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3年9月日本遣外使团考察记述)(欧洲)上下皆以快美生活为主意,相互精于生理,并以勤劳之力达到其主意为荣,以无为依人而食为耻。……然欧美一般皆生活于利欲之中。如按前所述,其政俗精神属我四民之类。而所谓自主之理,只在一味追营私利,并以此为勤劳之生业。此等固执,余等不敢渝薄。而高等检物中,皆以立议会、设会社、论国政为成就。

              ——《欧罗马洲政俗总论》


              材料二 过去的西洋文明史是外国人引进的,从今以后要,我们日本人要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东西方人民风俗不同,思想自想悬殊,各国相沿的习惯历数千百年之久,纵使利害十分明白,也不该骤然强搬硬套。

              ——《日本政治史》


              (1)根据材料一,归纳欧洲“政俗精神”的主要特征。结合史实,说明日本政府对待“考察记述”的态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用史实说明日本明治维新并没有“强搬硬套”西洋文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主导的盟国军事占领当局推动日本进行改革,其主要指令和内容如下:

              ——摘编自《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后日本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推动日本改革的目的。
                                                                                                                                                                              
            • 3. 美日关系是国际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日本的占领不能重蹈德国的覆辙,我不想分割地管制或划分占领区。我不想给俄国人以任何机会,再让他们像在德国和奥地利那样去行动。 
              ——《杜鲁门回忆录》第一卷

              材料二  在和约和本条约生效之日,由日本授予、并由美利坚合众国接受在日本国内及周围驻扎美国陆、海、空军的权利。……未经美利坚合众国事先同意,日本不得将任何基地给予任何第三国,亦不得将基地上或与基地有关之任何权利、权力或权限,或陆、海、空军驻防、演习,或边境之权利给予任何第三国。
              ——《日美安全保障条约》(1951年)

              材料三  在资本输出方面,日本一方面限制美国资本在本国的无限制发展,一方面大力推行自己的资本输出,其资本输出的增长速度比美国要快的多。它的资本也大规模地流向美国国内……日本在美国的直接投资在1960年时还微不足道,1970年也只有2.3亿美元,1980年时就达到了42.2亿美元。
              ——《20世纪世界史》

              材料四  中曾根内阁(1982~1987年)是战后日本政治的重大转折时期,这一转折的重要标志是中曾根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的口号和日本要成为“政治大国”(或“国际国家”)的国家发展目标。
              ——《日本史》

              材料五  我们在亚太地区的努力在很大程度上将植根于美日之间历久弥新的同盟关系。从我就职之初开始,我就努力加强紧密联系我们两国的纽带。……50年前的这一天,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总统与日本首相并肩而立,他说,我们两国正在建立基于“平等和相互理解”的“牢不可破的伙伴关系”。在此后半个世纪中,这一同盟作为两国安全与繁荣的基础持续至今……在我们的同盟不断发展并适应未来的过程中,我们始终不遗余力地维护艾森豪威尔总统很久以前阐明的那种精神,即一种平等且相互尊重的伙伴关系。
              ——奥巴马东京演讲(2009年11月)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结束到50年代初期美日关系的特征,分析其形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三、四,概述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日关系出现的新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仍不遗余力地与日本发展一种“平等且相互尊重的伙伴关系”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归纳美国与日本关系发展的轨迹并谈谈你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从总体上说,二战后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国民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国家提供巨额科研经费,组织大规模的科研活动,将其成果无偿地提供给全国使用。如美国对发展原子能工业的投资,从1945年到1970年共计达175亿美元;宇航工业从60年代末起,每年耗费50多亿美元。国家为私人垄断组织扩大国外市场,如为了维持战后高出口水平,在“援外”项目下提供的出口在美国的出口比重中,1949年占46%,50年代占30%,60年代占20%。从50年代中期起,为加强国际市场的竞争力,政府对一些出口产品进行补贴。
               ——《二十世纪的世界历史》

              材料二 据战后调查,由于战争的破坏,(联邦德国)约有30%~40%的工厂不能开工……经济部长艾哈德实施“社会市场经济”,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保护自由竞争。艾哈德认为,切身的物质利益能够激发人的积极性,社会经济的发展只能依靠每一个经济细胞的作用,因此必须通过竞争发挥个人和企业的作用。(2)国家的干预主要是采取符合市场规律的手段,通过货币、信贷、财政、税收和外贸政策进行总体调节。(5)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以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公平。1950年,联邦德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时期,从1951年到1971年,联邦德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5倍多,平均每年增长6.1%。其中50年代经济呈现飞跃状态,年平均增长率达7.2%~8.8%,被国内外誉为“经济奇迹”。
               ——《现代文明的发展与选择》

