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历史一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利玛窦(1552-1610),出生于意大利马切拉塔城,在罗马学习法律,并加入耶稣会。万历10年(1582年)来到广东肇庆传教。1583,建立第一所天主教堂。他修改教规,默认中国人对祖先的崇拜,以圣经附会四书五经。他在广东端州、韶州先后滞留15年,埋首钻研儒家经典,乃至过目不忘,令士子们大为惊讶,称他为“西儒利氏”。在士大夫怂恿下,利玛窦从广东经江西到南京,万历二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一日(1601年1月24日)到达北京,通过太监把圣经、圣像、十字架、自鸣钟(时钟)、《坤舆万国全图》送给明神宗……其教徒队伍迅速扩大,1603年500人,1608年2000人,其中包括了当时有名的开明人士徐光启、李之藻、杨
              廷钧、翟太素。
              --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利玛窦到中国传教并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利玛窦传教的历史贡献。
            • 2.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利玛窦于1552年出生于意大利,九岁时进入耶稣会学校学习。十六岁时到罗马学习法律,十九岁时加入耶稣会,继续在耶稣会举办的学校学习哲学和神学。并师从著名数学家丁先生学习天算,二十五岁时参加一个学术中心,二十六岁时乘船前往东方传教,并于1582年8月抵达澳门,从此,他便在中国传教、工作和生活,足迹踏遍中国南北,于1610年死于北京。
                 利玛窦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直接的知识,是第一个直接掌握中国语文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对中国的科学技术也表示称赞,对中医也很感兴趣。同时,他第一次正式向中国介绍了大量的宗教和科学技术知识。
                 利玛窦对明末官僚体制的臃肿无能和吏治败坏,也有详细的描写。他说:“大臣们作威作福达到这种地步,以致简直没有一个人可以说自己的财产是安全的,人人整天提心吊胆,唯恐受到诬告而被剥夺自己所有的一切。”“有时候,被告送给大臣一笔巨款,就可以违反法律和正义而得活命。”……而利玛窦和其他传教士正是通过向皇帝、大臣和大吏们赠送礼品才逐渐取得立足之地的。
              --摘编自《<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译者序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利玛窦来中国传教,并且长期在中国停留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利玛窦对中国官场情况的描写。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情况
              地理学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
              数学利玛窦、徐光启合译《几何原理》
              物理机械工程邓玉函、王徽译绘《远西奇器说》
              天文历算邓玉函、徐光启编订《崇祯历书》
              水利技术汤若望、徐光启合译《泰西水法》
              欧洲古典哲学李之藻、傅汎际合译《谈天》(亚里士多德)
              建筑教堂、圆明园
              (注:利玛窦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同时也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二  中国近代以后西学东渐的概况
              鸦片战争以后林则徐雇人翻译《四国志》《各国律例》魏源编写《海国图志》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上海同文馆(均为清政府所办李善兰翻译《方圆阐幽》、《垛积比类》
              徐寿翻译《化学鉴原》华蘅芳翻译《地学浅识》
              徐建寅翻译《声学》《电学》
              甲午战争后马君武翻译《卢梭民约论》(即《社会契约论》杨廷栋翻译《万法精理》(孟德斯鸠)
              民国以后陈独秀翻译《现代文明史》(法国薛纽伯著)胡适翻译《最后一课》(都德著)、《弑父之仇》(莫泊桑著)
              比较材料一、二,提取中国明末清初到近代西学东渐的变化发展的两项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 4. 《四库全书总目》说:“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逾前古,其议论夸诈迂怿亦为异端之尤.国朝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材料反映(  )
              A.主张选择性地学习西方文化
              B.正确认识了东两方文化的优劣
              C.主张渐进式地变革中国文化
              D.“华尊夷卑”的观念彻底改变
            • 5. 有人把近代以来中国思想受外来思想影响的过程分为五个时期,其中一个时期是“西方文化主导时期”。这个时期应该是(  )
              A.1840-1860年
              B.1860-1894年
              C.1895-1920年
              D.1921一1927年
            • 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河北定县翟城镇是1 900年以后有名的乡村改良示范点。望族改革者米鉴三乡试不中,遂不许儿子参加科举考试,进而把儿子送往日本留学,自己则在家乡致力于通过教育改造地方社会。他认为,孔孟之道由于过分强调自我修养,对实际管理强调不足而受到歪曲,于是重新阐述清代初期的某些批判。1902-1903年,米鉴三应知县之请,创正新式学校体系,着重民众识字和公民教育。在1 908年后宣传地方自治运动时,米家自然起了主导作用。翟城镇不久成为地方改良的有力样板,重点在于教育、社会习俗(禁吸鸦片、禁止缠足等)以及地方治安。                
