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四十年来中国大事,几无一不与李鸿章有关系。……吾以为李鸿章所以不能为非常之英雄者。李鸿章不识国民之原理,不通世界之大势,不知政治之本原,当此十九世纪竞争进化之世,而惟弥缝补苴,偷一时之安,不务扩养国民实力,置其国于威德完盛之域,而仅摭拾泰西皮毛,汲流忘源,遂乃自足……非不尽瘁,庸有济乎?……李鸿章晚年之著著失败,皆由于是。……固不能为李鸿章一人咎也。而况乎其所遭遇,又并其所志而不能尽行哉?吾故曰:敬李之才,惜李之识,而悲李之遇也。
            材料二 虽然,天下人云者,常人居其千百,而非常人不得其一,以常人而论非常人,鸟见其可?故誉满天下,未必不为乡愿;谤满天下,未必不为伟人。语曰:盖棺论定。吾见有盖棺后数十年数百年,而论犹未定者矣。各是其所是,非其所非,论人者将鸟从而鉴之。
            ——材料一、二均摘编自梁启超《李鸿章传》

            (1)结合所学知识,论证作者“敬李之才,惜李之识,而悲李之遇”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人们对历史人物评价的相关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