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图分别是1873年和1882年刊登在《申报》上的两则广告。这两则广告(  )
              A.带有明显的西洋味道
              B.反映了中体西用的思想
              C.体现了实业救国的要求
              D.都含有推销外国机器的目的
            • 2. 1874年6月,西方人报道机器缫丝业在广州的窘境说:“采用机器来缫丝已引起很多人反对.有些批评是没有道理的,但另有些批评则很耸人听闻.机器动力代替手工操作,使人们在幻想中觉得恶果很多,这是主要的反对理由.”该报道反映的本质是(  )
              A.“实业救国”没有上升为社会思潮
              B.西方列强在华企业遭到严重破坏
              C.“向西方学习”思想尚未深入人心
              D.洋务运动并没有得到民众的支持
            • 3. 有学者认为,晚清西学东渐可以分为四个历史阶段:1811-1842年;1842-1860年;1860-1900年;1900-1911年.下列西学传播的特点属于第三阶段的是(  )
              A.传播于沿海的通商口岸
              B.系统介绍西方社会政治理论
              C.开始译介西方史地书籍
              D.开始介绍近代西方各国律例
            • 4. 19世纪90年代初,西方传教士林乐知等观察清廷局势后说:“盖天下事操之以急则难,受之以渐则易。”甲午战争后,他们继续宣称:“至若变法而不便于民,尤不可操切以图,致酿他故,而反让蹈常习故者流,藉口于决不可变之谬说,遂类于因噎废食也。”这表明他们(  )
              A.为维护在华利益反对清廷改革
              B.主张变革应该采取稳妥步骤
              C.指责中国人因循守旧不思进取
              D.批评戊戌变法措施过于激进
            • 5.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思想界最突出的转变是(  )
              A.从实业救国到宣传民主科学
              B.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到学习思想文化
              C.从崇拜西学到回归传统文化
              D.从学习欧美到以俄为师,宣传社会主义
            • 6. 中国近现代外交理念与世界意识的变化,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阅读下面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历代王朝处理对外关系的传统模式是朝贡模式。中国以“天朝上国”自居,少数民族和外国使节来华被视为“蛮夷之邦”的“朝贡”,以朝贡为媒介确立宗藩关系。清朝前期,中国是朝鲜、越南等国家的宗主国,各国向清政府“称藩纳贡”,接受册封,清朝则以“天朝”职责,庇护属邦,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宗藩体系。
              材料二  从自居世界文化中心、视洋人为野而不文的“夷狄”,到主动承认西方为文明,而自认野蛮,退居世界文化的边缘;对西方的认知,也从“夷务”到“洋务”再到“时务”,由贬义的“夷”到平等的“西”再到尊崇的“泰西”。 近代中国人对自身和世界的认识发生天翻地覆的转变,这一转变是充满屈辱的,但又是国家观念从传统向近代的转型的必然结果。
              材料三  一个国家领导集团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变化对国家外交关系影响巨大。新中国1978年前与1978年后的外交活动就充分反映了毛泽东和邓小平两位领导人思想的差异。
              请回答:
              (1)中国传统的宗藩体系受到近代国际关系模式的挑战。举一例说明清政府为维护这一体系作出的努力。结果如何?
              (2)为什么会出现材料二中所说的“转变”? 请根据所学知识说明。
              (3)毛泽东对世界形势的判断是“战争和革命是时代的主题”,邓小平则认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主题”,毛泽东和邓小平对世界形势的判断各有何依据?请结合史实说明他们是如何围绕其判断展开外交活动的?
            • 7. 据史料记载:清朝初年使用的《名宪历》等西方历法,遭到杨光先(清朝官吏)的攻击。 康熙帝让杨光先与南怀仁(西方传教士)当众测试天象,南怀仁准确无误,杨光先却误差不断。于是……复用《名宪历》,杨光先被革职。对此段材料认识不正确的是(  )
              A.杨光先反对西方传教士的文化侵略
              B.南怀仁是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者
              C.康熙能够吸收和运用西方先进科技
              D.中国的科学技术已落后于世界水平
            • 8. 不论是寻求富国强兵,还是挽救统治于危亡,改革都是必然之路。结果是如愿以偿,抑或是事与愿违,改革都是改革者应对时局诉求的回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昔同治初年,德相毕士麻克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矣,惩前毖后,亡羊补牢,有天下之责者,尚可以知所从也。--梁启超《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
              材料二  1895年“公车上书”事件标志着维新派正式形成。他们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立宪政治。“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主张在中国实现三权分立,拟订宪法,召开国会,君民共主。如此,可挽救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的富强指日可待……--张岂之《中国文明十五讲》
              材料三  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可有新也。 苟不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四  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同治初年的中国人和日本人学习西方的重点有何不同?
              (2)依据材料二分析维新派在制度设计上有何创新?又有哪些保留?
              (3)材料三中关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争论,论者和辩者的主要观点各是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戊戌变法“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的理由。
            • 9.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居今日之中国,而与人言妇学,闻者必曰,天下之事其更急于是者,不知凡几,百举未兴。而汲汲论此,此非知本之言也。然吾推及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故妇学实天下存亡强弱之大原也。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女学》
                  材料二:上可相夫,下可教子,近可宜家,远可善种。妇道既昌,千室良善,岂不然哉?岂不然哉?--梁启超《倡设女学堂启》
                  材料三:女权运动,无论为求学运动,为竞业运动,为参政运动,……归根结底一句:无论何种运动,都要多培实力,少作空谭。女权运动的真意义,是要女子有痛切的自觉,从知识能力上力争上游,务求与男子立于同等地位。这一着办得到,那么,竞业参政,都不成问题;办不到,任你搅得海沸尘飞,都是废话。
              --梁启超《人权与女权》
                  材料四:故治天下之大本二:曰正人心,广人才。而二者之本,必自蒙养始。蒙养之本,必自母教始。母教之本,必自妇学始。……是故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美是也。女学次盛者,其国次强,英、法、德、日本是也。女学衰,母教失,无业众,智民少,国之所存者幸矣,印度、波斯、土耳其是也。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女学》
              (1)材料一中梁启超提出了什么观点?据材料二、三、四回答他提出此观点的理由。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这一主张提出的时代背景及其历史影响。
            • 10. 郑观应在谈到当时的社会风气时说:“今之自命正人者,动以不谈洋务为高,见有讲求西学者,则斥之曰名教罪人、士林败类。”下列选项不能为此话提供依据的是(  )
              A.驻英公使郭嵩焘在日记中承认西方文明有超过中国的地方,日记被奉旨毁版
              B.为“徐图自强”而创办的天文算学馆第一次招生时,“正途投考者寥寥”
              C.据《东西学书录》统计,到1899年,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共出书l26种
              D.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因奔父丧,乘坐了外国的小轮船,几乎被顽固派开除省籍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