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32年,罗斯福在马萨诸塞州的一次群众集会上发表演说:“当一个国家的贫困和失业人数超过了国家所能承受的范围和程 度,那政策的调整只能成为政府唯一的选择,而且是越快越好。”    
              ——《世界现代史资料汇编》

              材料二 《全国工业复兴法》包括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建立国家复兴管理局。二是由国家举办各种公共工程,减少失业大军。三是适当提高劳工地位,改善劳工待遇。劳工组织有与资方谈判的权利,雇主不得以工人参加何种工会作为雇佣条件,雇主必须遵守最高工时和最低工资限额,不得雇佣童工。
              ——苗枫林《世界改革史》

              材料三 1933年5月通过《紧急救济法令》,到1936年止,政府大约支出30亿美元用于失业救济。1935年提出《社会保障法》,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保障养老金制度和失业 保险制度。
              ——高德步《世界经济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罗斯福关注什么社会问题?
                                                                                                                                                                              
              (2)材料二中有关社会保障的内容有哪些?《全国工业复兴法》旨在复兴美国工业,但为什么涉及社会保障问题?
                                                                                                                                                                              
              (3)依据材料二、三,指出“新政”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是通过什么方式建立的。
                                                                                                                                                                              
              (4)关于“新政”中的社会保障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克服危机而采取的临时性措施,有人认为主要是为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制而进行的长期性制度建设。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 2. 西方国家的现代社会福利制度经历了发展、困境和改革的变化过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男人的刮胡子刀片磨了再用:……孩子们 捡汽水瓶到铺子里退钱,一个两分:上面包店排队买隔宿的面包。……(妇女们)把自己的衣服改一改给女儿穿。……虽然纽约本市已经有100万人失业了,仍有无数人从邻近各州到纽约来找工作。    
              ——(美)威廉?曼彻斯特《光荣与梦想》

              材料二  英国税收与福利对家庭收入的影响(1983——1984年度)(单位:英镑) 

              ——(资料 来源:李培锋《英国诊治“福利病”》)  

              材料三  (英国)社会福利计划的各项开支占到了公共支出总额的50%。……(瑞典)主要靠借债和赤字预算来维持社会福利的各项开支。……在各国社会福利开支仍在不断增加的同时,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大幅度下降。……联邦德国从1970年到80年代中期,领取维持日常生活救济的人数增加了一倍。……70%以上的美国人反对政府在福利救济方面花更多的钱。    
              ——陈银娥《现代社会的福利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福利措施及其主要背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分析英国福利政策的积极作 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材料二、三,归纳西方国家调整福利政策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政府在社会福利体系中扮演了哪些角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汝之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显示)君之无惠,而见已之德美矣。”
              ——《孔子家语?观思》

              材料二 罗斯福新政的第一项措施,就是促请国会通过的民间资源保护队计划。该计划专门吸收年龄在 18岁到25 岁,身强力壮而失业率偏高的青年人,从事植树护林、防治水患、水土保持、道路建筑、开辟森林防火线和设置森林望塔,第一批招募了 25 万人,在遍及各州的 1500 个营地劳动。                                                
              ——节选自百度网

              材料三 2011年1月29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是新世纪以来中央关注“三农”的第八个“一号文件”,也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中央文件首 次对水利工作进行全面部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并分析孔子在救济问题上的主要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材料二反映的本质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实施该项措施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党中央重视水利改革发展的原因。此项文件的发布说明了什么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我的看法是——至少是美国——自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不管理论如何变化,经济政策从来没有放弃过国家干预;干预的方向虽然有所不同,干预的力量却难分伯仲;干预的方法有所不同,干预的结果却大同小异。
              ——林昙《美国财政政策的政治经济分析》读后感

              材料三 第五条物质愿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2.物质愿望推动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第十七条社会经济管理制度的实质。社会经济制度是一个国家组织民众实现物质愿望……其核心是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纲要(建议草案)》

              材料四 “一五”计划时期,经过土地改革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我国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直到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自觉依据和运用价值规律,是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1)材料一中图一反映了什么现象?其与材料二是什么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物质愿望推动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方面,美、苏两国在应对图一、图二面临的经济社会问题时采取的措施有什么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中国在新时期为了满足人民的“物质愿望”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相继采取了哪些重大措施?中、美、苏三国在应对经济困局时满足民众“物质愿望”的经济举措最主要的相同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古典经济学家……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自然秩序”,它奠基于人的利己主义本性,因为人都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从事商品生产与交换的,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将生产的分工与商品的交换调节起来,使人们彼此满足了需求,从而促进社会的利益。……他们要求让“看不见的手”所造成的“自然秩序”不受干扰地存在,不要用人为的制度去加以控制。政府只需发挥保卫国家的职能,并维持某些公共工程,其余的就该让“看不见的手”去发挥作用。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

              材料二 从(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之后,凯恩斯学派在西方世界就大行其道,并且占据了统治地位。这一学派……给资本主义经济开的灵丹妙方是:当经济出现萧条时,通过扩大政府开支、减税和降低银行利率等办法来刺激需求,促进生产繁荣;当出现通货膨胀时,则以减少政府支出、增税和提高利率等措施来抑制通货膨胀的发展。这些办法在相当时期内,收到了一定效果。
              ——王斯德《世界当代史参考资料》

              材料三 里根当选之后(1981年),雄心勃勃,表示要实行少政府(干预)、少开支、少征税、少福利的政策,对美国经济来一番“引人注目的改变”。
              ——王斯德《世界当代史参考资料》 

