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有人在评价领事裁判权时说:“它直接触发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制的改革.也促使西方的各种部门法传人中国,从而开阔了中国人的法律视野,导致了近代中国诉讼法律观念和思想的深刻变化.”对此理解正确的是,领事裁判权(  )
              A.开启了中国由人治走向法治的进程
              B.是一项符合时代需要的法律规定
              C.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司法与国际接轨
              D.直接引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 2. 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和思想文化演变相互促进、交替进行。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科学”一词起源于中国古汉语,原意为“科举之学”。到近代日本翻译西方著作,翻译英文science的时候,引用了中国古汉语的“科学”一词,意为各种不同类型的知识和学问。到了1893年,康有为引进并使用“科学”二字。严复在翻译《天演论》等科学著作时,也用“科学”二字。而梁启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将“science”译为“从事科学,讲求政艺。”此后,“科学”二字便在中国广泛使用。
              --据《近代汉字术语创制的两种类型》等
                  材料二  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前者实质上从旧文化的立场批评或赞赏新文化,后者则用新文化批评或赞赏旧文化。--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请回答: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末中国汉语中“科学”一词含义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说明中国的知识分子在“五四”前后,处理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关系上的不同。
              (3)综合本题提供的所有线索,概括指出近代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特点。
            • 3.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利玛窦于1552年出生于意大利,九岁时进入耶稣会学校学习。十六岁时到罗马学习法律,十九岁时加入耶稣会,继续在耶稣会举办的学校学习哲学和神学。并师从著名数学家丁先生学习天算,二十五岁时参加一个学术中心,二十六岁时乘船前往东方传教,并于1582年8月抵达澳门,从此,他便在中国传教、工作和生活,足迹踏遍中国南北,于1610年死于北京。
                 利玛窦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直接的知识,是第一个直接掌握中国语文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他对中国的科学技术也表示称赞,对中医也很感兴趣。同时,他第一次正式向中国介绍了大量的宗教和科学技术知识。
                 利玛窦对明末官僚体制的臃肿无能和吏治败坏,也有详细的描写。他说:“大臣们作威作福达到这种地步,以致简直没有一个人可以说自己的财产是安全的,人人整天提心吊胆,唯恐受到诬告而被剥夺自己所有的一切。”“有时候,被告送给大臣一笔巨款,就可以违反法律和正义而得活命。”……而利玛窦和其他传教士正是通过向皇帝、大臣和大吏们赠送礼品才逐渐取得立足之地的。
              --摘编自《<利玛窦中国札记>中译者序言》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利玛窦来中国传教,并且长期在中国停留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利玛窦对中国官场情况的描写。
            • 4.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河北定县翟城镇是1 900年以后有名的乡村改良示范点。望族改革者米鉴三乡试不中,遂不许儿子参加科举考试,进而把儿子送往日本留学,自己则在家乡致力于通过教育改造地方社会。他认为,孔孟之道由于过分强调自我修养,对实际管理强调不足而受到歪曲,于是重新阐述清代初期的某些批判。1902-1903年,米鉴三应知县之请,创正新式学校体系,着重民众识字和公民教育。在1 908年后宣传地方自治运动时,米家自然起了主导作用。翟城镇不久成为地方改良的有力样板,重点在于教育、社会习俗(禁吸鸦片、禁止缠足等)以及地方治安。                
              一一摘编自费正清《剑桥中国史》
                  材料二乡村建设运动是国民政府发展乡村的重要内容。20世纪3 0年代初期,蒋介石就认识到“农业之衰落尤为年来最惨痛之现象,甚至米面供给商借舶来,其将何以立国”;村建设运动由此兴起。短短几年,从事乡村建设工作的团体和机构如雨后春笋。据统计,这类团体到1934年增加到691个。其中官方团体占绝大多数;其余团体主要是知识分子组建,不少人是归国留学生,或是大学校长、教授和著名专家。其具体内
              容包括兴办乡村教育、卫生、医疗、娱乐,整治村容、道路,禁绝鸦片、赌博,破除迷信,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等;政府工作的核心是组建合作社。1931年4月实业部公布《农村合作社暂行规程》,1934年3月国民政府公布《中华民国合作社法》等,推动合作化运动发展。  
              一一摘编自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河北定县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政府乡村建设运动的特点。
            • 5. 它“是(近代中国)在面对强势文化的冲击下选择的一种处理中西文化的态度和方式,是企图融合中西文化的初次尝试…从思维范式上奖定了处理中西文化交往的模式.”材料中的“它”(  )