              一一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史》
                  材料二乡村建设运动是国民政府发展乡村的重要内容。20世纪3 0年代初期,蒋介石就认识到“农业之衰落尤为年来最惨痛之现象,甚至米面供给商借舶来,其将何以立国”;村建设运动由此兴起。短短几年,从事乡村建设工作的团体和机构如雨后春笋。据统计,这类团体到1934年增加到691个。其中官方团体占绝大多数;其余团体主要是知识分子组建,不少人是归国留学生,或是大学校长、教授和著名专家。其具体内
              容包括兴办乡村教育、卫生、医疗、娱乐,整治村容、道路,禁绝鸦片、赌博,破除迷信,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等;政府工作的核心是组建合作社。1931年4月实业部公布《农村合作社暂行规程》,1934年3月国民政府公布《中华民国合作社法》等,推动合作化运动发展。  
              一一摘编自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河北定县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政府乡村建设运动的特点。
            • 7. 1876年当郭嵩焘以公使衔出使英国时,文士们刻薄地讥笑他弃圣贤之帮而追随于洋鬼,郭嵩焘的日记因为赞誉已有两千年历史之西洋文明而被守旧派斥责为异端邪说,他们迫使官府拆毁了该部日记的印版.这反映了当时(  )
              A.西学传播缺少良好的社会环境
              B.崇洋媚外遭到社会鄙视
              C.新旧思想的冲突此起彼伏
              D.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愤慨
            • 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徐继畲(1795-1873)是晚清向西方学习的重要代表人物。鸦片战争中在福建漳州前线奋勇抗英。1842年擢广东按察使,向英国传教士了解外情。1843年迁福建布政使,办理开放厦门、福州两口通商通行事宜。1848年徐继畲著成介绍西方史地名著《瀛寰志略》,关于华盛顿和美国,曾说:“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骚骚乎三代之遗意。其治国崇让善俗,不尚武功,亦迥与诸国异。……‘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1867年任同文馆事  务大臣,他从英国朋友处获悉日本勇猛学习西方,遂推出激进的同文馆改革计划,企图培养  学兼中西的高级官员,对内外大臣大换班,以自强图存,因倭仁等守旧派的阻挠,变法失败。
              --摘编自任复兴著《徐继畲及其<瀛寰志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徐继畲超越同时代清朝官员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徐继畲学习西方的作用。
            • 9. 1904年,清政府学部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了中学堂如下课程、课时。其体现的课程理念是(  )
              课程修身读经讲经中学文学外语历史地理
              课时5451936l l1l
              课程几何代数植物动物理化图画法制理财体操
              课时20884310
              ①注重西学     ②经世致用   ③中体西用     ④顺应潮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1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二 中国近代以后西学东渐历程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钦差大臣)雇人翻译《四洲志》《各国律令》
              魏源编写《海国图志》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上海同文馆(均为清政府所办)李善兰翻译《方圆阐幽》、《垛积比类》
              徐寿翻译《化学鉴原》
              华蘅芳翻译《地学浅识》
              徐建寅翻译《声学》《电学》
              甲午战争后大同译书局(梁启超自办)、译书出版社(留日学生自办)严复翻译《天演论》(赫胥黎著)、《原富》(亚当•斯密著)
              马君武翻译《卢梭民约论》(即《社会契约论》)
              杨廷栋翻译《万法精理》(孟德斯鸠著)
                   民国以后陈独秀翻译《现代文明史》(法国薛纽伯著)
              胡适翻译了长久以来一直作为”爱国主义”符号的《最后一课》(都德著)、《弑父之仇》(莫泊桑著)
              (1)依据材料一,你是如何理解“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这一结论的?并分析为什么“相互的启蒙”没能持续下去?
              (2)材料二中两次鸦片战争后的文化交流与材料一相比,在交流方式上有什么新变化?
              (3)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翻译外国书籍的特点。
              (4)结合上述材料,选取一个时期,以“西学东渐”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紧扣主题,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得当;史论结合,逻辑清楚;字数在120字左右。)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