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民意测验是一种了解公众对某种政治、经济、社会问题的意见和态度的测验方法,中国较为规范的民意测验发端于民国时期。
              1926年1月4日,当时有较大影响、以知识分子为主要读者群体的《京报副刊》在新年第一期头版刊登了主编孙伏园向读者征求关于“新中国柱石十人”的倡议书。该民意测验前后进行了55天,收到有效投票791份。
              附《京报副刊》“新中国柱石十人”测验评选结果:
              排名姓名备注排名姓名备注
              1蔡元培1916年始任北京大学校长6王宠惠民国时期著名法学家、政治家、外交家
              2汪精卫广州国民政府主席7陈独秀新文化运动代表人,中共中央总书记
              3蒋介石国民革命军总司令8李烈钧国民党员,参加过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国民大革命
              4吴稚晖新文化运动代表人,1924年起任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等职9于右任国民党员,积极宣传民主革命,参加过二次革命、国民大革命
              5冯玉祥北洋军将领,1924年发动北京政变推翻直系军阀政府,组建国民军10徐 谦民国时期著名法学家,参加过反袁斗争和国民大革命
              结合“新中国柱石十人”测评结果,评点一项20世纪20年代中期中国社会的主要观念。
              要求: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史论结合,评点有据。
            • 2. 假如你回到1916年,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  )
              A.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B.有人预言了“引力波”的存在
              C.中国民工开始赴欧洲战场服役
              D.蔡元培先生就任北京大学校长
            •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乡往之。徐读孔氏
              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西汉)司马迁《史记•卷四十七•孔子世家》
                 材料二1921年,胡适在《<吴虞文录>序》中提出了“打倒孔家店”这个口号……在其去世前两年所作的《中国传统与将来》指出:“他看中人的尊严,看重人的价值的观念,他的爱知识,看重人的诚实的教训,他的‘有教无类’的教育哲学……每逢中国陷入非理性、迷信、出世思想……总是靠孔子的人本主义……努力把这个民族从昏睡里救醒。”他在回顾早年经历时说:“人家说我打倒孔家店,是的,打倒孔家店并不是打倒孔子。”
              一蔡尚思主编《十家论孔》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成为“至圣”的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孔子受崇敬的社会原因。
              (2)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理解胡适“打倒孔家店并不是打倒孔子”。
            • 4. 宗教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人类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从公元前206年西汉王朝建立,到960年北宋王朝建立,这一段将近1200年历史区间,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发展期。在这一时期,儒、释、道三大思潮悉数登场,……三教相互辩难,相互借鉴,共同展开中国古代哲学的丰富内容。--宋志明《论三教并立的形成与中国哲学的新开展》
              (1)历史上,儒学也被称为儒教,与道教、佛教并称三教。学者考证“儒教”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代。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形成“儒教”概念的原因。材料中“三教相互辩难,相互借鉴”对儒学的发展产生什么影响?
              (2)陈独秀指出:“孔教与帝制,有不可离散之因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陈独秀与19世纪末的康有为对待“孔教”的具体态度有何不同?各有何重要意义?
              (3)欧洲公元5世纪至公元15世纪的一千年间被称为中世纪,人们往往认为这一时期是欧洲最为黑暗的时期,并且把造成这种“黑暗”的原因归咎于基督教会(天主教会).结合史实分析从15世纪到17世纪,欧洲是如何走出基督教统治的“黑暗时代”的?(试从政治、经济、思想、科技等方面分析。)
              (4)1951年,美国驻缅甸大使大卫•基观察到:缅甸85%人口是虔诚的佛教徒。据此,他认为,对缅甸佛教事业进行援助会赢得缅甸人的好感,取得“多于军事或经济援助几倍以上的成效”。随后,美国国务院批准了“通过缅甸的佛教计划来加强反共活动”的建议,并拨出款项予以支持。简要分析美国这一措施出台的相关背景。
            •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孔子教育弟子有四个主要内容,“文、行、忠、信”。在文、行、忠、信里,文虽放在  第一位,但行、忠、信却大都属于道德品质教育,实际上德育占有主要位置。孔子经常教导他的弟子要学礼,认为“不学礼,无以立”。他认为“学礼”是学习做人处世的根本。……他要求弟子首先做一个符合社会标准的人,其次才是学习文化知识。
              材料二  同治年间,随着近代军事工业的兴办,洋务派开办了一些专习“西艺”的洋务学堂,解决“学造未能尽洋技之奇”,“造轮船不能自作船主”的困境,以培养军事将领与军备军械制造人材。这些专习“西艺”的洋务学堂中,以同治六年(1867)左宗棠创办的马尾船政学堂和光绪七年(1881)李鸿章创办的天津水师学堂较为完备,影响也较大。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三  旧教育的主义是要受教育者依照教育者之理想,做成伟大的个人,为圣贤,为  仙佛,为豪杰,为大学者。新教育不是这样,新教育是注重在改良社会,不专在造成个人的伟大。新教育是人民公共的,个个有相当的机会,发展他们各个的道德、技能、学识,所以新教育的真精神,是德谟克拉西主义。
              --摘编自陶行知《新教育是什么》(1919年7月)(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孔子的教育目标并简要评述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至民国教育观念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 6. 陈独秀和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标志性人物,早年俱以反孔非儒而蜚声中国思想界。近年来,有关陈、胡的思想史专著不断面世,一切已经尘封的历史将被重新解读。
              【材料一】儒学别尊卑,重阶级,主张人治,反对民权之思想之学说,实为制造专制帝王之根本恶因。吾国思想家不将此根本恶因铲除净尽,则有因必有果,无数废共和复帝制之袁世凯,当然接踵应运而生,毫不足怪。--《独秀文存》第89-90页
              【材料二】记者非谓孔教一无可取,唯以其根本的伦理道德,适与欧化背道而驰,势难并行不悖。吾人倘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则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倘以旧有之孔教为是,则不得不以新输入之欧化为非。新旧之间,绝无调和两存之余地。吾人只得任取其一。
              --《陈独秀书信集》第103页
              【材料三】有许多人认为我是反孔非儒的。在许多方面,我对那经过长期发展的儒教的批判是严厉的。但是就全体来说,我在我的一切著述中,对孔子和早期的“仲尼之徒”如孟子,都是相当尊崇的。我对十二世纪“新儒家”的开山宗师的朱熹,也是十分崇敬的。
              --《胡适哲学思想资料选》下册第265-266页
              【材料四】陈独秀晚年称赞孔子的“有教无类”和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可见他心中仍主张以中国儒家的思想和现代价值互相沟通。“五四”时打倒孔家店是针对现实而发。在这一点上他和胡适很相近,胡适晚年在《中国传统及其未来》的演讲词中断言:人文与理性的中国传统绝不会为外来的文化精神所摧毁。
              --陈致《余英时访谈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说明陈独秀对儒学的基本立场及原因。
              (2)根据材料三,指出胡适对儒学的基本态度与陈独秀有何区别?