              材料三 日本政府为经济开发提供了各种计划和情报等项服务。1956年日本政府制订《经济自立五年计划》,从此进入了实现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高速发展时期。1960年继岸信内阁之后的池田勇人内阁,提出《国民收入倍增计划》,在十年后的1970年,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都增加一倍。1960年6月24日,日本政府发表《贸易汇兑自由化计划大纲》
              ——王斯德、钱洪《世界当代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美国发展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二战后联邦德国“社会市场经济”政策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材料二、三,概括指出“二战”后日本、联邦德国的经济政策侧重点。对此有何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二战”后美国、联邦德国、日本的经济政策有何共同之处?其实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1854年3月13日,培理向日本赠送了电视机、望远镜、蒸汽机车、新式大炮等最先进的工业制品。日本回赠以大米、白酒、纸扇、漆器等农产品和传统手工制品,并特选了50名膀大腰圆、粗壮如牛的相扑运动员去搬运物品。
              ——《日本皇宫100年内幕》

              材料二、1871年,一支近百人的政府使节团从横滨港出发,前往欧美各国。使节团中包括了49名明治高官,这个数字几乎是当时政府官员的半数。为了之称这次庞大的出行,成立刚刚三年的明治政府拿出当年财政收入的百分之二。
              ——《大国崛起》

              材料三、按照大久保利通的殖产兴业,政府直接拿来了法国式的缫丝厂、德国式的矿山冶炼厂、英国式的军工厂。除了购买机械,政府还聘请了大量的外国技师。当时一个外籍专家的月薪最高可以达到2000日元,是明治政府高官的三倍多。
              ———《大国崛起》

              材料四、1887年3月14日《明治天皇敕令》:朕以为在建国事务中,加强海防是一日不可放松的事情。然而从国库中尚难以立即拨出巨款供海防之用。滋决定从内库中提取30万日元,聊以资助,望大臣深明朕意。
              ——外山三郎《日本海军史》

              问题
              (1)从材料中你能获取哪些有价值的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三、四,简要分析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鸿章问:“阁下对贵国舍旧服而仿欧俗,抛弃本国独立精神而甘受欧洲支配,难道一点都不感到羞耻?”森有礼回答:“毫无羞耻之处,相反,我们对这些变革感到骄傲,这些变革绝对不是受外力强迫,完全是我国自己决定的……只要发现长处就要取之用于我国。”
              1875年李鸿章与日本外交公使森有礼谈日本的服装

              材料二:(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三:在明治维新期间,我们发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明治政府在改革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其改革过程中融入了大量日本本身的传统和文化的因素。
              刘涛《从“万世一系”的宗教神话看日本的崛起》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治维新在经济和政治领域采取了哪些“看起来非常矛盾和不符合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改革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明治维新成功的经验给我们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1.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
              3.天皇神圣不可侵犯。
              4.天皇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
              5.天皇在帝国议会协赞下,行使立法权。
              6.天皇裁可法律……
              7.天皇召集帝国议会……
              11.天皇统率陆海军。
              ——《大日本帝国宪法》(1889年)

              材料二
              43.国王人身神圣不可侵犯……
              45.执行权属于国王一人。他任免大臣。他下令颁布法律……
              46.国王对军队发布最高命令。
              47.国王任命全部军官以及国家其他部门官员……
              51.国王召集两院开会……他可同时解散两院…… 
              ——《普鲁士宪法》(1850年)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日本仿效普鲁士确立近代宪政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日本与英国的君主在近代宪政中的权力差异。
                                                                                                                                                                              
              (2)日本在明治维新后迅速走上对外扩张道路。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加以评析。
                                                                                                                                                                              
            • 8. 民生问题是古今中外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炀帝)大业八年,天下旱,百姓流亡。时发四海兵,帝亲征高丽,六军冻馁,死者十八九。十三年,天下大旱。时郡县乡邑,悉遣筑城,发南女,无少长,皆就役。
              ——《隋书》

