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冯桂芬(1809~1874),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他早年师从林则徐,后熟读《海国图志》,受林、魏的影响颇深,思想比较开放。1840-1859年,冯桂芬在北京任翰林院编修,有机会了解清最高统治集团内的各种情况,从而对整个封建社会、封建制度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此外,19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社会生活中的一系列剧变,对冯桂芬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震撼。为躲避战乱,冯桂芬一度避居上海,并写下传世名作                         
              《校邠庐抗议》。
                 在冯桂芬眼里,“西学”囊括了生产技术、科学文化知识、社会制度、思想观念等诸多方面的内涵。他提出“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采西学,制洋器,发展军事工业以及其他事业。他对清朝统治也有不满,要求革新内政,并且重视农业生产,倡议在生产中采用机器,以节省人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建议改革科举考试内容,给予掌握西方技艺者科举待遇。他所设计的试图使中国走向富强的方案,不仅受到了洋务派的礼赞,而且在《校邠庐抗议》出版三十年后仍然受到维新派的高度重视,对清末政治、经济演变的影响很大。
              --摘编自熊月之《冯桂芬评传》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冯桂芬创作《校邠庐抗议》的原因。
              (2)归纳冯桂芬的思想观点,并作简要评述。
            • 2.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窃以古无久而不敝之法,惟在办事之人同心协力,后先相继,日益求精,不独保境息民,兼可推悟新意,裕财足用。如泰西各国,皆起于弹丸之地,创造各样利器,未及百年而成就如此之精,规画如此之远,拓地如此之广,岂非其举国上下积虑殚精,人思自奋之效乎?中国在五大洲中,自古称最强大,今乃为小邦所轻视。练兵、制器、购船诸事,师彼之长,去我之短,及今为之,而已迟矣。若再因循不办,或旋作旋辍,后患殆不忍言。若不稍变成法,于洋务开用人之途,使人人皆能通晓,将来即有防海万全之策,数十年后主持乏人,亦必名存实亡,渐归颓废。惟有中外一心,坚持必办,力排浮议,以成格为万不可泥,以风气为万不可不开,勿急近功,勿惜重费,精心果力,历久不懈,百折不回,庶几军实渐强,人才渐进,制造渐精,由能守而能战,转贫弱为富强,或有其时乎?是天下臣民所祷祀求之者也。
              --李鸿章《筹议海防折》,《李文忠公全书•奏稿》,卷24
              (1)根据材料,概括李鸿章的思想主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李鸿章是怎样实践他的这一主张的?
            • 3. 19世纪晚期《纽约时报》社论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中国政府认为这些学生,他们花的是政府的钱,就应该只学习工程、数学和其它自然科学,对他们周围的政治和社会要无动于衷,这种想法是荒唐可笑的。”该社论反映了(  )
              A.《纽约时报》对中国留学生存在误解
              B.清政府控制了中国留学生的学习方式
              C.中体西用的理念导致留学教育的偏差
              D.洋务运动开启了近代留学教育的先河
            • 4. 近代以来,很多人利用报刊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正学报》在其创刊序例中写道“痛迂谬者之误我国家,恶狂恣者之畔我圣道……吾闻古之为国者,必定国是。六书之义,是者,正也。”以上材料所体现的思想观念是(  )
              A.天朝上国
              B.中学为体
              C.经世致用
              D.维新变法
            • 5.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经不无感慨地说道:“湖北‘对不起’张之洞”,武汉‘对不起’起张之洞。”他说当代湖北人“对不起张之洞”无非是说张之洞督鄂18年,于教育、于军事、于工业殚精竭虑,虽屡有坎坷,但也功勋卓著,却不能得到世人应有的评价,他认为早在辛亥革命时张之洞即被“妖魔化”了,翻开1903年至1905年期间革命党人在日本办的刊物上,张之洞是一概的汉奸、封建卫道士形象。
              张之洞与康梁维新派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合到分的过程……变法方式的缓行和激进之分最终使二者分道扬镳。张之洞的《劝学篇》集中体现了他这个时期的政治观点:即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过去我们通常认为这是为了维护纲常名教,也就是说,这一取向的重心是在“中学为体”。但如果细心考虑当时的变革需要和张之洞的思想背景,就会明白这一理念的提出其实是在强调“变革”的一面,而非固守的一面。人们往往只看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却不愿意去看紧跟在它后面的“西艺非要,西政为要”一句,如是不是对《劝学篇》的内容进行断章取义的解释,可以看到张之洞对西方的感知程度还是相当深刻的。
              --摘编自李刚《张之洞:手握经卷的坚定改革家》
              (1)历史学家章开沅为什么认为湖北和武汉“对不起”张之洞?结合史实予以说明。
              (2)为什么在革命党人眼中张之洞是封建卫道士的形象?概括材料对张之洞及其“中体西用”思想的看法。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