              (3)根据材料四,指出晚年的陈独秀和胡适对儒学的认识有何变化?
              (4)陈独秀和胡适思想轨迹的演变对我们有何启示?
            • 7. 从梁启超的“新民”、谭嗣同的“新人”到鲁迅的“改造国民性”,到1949以后的“斗私批修”、“破四旧”、“灵魂深处爆发革命”,提倡所谓“纯粹的人、高尚的人、脱离低级趣味的人”,构成了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的一条最主要的思想线索。这条线索是(  )
              A.思想观念对政治变革的影响
              B.只有改造人才能改造社会
              C.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作用
              D.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历程
            • 8.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今试举卢梭民约之大经大法而列之:(甲)民生而自由者也,于其群为平等而皆善,处于自然,则常如此。……(乙)……公养之物,莫之能私。如土地及凡土地之所出者,非人类所同认公许者不得据之为己有也;产业者皆篡而得之者也。(丙)群之权利,以公约为之基;战胜之权利,非权利也。 -------1914年2月严复《<民约>平议》
              材料二   (20世纪初)自卢梭《民约》风行,社会被其影响不少,不惜喋血捐生以从其法,然实无济于治,盖其本源谬也。刻拟草《民约平议》一通,以药社会之迷信。
              ---------1914年2月严复致熊纯如书札
              (1)材料一中严复认为卢梭的主要思想有哪些(不得摘抄原文)?
              (2)严复认为卢梭《民约》的流行导致中国社会“喋血捐生”而又“无济于治”,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 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近代欧洲之所以优越者。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思想言论之自由,谋个性之发展也。法律之前,个人平等也。个人之自由权利,载诸宪章,国法不得而剥夺之,所谓人权是也。
              一一任建树《陈独秀著作选》材料二  到了国家能够行动自由,中国便是强盛的国家。要这样做去,便要大家牺牲自由。
              一一孟庆鹏《孙中山文集》材料三  争你们个人的自由,便是为国家争自由!……自由平等的国家不是一群奴才建造得起来的!
              --《胡适文存》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以物理学和生物学的主要科学理论为例,说明近代欧洲的“科学之兴”。
              (2)材料一中的“人权”是指什么?它与“科学”是什么关系?
              (3)材料二、三中的“国家自由”与“个人自由”的关系有何区别?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胡适产生这种认识的时代背景。
            • 10. 思想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夫万民之从利也,如水之走下,不以教化堤防之,不能止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莫不以教为大务;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甚轻而禁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
              --《汉书•董仲舒传》
              (1)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推崇教化的主要措施及目的。
                     材料二 新文化运动既然志在“以文化解决政治问题”,本身就是一种政治,而新文化派在文化和政治之间频繁穿梭时也从未感到有一道界线。对他们来说,文化与政治是一体的。陈独秀1917年写道:“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国体,非将这班反对共和的伦理道德等等旧思想,完全洗刷得干干净净不可。”他显然将新文化运动看作他所理解的“共和政治”工程的文化方面c另一方面,五四运动也决非一个纯粹的政治运动,它也有自己的文化诉求,只是它的文化诉求对立于新文化运动的文化诉求。
              --摘自《中华读书报》
              (2)根据材料二,指出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并从思想文化角度指出新文化运动与五四系动的关系。
                     材料三当代学者罗燕明系统论述了《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的三次结合。他指出第一次
              结合发生在建党前后,表现为《宣言》的价值观与救亡图存运动的结合。第二次结合发生在建党以后的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表现为《宣言》的阶级斗争理论与中国革命实际的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飞跃。第三次结合发生在社会义建设时期,表现为生产力观点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的结合,这次结合完成了历史主題的转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飞跃。
              --李军林《(共产党宣言)在中国:十年研究述评》
               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表格。
               《(共产党宣言》与中国的结合 理论成果 实践成果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