              A.是西方文化冲击下的最初反应
              B.意在调和中西方文化的冲突
              C.为制度的变革提供了理论依据
              D.突出救亡图存的时代急迫性
            • 6. 阅读下表,从“思想与社会进步”的某个侧面,选出三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再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关键词,运用这4个关键词对该主题进行简要阐释。
              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选择准确;文字说明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思想与社会进步
              托古改制经世致用师夷长技中体西用变法图存
              三民主义实业救国民主与科学尊孔复古马克思主义
              示例:
              主题:思想推动中国社会民主制度的发展
              关键词:托古改制、三民主义、民主科学
              添加的关键词:时务报
              简要阐释:
              《时务报》等报刊的宣传,有利于国人对西方民主制度的了解。
              康有为托古改制,将西方民主思想与中国古代思想柏结合,宣传西方思想,有利于西方民主制度的传播。资产阶级革命派在三民主义旗帜下,进行了通过革命手段进行政治现代化的尝试。新文化运动前期,资产阶级打着民主科学的旗号宣传西方的民主思想,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有利于新民主主义时期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 7. 下方《17-18世纪和19世纪中后期我国所译西书变化图》反映了(  )
              A.中国社会对西方知识的需求增加
              B.西书翻译总量明显增加
              C.人文类西书对中国社会影响较小
              D.科学类西书翻译数量的增长比人文类更快
            • 8. 人口政策、人口增长和人口迁移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荀子曰:“水深而回,树落(则)粪本。”
                  材料二  1820~1911年间广东沿海某乡居民离乡谋生情况统计表
              时间乡民迁出
              总人数
              迁至他乡
              种田人数
              迁至城镇做或经营小商业人数出国从事
              工商业人数
              1820-1849292900
              1850-18797215498
              1880-1911156011838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体现了中国哪些传统思想观念?
              (2)据材料二,概括近百年间该乡居民离乡谋生呈现出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些趋势的背景。
            • 9. 海外汉学界有以明代作为近代中国的开端,如有历史学家写道:“纵观四百年来中国近代史,其最大特征即是中西文化冲击、适应及和平共处。”以下说法,能证明作者观点的是(  )
              A.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相继传入西方
              B.欧洲传教士把西方文化介绍来华
              C.早期民主启蒙思想在潜滋暗长
              D.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
            •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图书出版者将自己的小像印在书名页上,例如,明万历年间余象斗是建阳书林著名图书出版业者,他刊刻的《锲三台人芸窗汇爽万锦情林》一书,不仅出现“双峰堂余文台行梓”这样的书坊名,还有他的一幅像,即所谓《三台山人余仰止影图》,图中余仰止端坐案前,座旁一捧砚女婢,堂下一烹茶小童。
                     材料二  1876年英国人傅兰雅在上海创立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科学类期刊--《格致汇编》.《格致汇编》在主编傅兰雅的主导下,大致通过四种途径在英国、美国、韩国、日本、奥地利、澳大利亚等国流传。具体言之,它多次借中国参与世界博览会的机会,入藏美国与英国的博物馆、图书馆;通过来华使团的文化交流、图书采集活动而进入日本和韩国;通过基督教会的关系,由于传教士对中外文化交流的密切关注,而进入英国(后辗转澳大利亚)以及奥地利。《格致汇编》还曾在傅兰雅的主动出击下,得到英美多家科学杂志的宣传。
              --赵中亚《晚清科学杂志<格致汇编>的异国流传》       材料三  (《第八次国民阅读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18-70周岁国民包括书报刊和数字出版物在内的各种媒介的综合阅读率为77.1%,比2009年增加了5.1个百分点。其中,图书阅读率为52.3%,比2009年增加了2.2个百分点,增幅为4.4%;报纸阅读率为66.8%,比2009年增加了8.5个百分点,增幅为14.6%;期刊阅读率为46.9%,比2009年增加了1.3个百分点,增幅为2.9%;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32.8%,比2009年增加了8.2个百分点,增幅为33.3%。
              --吴娜《光明日报》2011年4月22日(1)根据材料一,说明余象斗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格致汇编》通过那四种途径在各国流传?《格致汇编》的异国之旅有什么意义?
              (3)材料三中的国民阅读调查反映了什么现象?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