              请完成: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与上述思想相比,材料二所反映的思想主张有何不同?指出美国20世纪30年代最能体现这一变化的历史事件,并概述其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中,里根政府进行“引人注目的改变”的原因是什么?这一“改变”取得了哪些成效?既然里根政府实行“少开支”政策,为何美国还会出现财政赤字急剧上升的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撒切尔夫人上台后不久,为扭转英国经济“滞胀”局面,改变战后历届政府奉行的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实行货币主义经济政策,即根据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学说,控制货币发行量来压低通货膨胀;削减政府开支,减少财政赤字;提高银行利率,紧缩信贷;鼓励企业自由竞争,加速固有企业私有化进程,并通过税收改革等手段来刺激经济复苏。
              王觉非主编《欧洲五百年史》

              材料二 一个国家经济增长模式无非有两种,一种是由储蓄积累起真正的财富,然后这些真金白银的资本被用于投资,从而产生更多的实实在在的财富,社会经济由此进步,这种增长带来的是经济肌肉的发达,经济骨骼的强健,经济营养分布的均衡…… 另一种模式就是债务拉动型经济增长,国家、企业和个人大量负债,这些债务经过银行系统的货币化之后,巨额债务货币增发产生了泡沫财富感,货币贬值无可避免,市场资源配置被人为扭曲,贫富分化日趋严重,其后果是经济脂肪大量增生。
              宋鸿兵编著《货币战争》

              材料三 货币无可置疑是人类社会经济机体的血液。能够执掌和供应血液者,自然占据了先机和强势。什么样的“血源”令众生趋之若鹜?它必须产生于健全而完备的肌体——内在经济发展模式与金融体制,若是染上循环裂变债务而无可救药的“艾滋”病毒,还强绑上大家“输血”,只会共赴黄泉。同时,该“血源”应该是O型—-即具备独树一帜的公信力和不可撼动的被接受性质。
              宋鸿兵编著《货币战争》

              问题:
              (1)凯恩斯主义产生的背景是什么?指出其在二战后初期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具体表现形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战后,资本主义的货币体系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在现代历史上,美国是否产生过0型“血源”,并用史实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材料二、三的著者提出了什么主张?试举例说明材料二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作为一个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罗斯福


              材料二 有关罗斯福新政的一组图片


              蓝 鹰 标 志


              田纳西工程


              材料三 在一个小农生产者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里,实行社会主义革命必须通过一系列特殊的过渡办法……应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

              ——列宁《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什么?材料二体现了罗斯福新政的哪些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三回答当时苏俄实行什么经济政策?这一政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通过对上述材料的阅读,你对计划和市场有什么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9年,美国爆发了经济大危机,国民经济陷入绝境。……从1933年罗斯福上台开始,美国出台了《农业调整法》《工业复兴法》《联邦紧急救济法》等700多个法令,建立了全国工业复兴署、联邦紧急救济署等几十个委员会和管理局,国家支出达350亿美元……使经济在1933年夏和1934年春开始小幅度回升,1936年和1937年出现明显的复兴迹象,1939年国民经济形势得到完全扭转。
              ——据人民版《历史·必修二》整理

              材料二 在斯大林经济体制下,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曾取得巨大成就。1940年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后来,该体制的弊端日益突出,虽历经几次改革,都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到20世纪80年代,苏联经济陷入困境,出现了危机。材料三“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坦率的讲,我们过去搞社会主义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问题。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
              ——《邓小平文选》人民出版社

              (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新政的最主要特点,并说明其运用手段主要有哪几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经济运行体制的角度来看,材料三中“新经济政策”与材料二中“斯大林经济体制”主要不同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突破旧的经济体制,建立新的经济体制方面进行了哪些成功的探索实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述材料可为我们进行经济建设提供哪些借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现代化”是一个中性概念,但它有没有姓“资”姓“社”的问题呢?有的,那不是说“现代化”本身只姓“资”,不会姓“社”;而是说现代化的执行方式可以姓“资”,也可以姓“社”,甚至出现更复杂的属性……吴于廑先生有这样一段话:十月革命后,“历史上就出现一个与资本主义工业世界相对立的、以实现生产资料公有、消灭阶级剥削为特征的……社会主义工业世界”,20世纪的历史,是这两个工业世界内部变化和相互竞争的历史。
              ——钱乘旦《现代化与中国的世界近现代化史研究》

              (1)十月革命后,苏联是怎样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国的?与资本主义工业化相比,有什么显著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列宁、罗斯福是如何执行现代化方式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概述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苏联和美国为代表的两个工业世界内部变化和相互竞争的历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我们上层制定的经济政策是同下层脱离的,这一政策没有造成生产力的提高,而这一点在我们党纲里却被认为是刻不容缓的基本任务。……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1921年春天我们就在经济战线上遭受了严重的失败。 
              ——列宁《新经济政策和政治教育局的任务》全集33卷

                材料二 美国著名新闻记者杰拉尔德·W·约翰逊在《罗斯福:独裁者还是民主主义者?》一书中写道:“他推翻的先例比任何人都多。他砸烂的古老结构比任何人都多。他对美国整个面貌的改变比任何人都要迅猛而激烈。然而也正是他最深切的相信,美国这座建筑物从整个来说,是相当美好的。”“他是一位外科医师,资本主义经过他的手术,得到的不是死亡,而是变得比过去更强,并取得新的生命。”
              ——舍伍德著:《罗斯福与霍普金斯》,P 113~114

                材料三 他说:“我们要做的就是最终实现经济增长、促进就业。他承诺,政府将在未来数周内公布新的刺激经济增长方案。 
              ——中国财经信息网 2009—4—11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苏俄和美国分别遇到怎样的困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回答,针对困难,两国分别采取什么政策?根本出发点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据你对当今世界的知识,分析材料三图中人物为应对危机突出采用了什么手段?你对此有何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