              贞观十一年七月一日,洛水暴涨,漂六百家余家。十三日,诏曰:“暴雨为灾,大水泛滥,……诸司供进(进奉的财物),悉令减省。凡所力役,量事停废。遭水之家,赐帛有差。”……九月,黄河泛滥,……太宗辛白马坂以观之。
              ——《旧唐书》

              材料二 孙中山认为: “民生主义,就是要四万万人都有饭吃,并且要有便宜的饭吃”; “就是要全国人民都可以得安乐,都不致受财产分配不均的痛苦”; 就在“打破社会上不平等之阶级”。…… “要解决民生问题,一定要发达资本,振兴实业。”……1924年8月孙中山指出“我们国民党的民生主义,目的就是要把社会上的财源弄到平均,不过办法不同。” 
              ——摘编自孙中山《三民主义》

              材料三 二战后,欧洲社会福利国家出现。一般说来,现代欧洲各国的福利国家制度主要包括医疗、疾病、养老、事故、失业、住房、教育等方面。……在高福利的瑞典,失业工人领取的失业津贴相当于原工资收入的90%,而且可以领取300天。
              ——摘自刘玉安《北欧福利国家剖析》

              材料四 第一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蒸汽机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相应发生变化。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电气化时代,人们开始享受电灯、电话、汽车、飞机、化学工业等发明给生活带来的诸多便利,人们的民生民计得到极大的改善。第三次科技革命更是把人类带入信息化时代,以电子计算机为主要代表的科技革命成果日益深入人们的生产生活过程之中,民生民计开始向更高层次发展和迈进。
              (1)依据材料一,说明灾害发生后隋炀帝、唐太宗对待百姓的态度,概括唐太宗应对灾害的举措。
                                                                                                                                                                              
              (2)依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的目的和基础分别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24年后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的“办法”与1905年有何新变化。
                                                                                                                                                                              
              (3)依据材料三,概括欧洲福利国家制度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福利国家制度实施的主要原因。
                                                                                                                                                                              
              (4)综合上述民生问题的材料,你得到哪些启示?
                                                                                                                                                                               
            • 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材料二:有一种观点认为:“苏联的极权主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扩展以及斯大林的偏执狂是‘冷战’产生的根源,美国是为了对付苏联威胁才不得不做出必要的反应而采取遏制政策的。”
              材料三:1947年,苏联在参加马歇尔计划的讨论时,指责该计划使“欧洲各国必将落入被监督国家的地位”,因而拒绝接受。1991年,苏联领导人却公开呼吁美国等西方国家对苏联实施“新的马歇尔计划”,甚至连国内的经济改革和发展计划也邀请美国等国家帮助制定。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美苏两国“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的具体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同意材料二中的观点吗?说明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苏联对美政策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二战后美苏两国关系的变化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召开,根据列宁的提议通过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决议。当这消息被共产国际的各国代表得知时,有些外国革命者痛惜地哭叹道:“晓得今天是这样,我们错不该参加十月革命了。”还有人吼道:“列宁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西方人士却说:“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 

              ——摘自石惠莲《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几点认识》


                材料二 “总统先生!”一位年轻的记者曾经问过富兰克林·罗斯福:“你是共产党吗?” “不是。” “你是社会主义者吗?” “不是。” 这位记者对罗斯福拒不承认自己属于哪种常规的意识形态感到困惑,最后问到:“那你的哲学是什么?” “哲学?” 有点迷惑不解的总统说:“哲学?我是基督教徒,是民主党人……如此而已。”

              ——摘自内森·米勒《罗斯福传》


                材料三 1946年至1992年,法国政府连续实施了10个计划,规划经济发展方向,确定总体目标和长远战略:这些计划是指导性的,一些指标对企业,尤其是私有企业没有强制性,主要是为企业决策提供权威的信息和可靠的政策依据。政府采取激励措施来推动计划的实现。戴高乐总统曾说过,计划能补偿自由的缺点,而同时又不使它失去优点。

              ——摘自网络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列宁实行的新经济政策为什么让许多革命者“感到痛惜”?西方人士为什么却说:“俄国的这一招,是痛击我们的”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的“记者”为什么说罗斯福是“共产党”、是“社会主义者”呢?罗斯福说自己是“民主党人”实质上代表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说明法国政府是如何对经济进行干预的?你认为材料中“自由的缺点”及“计划的优点”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决定围绕上述材料开展研究性学习,请你为他们拟订一个题目,要求紧扣材料主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