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孙中山在1903年《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中说:“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州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材料二、五四运动前,陈独秀说:君主也是一种偶像,他本身并没有什么神圣出奇的作用,全靠众人迷信他,尊崇他,才能够号令全国,称做元首;一旦亡了国,像此时清朝皇帝溥仪,俄罗斯皇帝尼克拉斯二世,比寻常人还要可怜。这等亡国的君主,好像一座泥塑木雕的偶像抛在粪缸里,看他到底有什么神奇出众的地方呢?
                                                                ——陈独秀《偶像破坏论》
              材料三、皇帝,该算是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人。如今都可以被打倒,那么,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尽管辛亥革命后,一时看来政治形势还十分险恶,但人们又大胆地寻求新的救中国的出路了,再加上十月革命炮声一响和中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发展,不久,便迎来了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开始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
              请回答:
              (1)孙中山在材料一中表达了什么思想? (2分)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辛亥革命前后中国人对皇帝的看法发生了什么变化。(4分)
              (3)依据材料三说明为什么说没有辛亥革命,就没有五四运动。综合以上材料,指出辛亥革命的伟大历史意义。(4分)
            • 2. 孙中山说:“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如银行、铁道、航路之属,由国家经营管理之,使私有资本制度不能操纵国民之生计。”材料中的观点主要体现了                                      
              A.自由主义           
              B.民族主义     
              C.民权主义           
              D.民生主义
            • 3. 以下对三民主义评价不正确的是
              A.三民主义集中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政治,经济上的利益
              B.它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
              C.它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D.在它的指导下,颁布了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 4. 孙中山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核心是
              A.民生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族主义
              D.三民主义
            • 5. 中国同盟会政治纲领中“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实质意义是
              A.反清复明       
              B.反满兴汉     
              C.反对民族压迫     
              D.反对封建统治
            • 6. 100多年前的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第一次历史性巨变。阅读下列有关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第4卷
              材料二  同盟会提出决断性民族主义的口号:“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显然,最初同盟会已把满族排除在帝国之外,同时也把关外的满洲土地排除在帝国之外。不仅如此,其实孙中山同盟会已把蒙古,西藏,新疆等排除在中国之外了。孙中山很快就认识到这是个问题,并且发生一定程度的转变。1906年,孙中山说“民族革命是要尽灭满洲民族,这话大错。……我们并不是恨满洲人,是恨害汉人的满洲人。”                          
              ――《帝国的分裂与保存》
              材料三  当今史学界对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历史分期有两种观点:一种主张把1911年的辛亥革命作为两者的分界线,另一种主张把1949年的新中国成立作为两者的分界线。(注:历史分期旨在揭示不同历史时期或阶段之间的质的差别,从中发现其发展特点及规律。)
              ——《换个角度看辛亥革命》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的学说有何特点?结合史实说明孙中山是中国“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6分)
              (2)中华民国成立后,采用五色旗为国旗,象征五族共和。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武昌起义后口号从“驱除鞑虏”改为“五族共和”的原因。(4分)
              (3)相对于第一种观点,材料三把新中国作为近现代史分期最主要的理由是什么?结合历史分期方法,这两种观点所依据的“质的差别”分别指什么?(6分)
            • 7. 假如你是一位高考阅卷老师,在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对新三民主义进行评价”。
              某考生答题要点概括如下,你认为其中不该给分的是(    )
              A.新三民主义是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的政治基础
              B.新三民主义成为国民大革命的革命纲领
              C.新三民主义蕴含了三大政策       
              D.新三民主义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 8. “何谓三民主义呢?简单地说,便是民有、民治、民享。详细地说,便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孙中山的这番讲话强调了(   )
              A.三民主义理论中以民为本的思想                 
              B.三民主义的理论来源是天赋人权
              C.三民主义的核心主张是民权主义                 
              D.三民主义的前提是实现民族独立
            • 9. 孙中山从“三民主义”发展到“新三民主义”客观上反映了①帝国主义对华侵略的加强②民族资产阶级继续保持了其革命性的一面③中国各革命阶级开始了联合斗争④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       
              D.①③④
            • 10.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是孙中山的一句名言。孙中山自己也一直是不断超越自己,紧跟历史发展潮流,与时俱进的。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是
              A.甲午战争爆发后,抛弃改良幻想,走上反清革命道路
              B.同盟会成立时,把原兴中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斗争纲领发展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
              C.辞去临时大总统,把这一职务让给袁世凯
              D.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成为新三民主义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