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1933年1月,斯大林在一五计划的总结报告中指出:“苏联工业总产值在1932年末增加到1928年水平的219%,而美国工业总产值在同一时期降低到56%。”据此可知(  )
              A.苏联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越了美国
              B.苏联比美国的经济体制更为优越
              C.特殊时期苏联经济模式占有优势
              D.美国比苏联更注重工业发展效益
            • 2. 在苏联历史上他结束了各种莽撞、轻率的改革尝试所带来的混乱局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时代是苏联充满动荡的历史上一个少有的、非常稳定、祥和的时代。然而,就是这个表面繁荣的时代,隐含了种种危机,积累了无数矛盾”。文中的“他”是(  )
              A.斯大林
              B.赫鲁晓夫
              C.勃列日涅夫
              D.戈尔巴乔夫
            • 3. 1931年,在苏联重工业部门工作的各国专家约有6800人.20世纪30年代,苏联三大钢铁基地之一的马格尼托格尔斯克,是由450名美国工程师以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美国格里钢铁厂为蓝本设计的,电力系统由通用电气公司设计和装备.由此可见(  )
              A.苏联在工业化初期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B.苏联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大大提升
              C.社会主义苏联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融洽
              D.美国为转嫁危机向苏联进行资本输出
            • 4. 布哈林说:为了使国家工业化得到实现…不仅应当保证对建筑材料等等的需求的相应的货币,而且应当保证这种建筑材料相应的供应…(无论如何)也不能用“未来的砖头”建造“现实的”工厂.对布哈林的话理解正确的是(  )
              A.强调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B.强调国民经济发展比例均衡
              C.强调按经济规律发展工业
              D.强调货币供应量要与实体经济相适应
            • 5. 1933~1934年苏联粮食产区的小麦交售价格是每公斤3.2~9.4戈比,而每公斤面粉的零售价格是35~60戈比.这反映了当时苏联(  )
              A.抵制欧美国家农产品倾销
              B.确立了计划经济体制
              C.实施优先发展工业的战略
              D.城乡间经济交流频繁
            • 6. 如图是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苏联和美国工业产值的增长速度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A.苏联改革突破了斯大林模式使工业产值超过美国
              B.经济政策不同导致两国经济此消彼长
              C.扩军备战争夺霸权导致美国经济持续下滑
              D.经济多极化催生政治格局多极化
            • 7. 1970年,苏联著名物理学家安德鲁•萨哈罗夫在致党政领导人的呼吁书中,把苏联比喻为“一辆巨大的卡车”,而驾驶员“一只脚使劲往下踩加速器,却用另一只脚踩刹车”。这里的“踩加速器”是指(  )
              A.利用科技革命成果
              B.巩固计划经济体制
              C.支持第三世界国家
              D.加快工业化步伐
            • 8. 如图反映的是某一时期各国工业总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比例的情况。据图中数据判断,当时苏联正处于(  )
              A.新经济政策实施时期
              B.“一五”计划实行时期
              C.“二五”计划实行时期
              D.赫鲁晓夫改革时期
            • 9. 如图是1913年-1937年苏联工业产值增长示意图。对如图解读不正确的是(  )
              A.1913年-1920年工业产值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战争的破坏
              B.1920年-1925年工业产值的增长得益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1925年-1932年工业产值的增长在于这一时期的企业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权
              D.1932年-1937年工业产值高速增长源于斯大林体制的逐步确立
            • 10. 1956年11月,一位乡村女教师写信给赫鲁晓夫:“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过上好日子……改善我们人民的物质生活史完全必要的,对这一问题的解决不能拖延了。全国都感到粮食很紧张……。”这反映了当时的苏联(  )
              A.农业集体化出现严重问题
              B.人民生活水平显著下降
              C.世界经济大国地位的丧失
              D.国民经济开始负增长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