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杰里•本特利认为:“苏维埃国家没收了私人拥有的土地,建立了集体或合作的农业单位,……愤怒的农民以屠杀牲畜、烧毁庄稼等手段来反抗政府的计划。”它反映的是(  )
              A.作者对苏联农业集体化的诬陷
              B.苏维埃政权高速发展工业计划
              C.农业集体化违背了农民的利益
              D.列宁等领导人对政策抱有幻想
            • 2. 苏联在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中,迫使民族地区搞单一经济,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如:阿塞拜疆发达的石油业、旅游业和棉花生产业的主要收入都归国家所有,且失业率很高.这表明苏联工业化建设(  )
              A.强调国家利益忽视地方利益
              B.高度集权漠视民生改善
              C.导致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失衡
              D.导致地方的失业率偏高
            • 3. 苏联1965-1982年工业年均增长表
              年份1966-1970年1971-1975年1976-1980年1982年
              工业总产值8.5%7.4%4.4%2.8%
              农业总产值3.9%2.5%1.7%4.0%
              根据表格可以推知,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苏联(  )
              A.国民经济发展停滞
              B.工农业产值差缩小
              C.经济改革出现困境
              D.综合国力水平下降
            • 4. 1935年,罗曼•罗兰应高尔基的邀请访问苏联.在日记中,罗曼•罗兰写道:“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出于对苏联的热爱罗曼•罗兰决定将这本日记在50年后再发表,他不想因为这本书造成对苏联的哪怕一点点伤害,他认为五十年后,苏联一定已经解决了这些问题.你认为五十年后的苏联是否解决了像罗曼?罗兰所希望的那样解决了存在的问题(  )
              A.没有解决.“斯大林模式”一直被坚持
              B.已经解决.通过改革“斯大林模式”被改变
              C.没有解决.改革始终没有跳出“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D.已经解决.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提出了“加速发展战略”
            • 5. 《苏联改革30年,无处纪念只有祭》:回顾上世纪80年代后期。苏联改革新概念迭出,所提愿景振奋人心。而中国改革显得就事论事,冲击力不足;苏联有“500天计划”改革方案,而中国长用改革的目标也只是“小康”;当苏联人期待一步跨进西方式发达杜会的时候,中国“慢腾腾”地提出改革要分三步走,继续强调自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该则材料强调改革需要(  )
              A.对原有体制全面突破
              B.有远大的愿景和目标
              C.循序渐进、尊重规律
              D.特别关注民众的诉求
            • 6. (2016春•眉山期末)如图是《苏联和中国的粮食产量(1950~1984)示意图》.造成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两国粮食产量状况的相同因素主要是(  )
              A.政治因素
              B.自然因素
              C.人口因素
              D.外交因素
            • 7. 以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为契机,苏联成为世界第一大石油出口国和粮食进口国。1985年,美国里根政府实行“逆向石油冲击”战略,向世界市场注入大量石油,导致世界油价下跌了129%,苏联损失惨重。这表明(  )
              A.苏联忽视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代价沉重
              B.石油成为与美国进行军备竞赛财政基础
              C.石油危机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
              D.粮食问题严重动摇了苏联社会经济基础
            • 8. 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到1940年,苏联的工业产值已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一个让人深思的现象: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计划”成了最时髦的词。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到斯大林逝世的时候,人均粮食产量、人均肉类产量还没有达到沙皇时代的水平。一个让人嗟叹的结局:1991年,克里姆林宫的红旗悄然落下,红色的年轮在大国的兴起舞台上刻写了74圈。如果用上述材料进行研究学习,最合适的主题是(  )
              A.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B.农业、轻工业、重工业的比例
              C.斯大林模式的失败
              D.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的关系
            • 9. 在《苏共中央通报》1989年第6期上,有这样一段话描写某时期的苏联社会:“一位乡村女教师在信中写到:‘战争(二战)结束也有十一年了……改善我们人民的物质生活是完全必要的……瞧瞧集体农庄的庄园,各个集体农庄庄园的庭院吧--一无所有,农村已经没有人了……’”针对材料中的现象,当时的苏联政府改革的重要措施是(  )
              A.大规模垦荒,提倡种植玉米
              B.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C.承认个人物质利益以刺激生产
              D.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 10. 1971年,苏联政府在关于五年计划的报告中说:“商品货币关系在我国具有新的、社会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要批驳主张用市场调节作用取代国家集中计划的主导作用的各种错误观点.”这表明苏联政府试图(  )
              A.废除对企业的指令性计划
              B.由市场决定产品价格
              C.鼓励私营企业发展
              D.减少对企业的行政干预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