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四库全书总目》说:“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逾前古,其议论夸诈迂怿亦为异端之尤.国朝节取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材料反映(  )
              A.主张选择性地学习西方文化
              B.正确认识了东两方文化的优劣
              C.主张渐进式地变革中国文化
              D.“华尊夷卑”的观念彻底改变
            • 2. 有人把近代以来中国思想受外来思想影响的过程分为五个时期,其中一个时期是“西方文化主导时期”。这个时期应该是(  )
              A.1840-1860年
              B.1860-1894年
              C.1895-1920年
              D.1921一1927年
            • 3. 1876年当郭嵩焘以公使衔出使英国时,文士们刻薄地讥笑他弃圣贤之帮而追随于洋鬼,郭嵩焘的日记因为赞誉已有两千年历史之西洋文明而被守旧派斥责为异端邪说,他们迫使官府拆毁了该部日记的印版.这反映了当时(  )
              A.西学传播缺少良好的社会环境
              B.崇洋媚外遭到社会鄙视
              C.新旧思想的冲突此起彼伏
              D.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愤慨
            • 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徐继畲(1795-1873)是晚清向西方学习的重要代表人物。鸦片战争中在福建漳州前线奋勇抗英。1842年擢广东按察使,向英国传教士了解外情。1843年迁福建布政使,办理开放厦门、福州两口通商通行事宜。1848年徐继畲著成介绍西方史地名著《瀛寰志略》,关于华盛顿和美国,曾说:“华盛顿,异人也。起事勇于胜广,割据雄于曹刘。既已提三尺剑,开疆万里,乃不僭位号,不传子孙,而创为推举之法,几于天下为公,骚骚乎三代之遗意。其治国崇让善俗,不尚武功,亦迥与诸国异。……‘米利坚合众国以为国,幅员万里。不设王侯之号,不循世及之规,公器付之公论,创古今未有之局,一何奇也!”1867年任同文馆事  务大臣,他从英国朋友处获悉日本勇猛学习西方,遂推出激进的同文馆改革计划,企图培养  学兼中西的高级官员,对内外大臣大换班,以自强图存,因倭仁等守旧派的阻挠,变法失败。
              --摘编自任复兴著《徐继畲及其<瀛寰志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徐继畲超越同时代清朝官员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徐继畲学习西方的作用。
            • 5. 1904年,清政府学部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了中学堂如下课程、课时。其体现的课程理念是(  )
              课程修身读经讲经中学文学外语历史地理
              课时5451936l l1l
              课程几何代数植物动物理化图画法制理财体操
              课时20884310
              ①注重西学     ②经世致用   ③中体西用     ④顺应潮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 6.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后期开始,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传教士先后来华,与徐光启等合作开展翻译活动,把欧洲的天文、数学、地理等著作介绍到中国,同时把中国的《大学》、《论语》等典籍介绍到欧洲。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
                  材料二 中国近代以后西学东渐历程
                  鸦片战争后林则徐(钦差大臣)雇人翻译《四洲志》《各国律令》
              魏源编写《海国图志》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上海同文馆(均为清政府所办)李善兰翻译《方圆阐幽》、《垛积比类》
              徐寿翻译《化学鉴原》
              华蘅芳翻译《地学浅识》
              徐建寅翻译《声学》《电学》
              甲午战争后大同译书局(梁启超自办)、译书出版社(留日学生自办)严复翻译《天演论》(赫胥黎著)、《原富》(亚当•斯密著)
              马君武翻译《卢梭民约论》(即《社会契约论》)
              杨廷栋翻译《万法精理》(孟德斯鸠著)
                   民国以后陈独秀翻译《现代文明史》(法国薛纽伯著)
              胡适翻译了长久以来一直作为”爱国主义”符号的《最后一课》(都德著)、《弑父之仇》(莫泊桑著)
              (1)依据材料一,你是如何理解“欧洲学者称之为‘一次相互的启蒙'”这一结论的?并分析为什么“相互的启蒙”没能持续下去?
              (2)材料二中两次鸦片战争后的文化交流与材料一相比,在交流方式上有什么新变化?
              (3)根据材料二,概括我国翻译外国书籍的特点。
              (4)结合上述材料,选取一个时期,以“西学东渐”为主题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紧扣主题,观点正确;史实准确,论证得当;史论结合,逻辑清楚;字数在120字左右。)
            • 7. 如图图例保存不善已有模糊,据你判断该图可能反映的是(  )
              A.希波战争形势图
              B.丝绸之路沿线图
              C.佛教传播路线路
              D.西葡殖民东来图
            • 8. 图书的历史折射了文明的演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多数学者认为雕版印刷创始于隋唐之际。唐代印刷活动主要用于印刷佛经、教材等书籍。《金刚经》由7张麻纸连成,印有楷体经文,图文精美。造纸中心成都、江浙一带成为印刷业较为发达地区。唐代后期,雕版印刷术已相当普及,印刷的书籍作为商品开始普及。据日本九世纪末史书记载,当时日本所存汉文图书多达一万六千余卷。
              --摘编自白寿彝 主编《中国通史》等(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简析推动唐代印刷业发展的因素,概述唐代图书传播的积极影响。
              材料二  
              1773年,乾隆帝下诏设馆纂修《四库全书》,历时17年,主要囊括了我国清代乾隆以前的历史、政治、宗教、哲学、天象、文艺等内容。乾隆帝趁编书之际,查禁焚毁书籍、石刻等,其数量几与《四库全书》中保存的相当。
              --摘编自 王家范等 编著《大学中国史》等1751-1772年狄德罗主持出版了《百科全书》二十八卷,无论在自然科学方面,还是在人文、社会科学方面,它都代表了18世纪的最高学术水平。有学者统计,1789年以前,欧洲的出版商一共印刷了大约24000部《百科全书》,至少11500部到了法国读者手中。
              --摘编自罗芃等 著《法国文化史》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四库全书》和《百科全书》在社会影响方面的不同点。
              材料三                    
               1850-1904年中国译著概况简表
               
                 时期
              译著类别译著来源 
              总计
              应用
              科学
              自然
              科学
              历史
              地理
              社会
              科学
              哲学
              艺术
              英美日本
              1850-189940%30%10%8%3.5%85%15%567种
              1902-190410.5%21%24%25.5%11.3%16.8%62.2%573种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3)根据材料三,概括1850-1904年中国译著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你对这一变化的认识。
            • 9. 材料一“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是英夷船炮在中国视为绝技,在西洋各国视为平常。广东互市二百年,始则奇技淫巧受之,继则邪教毒烟受之,独于行军利器,则不一师其长技,是但肯受害,不肯受益也。”--魏源《海国图志》
              材料二“(西人)治乱之源,富强之本,不尽在船坚炮利,而在议院,上下同心,教养得法。……西人立国,具有本末,虽礼乐教化远逊中华,然其驯致富强亦具有体用。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务实而戒虚,谋定而后动,此其体也。轮船火炮,洋枪水雷,铁路电线,此其用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步趋,常不相及;就令铁舰成行,铁路四达,果足恃欤?”--郑观应《盛世危言》
              (1)概括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同点。
              (2)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变化及其原因。
            • 10. 梁实秋在《过年》一文中曾回忆道,早在民国建立前一两年,家中除岁方式已然做了“维新”。“我不再奉派出去挨门磕头拜年。我从此不再是磕头虫儿。”促使春节习俗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西方民主思潮影响
              C.民国政府移风易俗,废除封建陋习
              D.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